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绍秋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市长宁区同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食道
  • 3篇介入
  • 2篇食道支架
  • 2篇食管
  • 2篇鼻部
  • 1篇动脉插管
  • 1篇动脉插管灌注
  • 1篇动脉插管灌注...
  • 1篇药物敏感
  • 1篇药物敏感性
  • 1篇药物敏感性研...
  • 1篇营养管
  • 1篇远端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癌细胞
  • 1篇渗液
  • 1篇食管癌
  • 1篇食管气管瘘
  • 1篇气管

机构

  • 4篇上海市长宁区...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7篇吴绍秋
  • 3篇茅爱武
  • 3篇杨炯
  • 3篇刘冰妍
  • 3篇殷响
  • 2篇姜昊声
  • 2篇曹燕
  • 2篇尚鸣异
  • 1篇蒋霆辉
  • 1篇严烁
  • 1篇贾一平
  • 1篇方世明
  • 1篇武贝
  • 1篇马骏
  • 1篇王振磊
  • 1篇刘冰妍

传媒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消化道恶性肿瘤综合介入治疗关键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茅爱武纪建松奚杰峰薛雷冷德嵘孙贤俊尚鸣异马骏吴绍秋
该项目属临床医学领域。 项目通过产学研结合,聚焦消化道恶性肿瘤综合介入治疗相关器械和关键技术应用及消化道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提出解决临床治疗问题的思路及策略,创新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制定了综合介入治疗的应用技术规范标...
关键词: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介入治疗
一种多功能食道营养管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食道营养管,包括:外管、设置于所述外管远端的球囊、设置于所述外管内部的内管、设置于所述外管近端外部的挡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挡片两侧的固定贴;其中,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围设成外液通道;所述内管的近端设置有...
尚鸣异章之琛金蔚殷响翁莉刘冰妍杨炯吴绍秋李崧朱志强张鹏
一种食道支架连接线的可调节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道支架连接线的可调节固定装置,包括:食道支架、固定地设于所述食道支架顶端的连接线以及用于固定所述连接线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鼻夹、挂钩、开设于所述挂钩远离耳部一侧侧壁的放置槽、固定地设置于所述...
尚鸣异章之琛金蔚殷响翁莉刘冰妍杨炯吴绍秋李崧朱志强张鹏
一种食道支架中牵引线的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道支架中牵引线的固定装置,包括:食道支架、固定地设于所述食道支架顶端的牵引线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牵引线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具有鼻尖解剖型结构的本体、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本体内侧壁底部两侧的卡块、开设...
尚鸣异章之琛金蔚殷响翁莉刘冰妍杨炯吴绍秋李崧朱志强张鹏
覆膜支架联合介入化疗治疗恶性食管气管瘘的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置入联合介入化疗治疗恶性食管气管瘘的安全性和疗效,并与单纯支架置入治疗比较。方法选择食管癌合并食管气管瘘60例患者行内支架置入联合介入化疗或单纯内支架置入治疗。60例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A组)28例、支架联合介入化疗组(B组)32例,定期随访观察两组的近、远期疗效,并对有效率、中位生存时间、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58例支架置入堵瘘成功,成功率96.7%。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6个月,B组为8.7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1、3、6个月时的有效率分别为78.1%、68.8%、62.5%。并发症中食管支架再狭窄率,B组低于A组。结论内支架置入联合介入化疗能提高恶性食管气管瘘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并减少了支架带来的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严烁曹燕姜昊声方世明吴绍秋蒋霆辉茅爱武
关键词:食管癌动脉插管灌注化疗
内镜直视联合X线导向介入治疗食管气管瘘一例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报道1例食管癌术后并发食管气管瘘(esophagotracheal fistula,ETF)患者,该患者中上段食管癌行手术切除后出现食管-胃吻合口瘘,后进展为ETF。现将治疗过程及体会报道如下。患者男,69岁。4年前因食管中上段癌于外院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结果不详,术后出现食管-胃吻合口瘘,在当地医院行食管覆膜支架置入堵瘘,术后瘘口封闭。
武贝茅爱武吴绍秋
关键词:食管气管瘘内窥镜放射学介入性
乳腺癌细胞三维培养模型构建及其药物敏感性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乳腺癌MCF-7细胞在3D与2D培养模式下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方法应用模板印制凝胶微孔支架技术建立体外3D细胞培养模型,通过倒置显微镜等方法观察3D细胞球的生长特性;采用Alamar Blue法获得不同培养模式下药物阿霉素作用的细胞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2D培养和3D培养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差异。结果3D与2D培养相比,G-1/G-0期胞增多,S期、G2/M期细胞减少,细胞周期受阻滞,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活细胞减少,早期凋亡、晚期凋亡、坏死细胞比例增大(P〈0.05)。阿霉素作用3 d后,3D培养细胞的IC50值为23.77μg/ml[95%CI 15.80-35.77],2D培养细胞的IC-(50)值为0.46μg/ml(95%CI 0.28-0.75),MCRI为51.7。结论 3D培养MCF-7细胞在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方面与2D培养细胞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导致乳腺癌多细胞耐药的重要原因。
姜昊声曹燕吴绍秋刘冰妍贾一平王振磊尚鸣异
关键词:乳腺癌阿霉素抗药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