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波

作品数:175 被引量:629H指数:12
供职机构:四川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1篇期刊文章
  • 6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6篇医药卫生
  • 11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7篇惊恐
  • 27篇惊恐障碍
  • 22篇抑郁
  • 20篇癫痫
  • 15篇症状
  • 12篇心身
  • 12篇脑出血
  • 12篇出血
  • 11篇磁共振
  • 10篇抑郁症
  • 10篇脑出血患者
  • 10篇出血患者
  • 9篇综合征
  • 9篇高血压
  • 9篇高血压脑出血
  • 8篇血流
  • 8篇脑血
  • 8篇成像
  • 7篇高血压脑出血...
  • 6篇抑郁障碍

机构

  • 118篇四川省人民医...
  • 44篇四川大学华西...
  • 19篇四川省医学科...
  • 16篇四川省医学科...
  • 4篇川北医学院
  • 4篇电子科技大学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成都市第二人...
  • 3篇成都市第一人...
  • 3篇西南医科大学...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68篇周波
  • 46篇汪瑾宇
  • 44篇黄雨兰
  • 43篇邹志礼
  • 27篇周东
  • 27篇何影
  • 26篇闵文蛟
  • 24篇肖军
  • 20篇杨友松
  • 16篇郭富强
  • 15篇代红源
  • 13篇陈芹
  • 12篇余能伟
  • 12篇许飞
  • 11篇徐理
  • 9篇龚启勇
  • 9篇唐颖莹
  • 9篇何影
  • 8篇谢红军
  • 8篇陈明曦

传媒

  • 22篇实用医院临床...
  • 11篇四川省医学会...
  • 10篇中华行为医学...
  • 7篇四川精神卫生
  • 6篇四川医学
  • 5篇中华神经科杂...
  • 5篇医学科技
  • 4篇重庆医学
  • 3篇中华精神科杂...
  • 3篇华西医学
  • 3篇第九次全国脑...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西部医学
  • 2篇现代临床医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年份

  • 2篇2023
  • 8篇2022
  • 5篇2021
  • 8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20篇2017
  • 27篇2016
  • 12篇2015
  • 7篇2014
  • 11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9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1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述情障碍对抑郁症患者躯体症状及社交抑制的影响
杨玥何影王婧周波
老年及老年前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动态观察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动态观察老年及老年前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量 (rCBF)临床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老年及老年前期患者分别于发病 3d内、10~ 15d、2 0~ 2 5d行SPECT和临床评分检查。静脉注射99Tcm 双半胱乙酯 (ECD) 740~ 92 5MBq后 1h显像。视觉分析按常规读片法 ;半定量分析采用感兴趣区 (ROI)技术。图像处理和临床评分采用盲法分析。结果 ①发病时缺血灶体积和数量明显大于CT的改变 (P <0 .0 0 1) ,且临床表现随缺血改善而好转 ;②老年组脑缺血性改变和临床状况在发病 3d内与老年前期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在 10~ 15d和 2 0~ 2 5d时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0 .0 1) ;③伴有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的脑缺血和临床状况的严重程度更明显 (P <0 0 5~ 0 .0 1)。结论 动态SPECT对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后rCBF变化规律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及预后估计都有重要价值。
郭富强宋文忠杨友松陈明曦余能伟谢红军周波代红源许飞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局部脑血流量SPECT老年人
匠人学术——全-专共建心身医学
2020年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而现阶段我国尚存在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严重不足、初级保健中的心身医学服务需求量增大、心身医学相关研究进展缓慢等问题,因此,建议扩大人才培养范围,开展全科医师及其他非精神专科医师心身医学能力培养,加快、加强开展心身医学相关研究。
周波
关键词:心身医学精神卫生服务初级保健专科医师心理行为问题
焦虑抑郁障碍诊疗的十项关键技术被引量:6
2020年
焦虑抑郁障碍患病率高,患者常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就诊,非精神专科医生通常对该类患者识别困难、沟通困难,且该类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疗效差、满意度低,给接诊医生带来很大困惑。本文就上述特点总结出焦虑抑郁障碍诊治的10项关键技术,包括问诊技巧、倾听技术、转换话题技术、共情技术、巧用量表辅助诊治、躯体症状的二次归因、符合患者文化背景的诊断名称、用药技巧、快捷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转介。以期为非精神专科医生对焦虑抑郁障碍的诊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周波吴爱勤
关键词:焦虑抑郁心理生理性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与惊恐障碍的关联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的关系,并分析BDNF基因甲基化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MethylTarget技术对111例惊恐障碍患者和130例正常对照进行BDNF甲基化水平检测,同时采用惊恐障碍严重度量表(panic disorder severity scale,PD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结果(1)惊恐障碍患者BDNF基因DNA甲基化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87,95%CI=0.849~1.391,P>0.05);两者在BDNF基因启动子区的7个CpG片段甲基化水平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惊恐障碍患者BDNF基因启动子区BDNF_1、BDNF_2、BDNF_3、BDNF_4、BDNF_5、BDNF_7 CpG片段及BDNF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与其HAMD总分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r=0.194~0.364)。而惊恐障碍患者BDNF基因及各CpG片段甲基化水平与PDSS和HAMA总分均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P>0.05)。结论BDNF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与惊恐障碍不存在关联,但可能与惊恐障碍伴有的抑郁情绪有关。
邹志礼黄雨兰汪瑾宇邱剑潘舒娅王璐瑶周波
关键词:惊恐障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甲基化
中国西部221例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病因分析
目的大部分癫痫患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但来自这些地区有关癫痫持续状态(SE)的资料却不多。这个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GCSE)的病因以及它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这是一个前瞻性队列研究,资料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周波陈蕾李劲梅朱易周东
文献传递
惊恐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2015年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又称急性焦虑发作,是一种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性的强烈焦虑、躯体不适和痛苦,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呼吸急促、头晕、心悸、震颤、出汗、可伴有濒死感为特点。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PD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PD的基因多态性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国内对此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PD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邹志礼周波
关键词:惊恐障碍基因多态性
再入院抑郁障碍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反复抑郁发作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抑郁发作是否对甲状腺激素存在影响。方法 2012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再住院抑郁障碍患者29例。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对两次住院Zung氏抑郁量表(SDS)评分、Zung氏焦虑量表(SAS)评分及两次住院期间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激素T3(FT3)、游离甲状腺激素T4(FT4)、总甲状腺素T3(TT3)及总甲状腺素T4(TT4)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29例患者再入院时TT3、TT4、FT4水平低于首次入院(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发作抑郁患者甲状腺激素TT3、TT4、FT4水平较前有下降趋势;反复抑郁发作可能影响甲状腺内分泌功能。
何影杨玥黄雨兰汪瑾宇樊艳月邓超利周波
关键词:抑郁障碍甲状腺激素
我国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治疗的现状及相关对策被引量:3
2018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年轻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青少年逐渐成为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高危人群。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于2018年发布的《世界毒品报告》可知,全球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人数仍呈上升趋势,且全球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复吸率高达99%。此外,我国在册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人数亦在逐年增加,且新型精神活性物质不断涌入毒品黑市。目前市场上流动的精神活性物质主要有传统毒品和合成毒品。人们一旦对精神活性物质产生依赖,则绝大部分会跌入成瘾→戒断→复吸→再戒断→再复吸的恶性循环怪圈。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且其对人体损害的严重程度与人们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种类、剂量及时长密切相关。如今,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已被定义为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脱毒治疗也收到一定的效果,已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社会-心理戒毒模式和社区戒毒模式,然而,目前复吸率仍居高不下。由此可见,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仅靠戒毒科医生及禁毒警察的努力还不够。考虑到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涉及医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因此我们还需加强脱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探索出一套多方位、多层次的脱毒治疗策略。
魏英周波
关键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社会支持
芦山地震受灾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 调查芦山地震受灾人群PTSD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两地分层随机抽取1110名成年被调查者,使用自编问卷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芦山地震受灾情况以及芦山地震、汶川地震对被调查者影响的比较等,PTSD筛查量表平民版(PTSD Check List-Civilian Version,PCL-C)筛查被调查者对芦山地震的应激反应程度,MINI-自杀风险评估其自杀风险.PCL-C>38分者由精神科医师采用MINI中文版中的PTSD章节诊断其是否患有PTSD.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PTSD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998名被调查者纳入分析,其中男372名(37.27%,372/998),女626名(62.73%,626/998).PCL-C>38分者251名(25.15%,251/998),PTSD患者24例,PTSD患病率2.40%(24/998).自杀高风险者11名(1.10%,11/998).回归分析显示,PCL-C总分与女性(β=-2.041)、家庭低收入(β=-3.870)、地震中亲属遇难(β=0.164)、朋友遇难(β=-0.059)、地震中被掩埋(β=-14.335)、受伤(β=0.495)等因素相关(均P<0.05).女性(OR=4.304)、地震中被掩埋(OR=15.688)是罹患PTSD的危险因素(均P<0.05).家庭低收入(OR=3.147)、罹患PTSD (OR=25.101)是自杀高风险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5年内连续2次遭受地震创伤的受灾人群中PTSD的患病率并不高,女性及在地震中自身生命受威胁是罹患PTSD的危险因素,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邱昌建黄明金黄国平谭友果张英辉袁茵余成民罗明周波李元媛李涛张伟
关键词:流行病学地震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