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进气
  • 3篇进气道
  • 1篇动力效应
  • 1篇动态模型
  • 1篇性能对比
  • 1篇性能研究
  • 1篇容积
  • 1篇设计方法
  • 1篇起动
  • 1篇起动性
  • 1篇起动性能
  • 1篇前体
  • 1篇柱形
  • 1篇总压
  • 1篇总压恢复
  • 1篇涡轮
  • 1篇涡轮风扇
  • 1篇涡轮风扇发动...
  • 1篇流体力学
  • 1篇进气道起动

机构

  • 5篇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5篇周淼
  • 3篇尤延铖
  • 3篇黄国平
  • 3篇朱呈祥
  • 1篇王继强
  • 1篇夏超
  • 1篇商国军

传媒

  • 1篇航空学报
  • 1篇航空发动机
  • 1篇推进技术
  • 1篇Transa...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ANALYSIS OF INTERNAL WAVERIDER INLET AND TYPICAL SIDEWALL COMPRESSION INLET PERFORMANCE被引量:4
2011年
A new internal waverider inlet with a rectangular shape of entrance and exit in front view is designed at Ma=6.0.The design is based on a better basic flowfield ICFC than traditional one and derived with the technology of stream tracing and shock cutting.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wly designed inlet and a typical sidewall compression inlet is given.The design Mach number and entrance shape of this new inlet ar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sidewall compression inlet.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 internal waverider inlet are a bit higher than the sidewall inlet,such as the flow capture coefficient,total pressure recovery and the kinetic efficiency.The performances of these two inlets at off-design points are compared.The internal waverider inlet can capture more than 91% of incoming flow under all simulated conditions.Results show that internal waverider inlet using 3-D compression and high flow capture coefficient is a kind of fixed-geometry inlet with better performance.
黄国平朱呈祥尤延铖周淼
关键词:HYPERSONICPERFORMANCE
匹配飞行器柱形前体的内乘波式进气道设计方法研究
近些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的三维内收缩式进气道,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高超声速进气道型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流研究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维内收缩式进气道概念——内乘波式进气道。已有的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
周淼
关键词:设计方法
内乘波式进气道与典型侧压式进气道的性能对比被引量:9
2011年
采用流线追踪技术,基于一种有利于均匀性的基本流场,按内乘波式进气道设计方法生成了一个来流马赫数6.0且进出口形状均为矩形的内乘波式进气道。其设计马赫数、迎风面形状等因素均参照某典型侧压式进气道选取,以便与之对比。CFD计算结果给出了设计状态下该内乘波式进气道与某典型侧压式进气道的流量系数、总压恢复、动能效率等主要性能指标,发现该内乘波式进气道的各项性能参数均略优于侧压式进气道。在非设计马赫数、攻角、侧滑等非设计状态下类似的性能对比研究表明,该内乘波式进气道不仅在设计状态下可捕获98%的来流,而且在各非设计状态下也可捕获91%以上的来流,流量捕获性能优势明显。以上结果证实:实现三维压缩与激波贴口的内乘波式进气道是一种高性能的定几何进气道方案。
朱呈祥黄国平尤延铖周淼
关键词:高超声速进气道侧压式进气道
弹用内乘波式进气道起动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为弄清内乘波式进气道在低马赫数状态下的流动特征,分析影响内乘波式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因素,研究与弹体匹配设计的内乘波式进气道的起动问题。首先基于一种有利于出口均匀性的基本流场,采用流线追踪技术,设计了来流马赫数为4.0且进出口形状适应弹体安装要求的双模块弹用内乘波式进气道;此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获得了低马赫数下进气道的三维波系结构和流动特征。研究表明,进气道溢流口位置是影响内乘波进气道起动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溢流口位置由两侧改至最下端后,起动马赫数由3.6下降为3.3;采用单模块方案,溢流口设置在下端后,起动马赫数下降为3.25。此外,设计内乘波式进气道基本流场也对起动性能有影响:设计出口马赫数不变,双模块方案下,入口气流偏转角每增大2°,起动马赫数约下降0.1;单模块方案下,提高入口气流偏转角最大可使起动马赫数下降为3.1;进气道内收缩比对起动能力的影响体现在入口气流偏转角不变时,进气道起动能力仅取决于内收缩比,设计出口马赫数每增加0.2,起动马赫数约减小0.2。研究所分析的各个弹用内乘波式进气道在设计条件下均可捕获99%的来流,在扩大了工作马赫数范围的同时,保持了高流量捕获性能和高总压恢复系数的优势。
周淼黄国平朱呈祥尤延铖
关键词:起动性能计算流体力学
基于Matlab/Simulink的航空发动机部件级建模与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借助Matlab搭建完整的双轴涡轮风扇发动机模型,对各部件进行封装,利用Si muli nk显示模块观察仿真结果。在动态仿真时,引入容积动力效应,避免反复迭代过程,提高模型实时性。与GSP仿真软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可以准确捕捉航空发动机的动态响应和稳态响应。
夏超王继强商国军周淼
关键词:涡轮风扇发动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