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冬梅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休克
  • 2篇ICU
  • 1篇丹参
  • 1篇丹参液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感染
  • 1篇休克治疗
  • 1篇血功能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血性
  • 1篇药性分析
  • 1篇溶栓
  • 1篇溶栓治疗
  • 1篇乳酸
  • 1篇乳酸清除率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血栓
  • 1篇深静脉血栓形...
  • 1篇失血

机构

  • 4篇惠州市第一人...

作者

  • 4篇何松彬
  • 4篇邓莺
  • 4篇廖冬梅

传媒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复方丹参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休克组10只、复方丹参液组10只及肝素组10只四个组,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大鼠休克组与假手术组、复方丹参液组及肝素组的血浆SFMC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休克组与假手术组、复方丹参液组及肝素组的ATⅢ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肝素组与复方丹参组、假手术组的血浆TM水平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液优势显著,主要表现在安全好、出血少、疗效快。
何松彬廖冬梅邓莺
关键词:复方丹参液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紊乱
ICU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细菌耐药性分析
2011年
目的:ICU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细菌分布与耐药情况。方法:2009-10~2010-10本院ICU院内感染患者35例的内导管病原菌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共检出菌株97株,其中G-菌49株(50.52%),以非发酵菌最多。G+菌19株(19.59%),主要为肠球菌属和葡萄球菌。真菌29株(29.90%)。29株真菌中,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均敏感,而对其他如5-FU、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ICU中的医院内导管感染率较高,G-菌则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以为主。因此,应该对室内环境及导管严格控制,防范交叉感染的出现,减持无菌操作,治疗的同时配合内导管感染的防治。
何松彬廖冬梅邓莺
关键词:ICU导管感染耐药性
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研究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ICU纳入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患者155例。收集患者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入院时的血乳酸浓度及转归情况。根据患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并比较各项指标。以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并比较两组的病死率、APACHEⅡ评分和脓毒症休克发生率。结果:存活组休克发生率(24.42%)低于死亡组(84.0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7.53,P<0.01);而存活组乳酸清除率(33.27%)高于死亡组(14.2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1.60,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休克发生率(24.74%)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84.5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9.38,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31.96%)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82.8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1.16,P<0.01)。结论:乳酸清除率在脓毒症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实际临床意义,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主要判断依据之一。
何松彬廖冬梅邓莺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乳酸清除率
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在ICU病房中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明显提高,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也给原发病的治疗带来了不利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ICU患者的严重并发症,而肺血管栓塞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并发症,发生肺血管栓塞时可能造成患者的猝死。本试验通过对2组患者的比较,探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对其治疗的有效药物,总结如下。
何松彬邓莺廖冬梅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ICU溶栓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