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忠海

作品数:21 被引量:6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地磁
  • 12篇古地磁
  • 4篇地层
  • 3篇三叠
  • 3篇三叠系
  • 3篇盆地
  • 3篇构造古地磁
  • 3篇古地磁研究
  • 2篇地层研究
  • 2篇滇池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组构
  • 2篇喜马拉雅山北...
  • 2篇古近纪
  • 2篇奥陶纪
  • 2篇藏南
  • 2篇沉积相
  • 2篇磁性
  • 2篇磁性地层
  • 2篇磁组构

机构

  • 18篇成都地质矿产...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石化
  • 1篇华北油田

作者

  • 21篇庄忠海
  • 12篇潘忠习
  • 10篇朱同兴
  • 8篇冯心涛
  • 7篇邹光富
  • 5篇李建忠
  • 3篇肖永林
  • 3篇周铭魁
  • 3篇罗建宁
  • 3篇陈乐尧
  • 2篇邹培馨
  • 2篇苏俊周
  • 2篇蒋兴治
  • 1篇王小龙
  • 1篇刘振声
  • 1篇潘永信
  • 1篇杨振宇
  • 1篇刘宝珺
  • 1篇马永生
  • 1篇程国良

传媒

  • 2篇地质通报
  • 2篇"97全国古...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矿物岩石
  • 1篇物探化探计算...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新疆地质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05年青...
  • 1篇青藏高原及邻...
  • 1篇第三届全国古...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1997
  • 1篇1992
  • 1篇1987
  • 1篇1986
  • 1篇1984
  • 2篇198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阿坝州长沟—孟通沟“S”型花岗岩的初步研究
一、前言长沟—孟通沟花岗岩体位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理县境内,东经103°、北纬31°50′。该岩体是一个典型的 S 型花岗岩。1971—1974年我们对岩体进行了调查工作。查明它是一个同期多阶段侵入的复式岩体,属于花岗闪...
刘振声王培生傅光学庄忠海
关键词:矿物包体黑云母花岗岩杂岩体二云母花岗岩
文献传递
云南昆明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环境的演化
对盆地进行了古地磁采样和精确测定及地质分析,确定了昆明盆地是一个断陷盆地,断陷发生于晚上新世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对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地层进行了划分,对沉积环境演变进行了论述。从孢粉分析结果和氧同位素分析数据对昆明盆地晚新生代...
肖永林刘宝珺罗建宁陈乐尧庄忠海
文献传递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古地磁新结果被引量:6
2006年
通过1:25万聂拉木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了系统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纪到白垩纪喜马拉雅地块始终位于中、低纬度区域(22-13)°S,不存在向东张开的大Tethy洋.晚白垩世后,这个地块快速向北移动.整个显生宙,喜马拉雅地块在北向移动过程中整体上表现为顺时针转动,而且从始新世到上新世、早更新世旋转角度进一步增大;在晚侏罗世,喜马拉雅地块位于18.6°S,到了早自垩世,已南移至22.4°S,推断在雅鲁藏布江原先的特提斯洋形成于晚侏罗世,扩张期在早白垩世;从始新世以后,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陆-陆碰撞) 而导致印度板块北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地块之间的地壳缩短量至少约800 km,显示该地区地壳缩短以褶皱、冲断为主.
李建忠冯心涛朱同兴庄忠海潘忠习邹光富
关键词: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古地磁
聂拉木地区高喜马拉雅岩石磁组构及其构造含义被引量:11
2006年
利用岩石磁化率量值椭球体与岩石构造应变椭球体的共轴性,在缺乏岩性标志层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基底(聂拉木地区)进行岩石磁组构研究,进而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形期次和过程.磁组构特征表明: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在樟木镇北1km处的片岩最高为1.72,在康山桥南1km处最低,为1.13;百分率各向异性度H在11.82%~45.07%之间;磁性线理L在1.02~1.09之间,磁性面理F在1.06~1.60之间,磁性面理F比磁性线理L发育;磁化率椭球体的形状因子T在0.19~0.76之间,磁化率椭球的扁率E在1.04~1.49之间,磁化率椭球体的形状为一压扁椭球;樟木镇北1km到肉切村,平均最小磁化率主轴方向D3为S-N(除聂拉木北1km的MA9外),大多数样品最小磁化率主轴方向倾角I3>51°,最高达72.6°,局部发育有拉长形磁化率量值椭球体.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聂拉木地区早期经历强烈的韧性变形,推测可能是一条巨大的右旋逆冲韧性变形带,晚期构造掀斜.
李建忠潘忠习冯心涛庄忠海朱同兴邹光富
关键词:磁组构藏南拆离系
滇池湖盆第四系沉积相、古地磁和孢粉的初步研究
<正>滇池湖盆位于云南省中部,是该省内较大型的山间盆地之一。盆地中沉积了较厚的新生代地层,并有多层褐煤和油气显示。为解决昆明地区的能源和用水问题,建国以后有许多地质单位和研究者在本区作过大量的地质勘探和研究工作,为进一步...
罗建宁肖永林庄忠海陈乐尧苏俊周邹培馨
文献传递
西藏喜马拉雅地块显生宙古地磁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对采自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地块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奥陶系—古近系沉积地层中的2920件古地磁定向样品进行了系统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地块在显生宙时期向北漂移过程中曾发生过多次顺时针旋转运动。在奥陶纪—晚白垩世喜马拉雅地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发生了大约20.0°的顺时针旋转运动。但在晚泥盆世末到早石炭世初曾发生了0.4°逆时针旋转,在石炭纪和早三叠世分别逆时针旋转了6.0°和8.0°,可能与晚泥盆世末到早石炭世初、石炭纪和早三叠世大陆裂谷的张裂作用有关。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分别发生了古纬度为2.0°和3.8°的向南回返的逆时针旋转,可能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弧后扩张及洋盆开启有关。在始新世到上新世,喜马拉雅地块在相对快速北移的同时产生了约28.0°的顺时针旋转。根据古纬度数据推算,始新世以来的喜马拉雅陆-陆碰撞造山运动导致印度板块-喜马拉雅褶冲构造带-拉萨地块之间的地壳构造缩短量至少为1 000km。通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显生宙古地磁的系统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冈瓦纳大陆的演化、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消亡历史和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邹光富毛琼庄忠海潘忠习朱同兴李建忠
关键词:显生宙古地磁
西南三江地区古地磁研究新进展
庄忠海潘忠习
关键词:石炭系古地磁
西藏北部双湖地区海相侏罗纪磁性地层研究被引量:11
2002年
西藏北部双湖地区海相侏罗纪磁性地层采样剖面包括菊花山下侏罗统剖面和那底岗日中、上侏罗统剖面,采集样品共1231件。磁性地层采样工作是在实测地层(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剖面后进行的。采样使用国产手提式气压钻机,钻取的岩心直径为25 mm,长度为20~50 mm,用磁罗盘定向器定向取心。采样间距一般为0.5~5 m,但重要界面附近间距达到 5 cm。分析表明双湖地区海相侏罗系碳酸盐岩的天然剩磁普遍较高,一般达到6.7×10^(-3)~3.8×10^(-2)A/m。大多数样品在热退磁到500~600℃区间时,剩磁衰减了100%,表明岩石中所含磁性载体力磁铁矿。系统研究表明双湖地区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之间缺失一个NAUNESKI反向极性带,界面的时间缺失量约为2 Ma,野外表现为不整合接触关系。中、下侏罗统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关系,沉积间断时间约为320 ka。
朱同兴潘忠习庄忠海秦建华董文彤王小龙黄志英冯心涛
关键词:磁性地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
喜马拉雅地块晚白垩世以来的运动
<正> 喜马拉雅地块南缘古地磁和变形研究表明,晚白垩世以来,地块向北加速运动,形成强烈的逆冲、推覆。随着力学边界条件的改变,地块可能由北西往南东方向逆冲,形成压性右旋走滑剪切,同时,地块反时针旋转;大体上在上新世早期以前...
李建忠庄忠海朱同兴邹光富冯心涛潘忠习
文献传递
聂拉木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被引量:10
2004年
发现中—晚三叠世鱼龙化石、三叠系和侏罗系珊瑚-海绵生物礁灰岩,识别出白垩系与侏罗系层序不整合界面,查证并获取若干二叠系大陆裂谷型火山岩和早白垩世岛弧型火山岩新的资料。在综合研究地层古生物、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磁性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区域构造等资料的基础上,将测区地质发展演化分为:前奥陶纪基底形成、奥陶纪—泥盆纪稳定陆表海、石炭纪—侏罗纪离散型被动大陆边缘、白垩纪—古近纪汇聚型前陆盆地、新近纪—第四纪后造山隆升5个阶段。
朱同兴周铭魁邹光富李建忠冯心涛庄忠海贾保江
关键词:地质演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