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继功

作品数:172 被引量:666H指数:14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6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冶金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0篇期刊文章
  • 6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49篇医药卫生
  • 2篇冶金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84篇脊柱
  • 50篇脊柱侧
  • 41篇手术
  • 39篇后凸
  • 36篇腰椎
  • 34篇脊柱侧凸
  • 34篇侧凸
  • 29篇畸形
  • 27篇骨折
  • 26篇截骨
  • 25篇椎体
  • 23篇后路
  • 21篇骨质
  • 20篇骨质疏松
  • 19篇手术治疗
  • 19篇椎间盘
  • 18篇疗效
  • 18篇矫形
  • 14篇后凸成形
  • 14篇后凸成形术

机构

  • 125篇解放军第30...
  • 33篇解放军306...
  • 13篇安徽医科大学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 7篇清华大学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航天医学工程...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海门市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70篇吴继功
  • 129篇马华松
  • 78篇邹德威
  • 49篇张乐乐
  • 48篇谭荣
  • 36篇陈志明
  • 33篇姬勇
  • 30篇高博
  • 28篇陈晓明
  • 26篇陶有平
  • 22篇李海侠
  • 21篇邵水霖
  • 21篇刘玉增
  • 17篇白克文
  • 15篇周建伟
  • 15篇张强
  • 14篇王晓平
  • 13篇鲍磊
  • 13篇周立金
  • 13篇海涌

传媒

  • 15篇中国矫形外科...
  • 14篇颈腰痛杂志
  • 14篇中国脊柱脊髓...
  • 11篇第十一届全军...
  • 6篇中国骨质疏松...
  • 4篇实用骨科杂志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4篇中国骨与关节...
  • 3篇临床骨科杂志
  • 3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骨肿瘤骨...
  • 2篇生物骨科材料...
  • 2篇总装备部医学...
  • 2篇2005中国...
  • 2篇第八届全国颈...
  • 2篇第二届泛长江...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16篇2016
  • 15篇2015
  • 12篇2014
  • 4篇2013
  • 14篇2012
  • 14篇2011
  • 24篇2010
  • 11篇2009
  • 9篇2008
  • 8篇2007
  • 10篇2006
  • 10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1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AF系统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经皮空心椎弓根螺丝钉AF系统内固定.切口为4个1.5 cm长的小切口,椎弓根穿刺操作在透视引导下进行.结果:11例患...
马华松谭荣邹德威吴继功周建伟刘玉增陈志明张峥陈阳
关键词:AF微创脊柱骨折
腰椎双侧人工小关节置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步报告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腰椎双侧人工小关节置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6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双侧人工腰椎小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手术节段的运动保留情况,并对腰腿痛和腰椎功能分别进行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后下肢放射痛症状全部消失,腰痛缓解。随访12~15个月,平均14个月,VAS评分自术前平均7.8±1.7分降至术后1年时的1.8±1.5分;ODI自术前(66±11.5)%降至术后1年时的(18±8.0)%;手术节段前屈后伸角度术前为9.3°±1.8°,术后1年为6.3°±1.2°。随访期间人工关节假体无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腰椎小关节置换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不干扰前方结构,可部分保留节段运动,早期临床效果满意,但远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邹德威谭荣马华松周建伟吴继功周雪峰邵水霖陈阳邵燕翔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疗效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12年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国内外学者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发病原因与内分泌因素、营养状况、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免疫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均有相关性,但具体病因还未能明确。本文通过对近10年来中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学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研究与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王方邹德威吴继功马华松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原发性病因学
后路小切口分期延长技术与生长阀技术治疗早发型脊柱侧凸的临床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小切口分期延长和生长阀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5例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分别接受生长阀和小切口分期手术治疗。按手术术式分为两组:生长阀组和小切口组,对两组病例临床数据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生长阀组术前Cobb角为(92.0±16.4)°(72°~132°)。终末融合后侧凸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为(37.2±22.1)°(31°~64°),平均矫形率59.6%。小切口组术前Cobb角为(95.0±15.4)°(78°~135°),终末融合时术后侧凸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为(31.8±6.6)°(27°~48°),总矫形率为65.4%。两组均有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分期延长技术或生长阀技术均可以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小切口分期延长技术治疗较生长阀技术具有更高的矫形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有效方法。
谭荣马华松吴继功陈志明彭军陈晓明张建党汪东袁伟
关键词:手术治疗小切口
腰椎融合区相邻节段无症状退变椎间盘的转归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腰椎融合区相邻节段无症状性退变间盘的转归,探讨腰椎融合节段的选择。方法:71例因椎间盘源性腰痛而接受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术前均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MRI和椎间盘造影,对MRI表现和椎间盘造影阳性的节段进行融合。其中53例相邻椎间盘MRI表现正常(A组),18例相邻20个节段为无症状性退变间盘(B组)。比较两组术后的临床疗效、疼痛复发以及二次手术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平均35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A组为92.4%,B组为77.8%,无统计学差异(P=0.189)。A组中1例因相邻节段间盘发生退变并产生严重症状而进行了二次融合手术;B组中4例因相邻的无症状性退变间盘退变加重并产生严重症状而接受二次融合手术。结论:相邻于融合节段的无症状性退变间盘大多数(77.8%)不产生后期的疼痛症状,临床疗效满意,在初次进行融合时,仅融合有症状的退变间盘即可。
海涌周建伟彭军吴继功姬勇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源性腰痛椎间盘造影椎间融合术
脊柱畸形术后伴迟发性神经损害三柱截骨翻修术的神经功能转归
目的 探讨脊柱畸形术后伴发迟发性神经损害患者行全脊柱截骨翻修术后神经功能的转归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5年在我院接受三柱截骨翻修手术治疗合并迟发性神经损害的脊柱畸形患者共6例,其中男性3例...
吴继功马华松张乐乐高博陶有平李海侠
关键词:脊柱畸形翻修截骨
POLAr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
目的:探讨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POLAr手术治疗62例因腰背痛及下肢根性疼痛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患者,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visual analo...
张强邹德威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刘玉增
关键词:腰椎滑脱手术疗法
文献传递
凹侧双棒撑开治疗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
目的 评估后路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治疗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并分析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6月~2013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治疗的33例(男10例,女23例)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
陈志明马华松吴继功谭荣王晓平赵福江袁伟
关键词:早发性脊柱侧凸非融合技术并发症
椎间盘造影在诊断腰椎融合邻近节段退变中的作用
<正>目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疼痛是临床上的难题之一,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通过脊柱融合手术治疗而获得满意疗效,而如何选择需要融合的退变椎间盘节段就显得十分重要。椎间盘造影和MRI检查可以为诊断椎间盘退变和选择融合的节...
陈晓明海涌吴继功陈志明刘玉增周立金
文献传递
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7年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 PCM 人工颈椎间盘( artifical cervical porous coated motion disc )置换术7年随访结果,评价中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12月开展 PCM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以来,术后超过7年的患者共23例,其中19例获得84~98个月(平均91个月)随访。男11例,女8例。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置换5例,3节段置换2例。C3/42例、C4/56例、C5/616例、C6/75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 JOA、VAS、NDI 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 Odom’s 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 X 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 X 线片上采用 McAfee 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和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术中或术后无神经和血管损伤并发症。JOA 评分术前为(12.3±2.2)分,末次随访时(15.9±1.2)分;平均改善率76.5%。颈肩痛 VAS 评分术前为(3.6±1.5)分,末次随访时(1.8±1.1)分;上肢痛 VAS 评分术前为(6.4±2.5)分,末次随访时(1.7±1.2)分;NDI 术前评分为(25.7±12.5)分,末次随访时(7.7±3.5)分。末次随访时 Odom’s 分级优7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5.7±2.8)°,末次随访时为(3.8±2.5)°。末次随访时,28个手术节段中7个(25%)出现异位骨化,其中1个(7%)节段丧失活动度。19例相邻节段无明显退变5例,轻度退变12例,重度退变2例。无翻修病例。结论PCM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7年以上的中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一定保留。
谭荣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周建伟汪东杨滨刘涛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移位颈椎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