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立群

作品数:24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10篇儒家
  • 5篇元代
  • 3篇元代理学
  • 3篇理学
  • 2篇心性
  • 2篇心性论
  • 2篇哲学
  • 2篇知行
  • 2篇知行合一
  • 2篇儒家价值观
  • 2篇儒家哲学
  • 2篇主体性
  • 2篇主体性特征
  • 2篇旌表
  • 2篇境界
  • 2篇境界论
  • 2篇科举制
  • 2篇家价
  • 2篇公私
  • 2篇公私观

机构

  • 23篇上海大学

作者

  • 23篇吴立群

传媒

  • 5篇南华大学学报...
  • 4篇贵阳学院学报...
  • 2篇孔子研究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船山学刊
  • 1篇周易研究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当代中国价值...
  • 1篇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元代理学中“太极”之究竟义——吴澄理气论探析
2010年
"太极"是中国哲学理气论的重要范畴。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认为,太极即道。他以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来区分太极与太一。在对太极的本体性作了初步阐发之后,吴澄又赋予太极以道德属性。吴澄以"理一分殊"的思想为太极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太极与理、道、诚、天、帝、神、命、性、德、仁这些范畴都是同等意义的本体范畴。
吴立群
关键词:太极太一
元代理学中“仁”的价值意义——吴澄境界论探析被引量:2
2009年
儒家把"仁"看作人生道德修养之最高境界。在元代理学家吴澄那里,仁为本心之全德,具有绝对普遍意义,是儒家最高理想境界。吴澄通过以"觉"释仁,说明仁的境界即人与人、人与万物都处于无限的精神性联系之中。仁是人的心灵的安顿处。
吴立群
关键词:境界
儒家哲学的通识精神
2014年
有别于知识的传授,通识教育追求的是对智慧的启迪。哲学以其深刻的反思及其深厚的终极关怀表达着对智慧的崇高理想与不懈追求。儒家哲学围绕现实生活与理想人生而展开。儒家认为,知识不仅包括人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主观能力,更包涵人的生命活动如何开展、如何开显生命的意义等丰富内容。在儒家看来,只有通过"仁"的道德自觉,才能"尽心"、"知性"、"知天",最终成就理想的道德人格。
吴立群
关键词:儒家哲学通识教育
合内外之道—吴澄的“知行兼赅”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比较被引量:2
2016年
知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儒家知行观以"性"与"天道"为中心论题。成圣如何可能以及如何成圣成为知行观的关注焦点,知行问题由此而来,并因此与心性论、工夫论紧密相联。吴澄与王阳明的知行观首先从格物致知说展开。吴澄的格物致知说主要针对朱学之失而发,强调以陆学之长补朱学之失,并以内外合一为其理论前提阐发"外之物格则内之知致"的观点。王阳明则明确指出,析心与理为二是朱熹错解格物致知的根本原因,以"心即理"观之,格物致知无内外之分。二人均以内外合一之道阐明格物致知,所见略同。关于知,吴澄以"本心之发见"为"知",并认为知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而不行,仍是未知。在以"实悟为格,实践为诚"论知行关系之后,吴澄提出了"知行兼赅"的主张。王阳明则指出,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他首先阐明"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进而提出知即行,知行合一,并以知—行—知的动态展开过程说明知行如何获得统一。在王阳明那里,知行合一是一个动态展开的过程。在从自在之知到自为之知,从本然之知到实然之知的过程中,知行合一得以完成。在知行关系上,吴澄和王阳明均认为知行不相离,并视知行合一为动态统一的过程。
吴立群
改革与核心价值体系——基于苏联的经验教训被引量:1
2013年
苏联在列宁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保证国家以后几十年的稳定发展起了定向作用。遗憾的是,列宁之后的"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渐行渐远,以致到了不改革就不能挽救国家命运的境地。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对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改革的取向却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造成思想混乱、政治无序、经济下滑的格局,最后导致苏联解体。普京上台后,根据俄国的现实国情,重塑"建立强大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了俄罗斯的民心,使俄国重新走上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道路。这一实践向我们启示: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和发展的精神基石;据此,在改革成为中国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当下,不能偏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保证改革成功的正确取向。
吴立群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斯大林模式
从《易经》之“易”看“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被引量:6
2008年
《易经》之"易"有简易、变易与不易之三义。《易经》阴阳五行、取象类比的认识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方式,这种天、地、人三才全方位的思维方式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吴立群
关键词:易经天人合一
吴澄论“心”被引量:3
2015年
元代理学家吴澄的心性论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吴澄从心能弘、心即仁及心具道三方面,结合"仁"、"道"、"理"等重要范畴对心性之可能及其形上根据进行充分论述,并以"弘"强调主体的道德自觉在心性之动态展开与现实呈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吴澄以"弘"统贯心的三种基本含义(即知觉之义、主宰之义以及道德之义),并以"仁"为本心之全德。在此基础上,吴澄通过对"心"的辨析疏理,为心学正名,将心学纳入儒家道统,体现了其弘扬心性的治学取向。
吴立群
关键词:心性论
现代新儒家对公私观念的探索与重构
2013年
现代新儒家在反思"五四"启蒙运动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态度分析了中西公私含义及其现代转换,并就儒家公共性进行了本体论建构。梁漱溟从中西文化的比较入手,提出以"意欲"区分文化类型的思路,并以"意欲"的不同阐释公私的差别。唐君毅将"自我"作了"现实自我"与"道德自我"的区分,认为"道德自我"是一个包括和统帅一切活动的"觉照",是形上本体。杜维明认为,"自我"包括"仁"与"礼"两个方面,它不仅是人际关系网络的中心,也是能动的自觉发展过程。杜维明将"自我"的实现与转化看作存有的连续性过程,并为"自我"的终极转化进行了本体论的设定与阐释。
吴立群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道德自我自我转化
问道心扉—王阳明知行观览略
2015年
王阳明的知行观首先从格物致知说展开。王阳明指出,析心与理为二是朱熹错解格物致知的根本原因。王阳明认为,在"心即理"的理论框架下,格物致知无内外之分。他指出,理、性、心、意、知、物诸范畴虽各有所名,但都是就理的不同表现、不同方面而分别言说,并非在性、心、意、知、物之外又有一理。与以上诸范畴相对应,便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尽性、穷理之谓。因此,格物致知无内外之分。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指出,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他首先阐明"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进而提出知即行,知行合一的思想,并以知—行—知的动态展开过程说明知行如何获得统一。在王阳明那里,知行合一是一个动态展开的过程。在从自在之知到自为之知,从本然之知到实然之知的过程中,知行合一得以完成。
吴立群
关键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传统社会治理中的价值认同实践——以科举制与旌表制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儒家以"仁"与"礼"为其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在科举与旌表的社会实践中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化育为传统政治制度的内在价值和基本原则。科举制将儒家价值目标全面推进到社会各个层面,为社会提供了明晰的价值取向,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旌表制通过旌表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行为,树立标杆、引导民众在对荣誉的追求中认同并遵循儒家价值目标。在科举制的制度保障以及旌表制的有效激励下,儒家价值目标不仅得到广泛传播并且赢得高度认同,社会风尚得以维护,政治统治得以稳定。
吴立群
关键词:儒家科举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