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茜
- 作品数:20 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肺外小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肺外小细胞癌(extrapulmonary small cell carcinoma,ESCC)发生率很低,报道较少。文中探讨ESCC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的42例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其生存时间,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评价生存率,并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42例ESCC患者中病变位于食管最常见,占41%。疾病生存的影响因素为疾病TNM分期、临床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力状况评分、病理类型。治疗相关因素分析显示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局部治疗或化疗(P<0.01)。ECOG评分(P=0.05)是影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独立危险因素,ECOG评分(P=0.03)、TNM分期(P=0.001)是影响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SCC是一类可发生于人体不同部位的高度恶性肿瘤,以食管小细胞癌最多见。病变范围、体力状况评分、治疗模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陈一天陈龙邦王靖华褚晓源耿怀成管晓翔张群宋海珠彭玲孙茜
- 关键词:肺外小细胞癌预后
- 西妥昔单抗联合紫杉醇治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1例并文献复习
- 2015年
- 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膀胱、前列腺、输尿管、肾盂、肾盏等部位。其中膀胱最常见,肾实质浸润为主的尿路上皮癌临床罕见[1],且与肾肿瘤、炎症占位鉴别困难,易出现诊治的贻误。本例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患者发病后即出现皮下、肺部多发转移,靶向联合化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 许晶陈凤霞孙茜唐林陈魏巍张群管晓翔
- 关键词:尿路上皮癌靶向治疗化疗
- 体重指数与恶性淋巴瘤关系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体重指数(BMI)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NKI、WanFang Data、VIP和CBM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1年4月,查找BMI与恶性淋巴瘤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软件对各研究进行数据合并与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病例对照研究,合计8 41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和14 760例非恶性淋巴瘤的其他患者。7个纳入研究的质量评分均在4分以上,说明质量较可靠。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BMI人群的OR合并值为0.8[695%C(I0.79,0.95),P=0.003],超重人群的OR合并值为1.0[495%CI(0.98,1.11),P=0.16],肥胖人群的OR合并值为1.22[95%CI(1.04,1.43),P=0.01];对病理类型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肥胖者OR合并值为1.33[95%CI(1.18,1.50),P<0.000 01],而是否肥胖在滤泡性淋巴瘤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情况的亚组分析中,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BMI是恶性淋巴瘤的保护性因素,而肥胖是恶性淋巴瘤尤其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的危险因素。
- 胡成如王丽孙茜王靖华陈龙邦
- 关键词:体重指数肥胖恶性淋巴瘤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
- 瑞舒伐他汀对大鼠吗啡耐受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大鼠吗啡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00~25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n=8):对照组(C组)、吗啡耐受组(MT组)、瑞舒伐他汀对照组(RC组)和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处理组(R1组~R3组)。每天8:00和16:00皮下注射吗啡10mg/kg,连续5d,制备吗啡耐受模型。C组和R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C组和MT组每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或吗啡前30min给予生理盐水10ml/kg灌胃,连续5d;RC组、R1组、R2组和R3组每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或吗啡前30min分别给予10.0、0.d、2.0和10.0mg/kg瑞舒伐他汀灌胃,连续5d。模型制备前1d(T1)和制备后1d(T2)测定热缩足潜伏期,计算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MPE);T2时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k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以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与C组相比,MT组和R1组T2时MPE降低,脊髓p-ERK、IL-1β和TNF-α水平升高(P〈0.05),RC组、R2组和R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T组相比,RC组、避组和R2组T2时MPE升高,脊髓p-ERK、IL-1β和TNF-α水平降低(P〈0.05),R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2组和R3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大鼠脊髓ERK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减轻大鼠吗啡耐受,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ERK磷酸化及降低IL-1β和TNF-α水平有关。
- 李永乐舒银银张瑶底妍孙茜谢军明刘健李伟彦
- 关键词:降血脂药吗啡药物耐受性
- 双侧乳房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11年
- 1病例报告
患者,女,49岁,既往体健。2010-10出现全身酸痛,无意中发现双乳多发包块,质韧,边界清,无压痛,局部皮肤无酒窝征、橘皮征,无溢液及溢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患者遂至普外科就诊,乳腺钼靶示:1)左乳外下结节,考虑良I生结节,纤维腺瘤可能;
- 胡成如孙茜杨珊珊王靖华
-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瘤
- 叉头框转录蛋白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蛋白1(FOXP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85例DLBCL组织中FOXP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OXP1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85例DLBCL组织中FOXP1的阳性表达率为71.8%(61/85),FOXP1表达与年龄、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病理类型密切相关(P<0.05)。在生发中心型(GCB)DLBCL中FOXP1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无病生存期(PFS)为13个月和44个月(P=0.002),总生存期(OS)为28个月和50个月(P=0.003);而在非生发中心型(non-GCB)中FOXP1表达与生存预后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分期、LDH水平、有无B症状以及FOXP1表达与DLBCL患者的PFS和OS均相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期(95%CI:1.410~4.415,P=0.02)和FOXP1表达(95%CI:0.143~0.734,P=0.007)是PF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FOXP1蛋白有可能是DLBCL的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尤其在GCB型DLBCL中FOXP1蛋白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佳。
- 胡成如王靖华耿怀成孙茜陈龙邦
-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免疫组织化学
- 纳差消瘦发热腹痛伴神志和性格异常
- 2011年
- 病历摘要
患者男,22岁,学生,因"进行性纳差、消瘦4个月,反复发热、腹痛2个月"于2010年1月14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当时未引起重视、未诊治.后症状进行性加重,消瘦明显,2个月前开始自觉反复发热(未测量体温),发热时间不规律,并出现中腹部偏左侧隐痛,与进食无关,无腹胀、呕吐,有肛门排气.
- 孙茜陈龙邦王靖华
- 关键词:反复发热纳差腹痛进行性加重发热时间
- 七氟醚对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形成的影响及海马GSK-3β在其中的作用
- 2014年
- 目的 评价七氟醚对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P TSD)形成的影响及海马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50 ~ 300 g,2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PTSD组(P组)、七氟醚组(S组)、氯化锂+七氟醚组(LS组).PTSD模型制备:第1天在A室接受15次电击处理,1 mA/次,持续1 s,间隔240 ~ 480 s;第2天在与A室环境完全不同的B室,适应192 s,然后给予1次电击处理,1mA,持续1 s,32 s后从B室移出;第3天在B室观察512 s.C组第1天在A室不给任何处理,其他各组第1天在A室给予15次电击,S组和LS组电击同时吸入0.8%七氟醚,LS组在进入A室前30 min腹腔注射氯化锂100 mg/kg,记录第2天和第3天B室木僵值.于第1天A室训练结束后2h处死4只大鼠,取海马,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总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及其磷酸化(p-GSK-3β)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P组和LS组第3天木僵值升高,海马p-GSK-3β表达上调(P<0.05),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S组第3天木僵值降低,海马p-GSK-3β表达下调(P<0.05),L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LS组第3天木僵值升高,海马p-GSK-3β表达上调(P<0.05).4组第2天木僵值及海马总GSK-3β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可抑制大鼠PTSD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增强GSK-3β的活性有关.
- 陈春龙许倩周宁张瑶孙茜刘健李伟彦
- 关键词: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海马
- EphA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EphA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72例DLBCL及10例正常淋巴结组织中EphA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DLBCL组织中EphA2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分期、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病理分型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DLBCL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分析中位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采用Cox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DLBCL组织中EphA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8.3%(42/72),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的20.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hA2蛋白表达与分期、病理分型有关,而与性别、年龄、B症状、LDH和IPI均无关(P>0.05)。全组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15.5和22.0个月,LDH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IPI仅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分期、EphA2蛋白表达均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EphA2蛋白在DLBCL中高表达,其表达与分期、病理分型有关,EphA2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佳。
- 黄小银王建东孙茜付海京管晓翔王靖华
-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EPHA2预后
- 结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被引量:21
- 2009年
- 总结结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对3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乙状结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郁红菊孙茜李继婷
- 关键词:结肠造口皮肤并发症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