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无痛分娩应用两种麻醉方法的临床研究 2019年 目的: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孕妇无痛分娩镇痛效果、产程及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无痛分娩的100例初产妇,均符合单胎、足月、头位条件,随机分为对照组(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与观察组(腰硬联合麻醉无痛分娩)。比较两种麻醉方式下对母婴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孕妇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孕妇的产妇活跃期与第一产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组间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痛分娩的孕妇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能够保证对疼痛的阻滞效果,缩短产妇产程,保障母婴的良好妊娠结局,可在产科分娩群体中积极推广。 吴维强关键词:孕妇 无痛分娩 麻醉 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40例进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在手术后开始使用自控镇痛装置,观察组患者根据多模式镇痛原理,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联合术后连续隐神经阻滞。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疼痛评分和48小时之后的患者运动状态下患肢运动组织阻滞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肢运动组织阻滞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模式镇痛运用在膝关节疾病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吴维强关键词:多模式镇痛 膝关节置换 疼痛评分 高海拔地区婴幼儿呼气末CO<,2>与动脉CO<,2>相关性研究 白志强 王学军 胡跃萍 姚泽宇 孙立萍 刘堂春 宋建平 张成奎 张海盛 张立亮 白鹏祖 王有青 吴维强 张培福 来晓春 马明英 在小儿麻醉中尤其在婴儿新生儿中是否能准确反映PaCO<,2>则一直尚有争论,许多报道认为,PETCO2<,2>在体重5kg以上小儿可代表PaCO<,2>,而在5kg以下的婴儿和新生儿则不能准确反映PaCO<,2>,在高海...关键词:关键词:儿童麻醉 高海拔地区 盐酸利多卡因在西宁地区藏族和汉族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王学军 李向阳 刘唐春 姚泽宇 宋建平 白志强 王玉琴 吴维强 谢玉海 张成奎 王有青 祁占花 张培福 来晓春 刘守萍 该课题通过临床实验,对西宁地区盐酸利多卡因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课题建立的RP-HPLC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适合于人血浆中盐酸利多卡因的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西宁地区盐酸利多卡因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在藏族...关键词:关键词:盐酸利多卡因 药物动力学 合理用药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该院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患者90例,根据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的浓度将患者分为Ⅰ组(2.0 ng/ml)、Ⅱ组(3.0 ng/ml)和Ⅲ组(4.0 ng/ml),每组30例,三组丙泊酚的靶浓度均为4μg/ml。比较三组入室后5 min(T0)、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插管后5 min(T4)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BIS,并比较苏醒时间。结果 T2、T3、T4时刻Ⅲ组的BIS值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在T2、T3时刻的HR、MAP均显著高于T1时刻,Ⅱ组在T2时刻HR、MAP显著高于T1时刻(P<0.05);Ⅲ组苏醒时间显著长于Ⅰ组和Ⅱ组(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随着瑞芬太尼浓度的增加BIS值会降低,并且对血流动力学反应抑制作用也会增强。 宋建平 王学军 张培福 吴维强 张海盛关键词:丙泊酚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血流动力学 脑电双频指数 羟考酮与舒芬太尼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比较羟考酮与舒芬太尼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择期行PFNA内固定术的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舒芬太尼组(采用舒芬太尼+常规麻醉,46例)和羟考酮组(采用羟考酮+常规麻醉,46例)。比较2组患者麻醉药物使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苏醒时间;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即刻、手术20 min、手术结束即刻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比较2组患者苏醒即刻、术后1 h、术后6 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麻醉药物使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SBP、DBP及HR组间、时间、交互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舒芬太尼组相比,羟考酮组SBP、DBP及HR波动幅度均较小(P<0.05);羟考酮组手术20 min、手术结束即刻SBP、DBP及HR均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2组患者VAS评分组间、时间、交互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苏醒即刻相比,2组患者术后1 h、术后6 h的VAS评分均降低(P<0.05);与术后1 h相比,2组患者术后6 h的VAS评分均降低(P<0.05);羟考酮组术后1 h、术后6 h的VAS评分均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羟考酮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2组患者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中,羟考酮与舒芬太尼苏醒时间和安全性相当,其中羟考酮能减轻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缓解疼痛,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舒芬太尼更具优势。 吴维强 姚泽宇 王学军关键词:羟考酮 舒芬太尼 老年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术 超声引导下胸段椎旁神经阻滞在单侧乳房包块微创旋切术中的应用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段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单侧乳房包块微创旋切术中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4月我院行单侧乳房包块微创旋切的患者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超声引导下胸段椎旁神经阻滞)和对照组(静脉复合麻醉)。记录TPVB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阻滞平面,记录两组入室后(T0)、切皮时(T1)、切皮后5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分别记录丙泊酚靶控浓度,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恢复室转出时间、镇痛满意度及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均顺利完成TPVB,未见发生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丙泊酚靶控浓度明显减低,术后镇痛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乳房包块微创旋切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段椎旁神经阻滞效果确切,明显减少术中镇静药物及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术后镇痛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吴维强 姚泽宇关键词:超声引导 椎旁神经阻滞 乳房包块 微创旋切术 脊麻与硬膜外联合阻滞坐位穿刺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麻醉科采用坐位穿刺在骨科下肢手术减轻患者疼痛的疗效。方法:病例选择124例骨科下肢远端骨折患者,年龄18~35岁,ASAI或II,无稚管内麻醉禁忌症,采用双育法随机分成A,B组(n=62)。采用脊麻与硬膜外联合... 吴维强关键词:骨科下肢手术 禁忌症 动态血压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的119例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蛛网膜下腔阻滞后是否发生低血压将研究对象分为血压正常组(85例)和低血压组(3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动态血压指标。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非杓型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 低血压组患者的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Ⅱ级的比例、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以及非杓型血压的比例均显著大于或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β受体阻滞剂、非杓型血压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SA分级为Ⅱ级、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三联指标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64,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56.9%。年龄、ASA分级为Ⅱ级、使用β受体阻滞剂、非杓型血压四联指标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81,敏感度为90.6%,特异度为64.7%。四联指标预测模型的效能显著高于三联指标(χ^(2)=16.254,P<0.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加入非杓型血压指标的预测模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预测效能显著升高。 吴维强 姚泽宇 王学军关键词:动态血压 老年 蛛网膜下腔阻滞 非杓型血压 低血压 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2017年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90例,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对应常规静脉麻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全麻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比较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C组患者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A组与B组(P<0.05);A组患者所用丙泊酚、芬太尼剂量显著多于B组、C组(P<0.05);在各时间段A组体征增加幅度高于B组、C组(P<0.05);C组患者术后Cor、IL-6和TNF-α增加量显著低于A组、B组(P<0.05);C组术后疼痛情况优于A组、B组(P<0.05)。结论:对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用全麻联合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方式能够控制患者麻醉期间的应激反应,避免激发术中炎症反应,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度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吴维强 姚泽宇关键词:全麻 区域神经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