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4篇关节
  • 3篇骶骨
  • 3篇骨盆
  • 3篇骨折固定
  • 3篇骨折固定术
  • 3篇固定术
  • 2篇手术
  • 2篇骶髂
  • 2篇骶髂关节
  • 2篇髂骨
  • 2篇髂关节
  • 2篇髋臼
  • 2篇螺钉
  • 2篇复位
  • 2篇复位法
  • 1篇动力髋
  • 1篇动力髋螺钉
  • 1篇摇摆
  • 1篇证论治

机构

  • 9篇河南省洛阳正...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贵阳中医学院
  • 1篇贵阳中医学院...

作者

  • 9篇常守亚
  • 5篇汤金城
  • 5篇蔡鸿敏
  • 4篇王武超
  • 4篇成传德
  • 2篇段卫峰
  • 2篇刘超
  • 2篇马献忠
  • 2篇吴学建
  • 2篇张俊
  • 1篇马莉
  • 1篇吴振清
  • 1篇李无阴
  • 1篇胡沛
  • 1篇邹庆超
  • 1篇祝乾清
  • 1篇高书图
  • 1篇张川
  • 1篇李培峰

传媒

  • 3篇中医正骨
  • 2篇中国骨伤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贵阳中医学院...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医学信息(内...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正中矢状面上S_2和S_1椎体前缘夹角对骨盆入口位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正中矢状面上S2、S1椎体前缘夹角对骨盆入口位的影响.方法:筛选出58例患者的骨盆轴向CT扫描图像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15例;年龄18~68岁,平均40.7岁.于每一例骨盆CT的正中矢状面上分别测量S2、S1椎体前缘与水平面间夹角来模拟由骨盆正位进行骨盆入口位投照时所需要的最佳X线调整角度.以S2与水平面间夹角为基数并减去S1与水平面间夹角来计算两者间的差值,进而评判S2、S1椎体前缘夹角对骨盆入口位的影响.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可信区间设为95%,差异的显著性设为P<0.05.结果:S2椎体前缘与水平面间夹角平均(30.5±6.5)°,S1椎体前缘与水平面间夹角平均(25.7±5.9)°,两组角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01).S2、S1椎体前缘夹角为零度者10例;负角14例,平均-(8.9±8.1)°;正角34例,平均(11.8±6.4)°.结论:正中矢状面上S2、S1椎体前缘夹角使得S1入口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同于S2入口位,且对S1、S2入口位的成像及应用的可靠性均有影响.根据术前骨盆CT正中矢状面的测量结果透视出患者个体化的S1、S2入口位可准确地指导相应S1、S2骶髂螺钉的置入操作.
蔡鸿敏高书图成传德吴学建王武超汤金城常守亚段卫峰张川
关键词:骨盆骶髂关节骶骨脱位
外固定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32例Gustilo ⅢB型胫腓骨折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伴有明显的皮肤缺损患者,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VSD负压吸引并常规抗生素抗感染以及营养支持治疗,二期行植皮、转移皮瓣或者紧张缝合。结果:32例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二期手术前均未发生感染,术后随访半年,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原创面皮肤生长良好。结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伴有明显的软组织缺损患者,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有利于软组织的生长,缩短住院天数、减小护理难度、降低感染发生率。
邹庆超祝乾清马献忠常守亚
关键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持续负压吸引外固定支架
骶骨骨折的髂骨摇摆复位法
2013年
目的:介绍使用髂骨摇摆复位法对骶骨骨折进行复位的效果。方法:5例采用双侧髂后上棘拧入复位钉,使用骨盆复位钳进行骶骨骨折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了很好的复位。结论:骶骨骨折的髂骨摇摆复位法可靠,值得推广。
汤金城蔡鸿敏常守亚刘超
关键词:骶骨骨折外科手术骨折固定术
颞下颌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体会被引量:2
2009年
胡沛马莉吴振清常守亚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辨证论治中医疗法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手术治疗的比较
2009年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其应用选择。方法对6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手术治疗,其中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31例,动力髋螺钉(DHS)37例。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动力髋螺钉(DHS)组优良率89.1%,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组优良率70.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动力髋螺钉(DHS)组2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组7例。结论对于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解剖钢板都是有效的内固定方法;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比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更具优势。
常德寿常守亚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解剖钢板
骨盆轴向CT扫描在平向骶髂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骨盆轴向CT扫描在平向骶髂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对39例正常骨盆轴向CT扫描图像进行系统分析,男31例,女8例。年龄18~66岁,中位数41岁。均排除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骶髂关节病变及骨盆后环骨折后畸形愈合患者。分析骶骨翼斜坡与髂骨皮质密度影之间的关系,并测量骶髂螺钉钉道。结果:骶骨翼斜坡高于髂骨皮质密度影8例、平于髂骨皮质密度影20例、低于髂骨皮质密度影11例。平向骶髂螺钉钉道宽(12.7±3.9)mm;一侧进钉点距离S1椎体中心矢状面(75.0±10.0)mm,距离对侧骶髂关节骶骨侧软骨(127.7±12.1)mm;两侧进钉点之间相距(153.7±10.7)mm。结论:骨盆轴向CT扫描能够明确骶骨翼斜坡与髂骨皮质密度影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测量骶髂螺钉钉道,在平向骶髂螺钉内固定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蔡鸿敏成传德张俊王武超汤金城常守亚
关键词:骨盆骶髂关节骶骨髂骨
扩大的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策略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扩大的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2001年9月至2010年9月,手术治疗扩大的髋臼后壁骨折患者27例,男21例,女6例。年龄17~59岁,中位数31岁。左侧17例,右侧10例。交通事故伤14例,高处坠落伤13例。单纯髋臼后壁骨折者6例,合并髋关节后脱位21例,合并股骨头骨折3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9例。骨折线波及髋臼顶12点钟位置及其前缘者4例,波及后柱内侧缘者17例,其中5例骨折线接近坐骨大切迹前缘。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骨折复位情况及髋关节功能。结果:21例合并髋关节后脱位的患者中,手法复位成功者18例,复位失败者3例。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73个月,中位数30个月。4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坐骨神经麻痹,1~7个月后恢复;1例出现坐骨神经永久性不完全损伤,表现为腓骨长、短肌肌力Ⅳ级,拇长伸肌肌力0级;2例发生股骨头坏死,非手术治疗2年后患者基本恢复正常行走;2例患者于术后1年内因髋臼后壁骨折塌陷移位,股骨头严重磨损而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3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定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优21例,良4例,差2例;术后24个月随访时采用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19例,良4例,中2例,差2例。结论:对于扩大的髋臼后壁骨折,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术中注意保护骨折部位血液循环、解剖复位及牢固固定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因素,同时术前应常规进行MRI检查,以免漏诊股骨头损伤。
王武超刘超成传德李培峰张俊马献忠常守亚汤金城蔡鸿敏
关键词:髋臼髋臼后壁骨折坐骨神经骨牵引复位法
骨盆Teepee像的影像解剖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研究骨盆Teepee像主体结构的影像解剖,包括其方位走行及影像解剖构成。方法 :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进行骨盆CT检查的成人检查结果进行筛选,排除骨骼畸形及由肿瘤、创伤等所导致骨盆骨性破坏的患者。将所筛选出的9例全骨盆2.0 mm层厚轴向CT扫描图像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41.2±10.3)岁。应用Mimics 10.01对9例无病损全骨盆2.0 mm层厚轴向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出的骨盆三维图像进行透明化处理后向髋臼闭孔斜位及骨盆出口位逐渐旋转,直至髋臼上方区域出现标准的"圆锥形帐篷"(即Teepee)样外观。此时的图像即骨盆Teepee像,"圆锥形帐篷"即此投照像的主体。沿主体的边缘进行剪切,对主体及其以外的骨盆结构同时显示,然后研究其于整个骨盆内的方位走行及影像解剖构成。结果:骨盆Teepee像所示主体起自髂前下棘后外侧骨皮质,经尾端、前方、外侧到头端、后方、内侧的指向,止于髂后上棘及髂后下棘之间的骨皮质。其由一顶、一底及两缘围成。其顶由髂骨的内板(形成其内缘)及外板(形成其外缘)的骨皮质相交形成,其底由坐骨大切迹形成。其内侧、下部、后方总包括小部分骶髂关节及所对应的骶骨侧骨质。结论:骨盆Teepee像的主体为丰富的骨性结构,除其内下方小部分区域外可作为容纳某些类型骨盆、髋臼骨折固定物的安全区域。骨盆Teepee像可用于指导固定物的安全置入。
蔡鸿敏成传德吴学建王武超汤金城常守亚段卫峰李无阴
关键词:骨盆髋臼骨折X线
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病
2009年
目的探讨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统计分析28例双膝同时置换的手术过程及随访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 h,术中失血量平均600 ml,术后失血平均650 ml,X线拍片示假体位置良好,28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7个月,关节功能Hss评分由术前的45分升至术后的87分,活动范围由术前的平均60度提高到术后的105度。结论应用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病安全且近期疗效满意.较分次手术利大于弊,慎重选择病例,充分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常德寿常守亚
关键词:膝部关节病关节置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