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碧球

作品数:85 被引量:313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2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3篇飞虱
  • 39篇水稻
  • 35篇褐飞虱
  • 23篇水稻品种
  • 15篇抗性
  • 13篇抗虫
  • 12篇生物型
  • 11篇取食
  • 11篇抗褐飞虱
  • 8篇红火蚁
  • 7篇绿盲蝽
  • 7篇盲蝽
  • 7篇黑肩绿盲蝽
  • 7篇白背飞虱
  • 6篇生长发育
  • 6篇种群
  • 6篇抗虫品种
  • 5篇抗虫性
  • 4篇氮量
  • 4篇稻瘿蚊

机构

  • 66篇广西农业科学...
  • 26篇广西大学
  • 11篇广西壮族自治...
  • 9篇华南农业大学
  • 4篇广西百色市现...
  • 2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合浦县农业科...
  • 1篇广东新景象生...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85篇吴碧球
  • 71篇黄凤宽
  • 70篇黄所生
  • 48篇龙丽萍
  • 46篇凌炎
  • 35篇黄芊
  • 33篇李成
  • 11篇韦素美
  • 8篇陈玉冲
  • 8篇曾玲
  • 8篇陆永跃
  • 5篇梁广文
  • 5篇黄芊
  • 3篇许益镌
  • 3篇秦碧霞
  • 3篇谢慧婷
  • 3篇蔡健和
  • 3篇李战彪
  • 3篇蒋婷
  • 2篇程正新

传媒

  • 16篇西南农业学报
  • 8篇南方农业学报
  • 5篇华南农业大学...
  • 5篇环境昆虫学报
  • 5篇应用昆虫学报
  • 4篇华中农业大学...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植物保护
  • 3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农药
  • 1篇广西植保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 1篇现代畜牧兽医
  • 1篇大麦与谷类科...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13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8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及评价方法比较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通过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抗性品种,并对各抗性鉴定方法进行评价,为抗虫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和广西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提供的水稻品种(组合)及2017年广西区试水稻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从田间直接采集、在室内用感虫品种TN1饲养的褐飞虱为虫源,通过苗期群体鉴定筛选、蜜露量测定、褐飞虱若虫存活率和取食选择性及发育历期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鉴定及次生物质测定等综合鉴定不同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通过苗期群体鉴定筛选初步从供试水稻品种(组合)中筛选出表现为抗(R)的品种1份(R373),表现为中抗(MR)的品种2份(特优373和特优582)。蜜露量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和水稻次生物质含量测定结果与苗期群体鉴定结果一致,均表现为抗性材料的相关指标与感虫品种TN1差异显著(P<0.05),与抗虫品种RHT差异不显著(P>0.05)。褐飞虱若虫的取食选择性、存活率及在不同品种上的发育历期测定结果与其抗虫表现存在差异,且结果之间无规律性。【结论】R373是性能稳定的抗性品种(组合),可作为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基础材料使用。苗期群体鉴定筛选、蜜露量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鉴定及次生物质测定可作为水稻苗期抗褐飞虱性评价的方法使用。
李月鲲黄凤宽袁潜华蔡笃程黄所生李成吴碧球
关键词:褐飞虱抗性鉴定
根癌农杆菌介导荸荠秆枯病菌转化体系构建及突变体筛选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建立农杆菌介导荸荠秆枯病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的遗传转化体系,构建该病菌的突变体库并进行突变体筛选,为荸荠秆枯病病原菌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农杆菌介导的真菌转化方法,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双元载体pEX4转化至荸荠秆枯病菌野生型菌株Ceh中,利用PCR、Southern blotting杂交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等技术验证转化子。通过单因子变量[共培养基中的乙酰丁香酮(AS)、农杆菌诱导时间、病原菌孢子浓度、IM诱导培养基pH、共培养时间和共培养介质]试验,优化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并建立该病菌突变体库,分析突变体的形态变异和致病性。【结果】获得的最佳遗传转化条件为:共培养基中AS浓度为300μmol/L,农杆菌诱导时间6 h,真菌孢子浓度为107个/mL,诱导培养基pH 5.6,共培养时间72 h,共培养介质为硝酸纤维素膜。在该优化条件下,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达600~700个转化子/107个孢子。随机挑取转化子进行PCR检测均为阳性,T-DNA单拷贝插入率达77.8%,荧光显微镜均可检测到荧光信号。【结论】成功构建了农杆菌介导的荸荠秆枯病病原菌遗传转化体系和T-DNA插入突变体库,并筛选获得表型和致病性缺陷突变体,可用于指导荸荠秆枯病菌基因功能和病菌与寄主互作研究。
黄伟华吴碧球颜梅新
关键词:荸荠秆枯病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
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为进一步了解抗虫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制,运用标准苗期群体鉴定法、蜜露测定法等方法,研究了8个不同抗性水平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品种IR54751-2-34-10-6-2、MR1532、Rathu Heenati表现为高抗;IR54742-1-18-12-11-2、IR71604-4-1-4-10-8-5-3-1表现中抗;IR72表现为中感;BG367-7、TN1表现为高感。白背飞虱对MR1532、IR54751-2-34-10-6-2和Rathu Heenati上的取食趋性较弱,这几个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量的影响最大;MR1532、Rathu Heenati和IR54751-2-34-10-6-2上的卵量显著少于产在对照品种TNI的卵量,IR54742-1-18-12-11-2、IR71604-4-1-4-10-8-5-3-1、IR72上的卵量与产在对照品种TNI上的卵量差异不显著。白背飞虱在抗虫品种上并非完全不取食,只是抗性越强取食量越少;抗性表现为抗的品种对白背飞虱成虫产卵选择性有明显影响。
程正新黄所生吴碧球黄凤宽韦素美
关键词:白背飞虱抗虫品种取食产卵选择性抗性机制
一种黏虫产卵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黏虫产卵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内腔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温湿度传感器,所述底座内腔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加湿器,所述加湿器的左侧连通有加水管,且加水管的左侧贯穿至底座的左侧。...
黄芊龙丽萍凌炎李成黄所生吴碧球黄凤宽
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为探明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水稻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褐飞虱的关系,分别就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等因子对不同抗褐飞虱水稻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R56、Ptb33和570011对褐飞虱生物型II的抗性与PAL和PPO活性密切相关,RHT对II型的抗性与PAL、PPO和POD活性密切相关,RP1976-18-6-4-2对II型的抗性与PAL活性密切相关,570011对II型的抗性与PAL和PPO活性密切相关;IR56对褐飞虱孟加拉型的抗性与PAL、PPO和POD活性密切相关,Rathu Heenati(RHT)和RP1976-18-6-4-2对孟加拉型的抗性与与PPO密切相关,570011对孟加拉型的抗性与POD活性密切相关。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单独作用或交互作用对不同水稻中防御酶活性有明显影响,但品种不同,其影响程度也不同。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单独或是交互作用显著影响IR56中PAL和PPO、RHT和RP1976-18-6-4-2中PPO、Ptb33中POD及570011中PAL和POD的活性,苗龄显著影响IR56和RP1976-18-6-4-2中POD的活性,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单独或交互作用显著影响RHT和RP1976-18-6-4-2中PAL的活性,施氮量显著影响RHT中POD的活性,光照强度显著影响Ptb33中PAL的活性;苗龄和光照强度单独或交互作用显著影响570011中PPO的活性。
吴碧球李成孙祖雄黄所生周君雷黄凤宽凌炎蒋显斌黄芊龙丽萍
关键词:光照强度施氮量抗虫水稻防御酶褐飞虱
抗Ⅱ型褐飞虱水稻品种对田间褐飞虱生物型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采用蜜露量测定法对水稻品种桂华占(高感)、佛山油占(中抗)、桂引901(中抗)、90-572(抗)和国粳4号(抗)上的褐飞虱进行生物型个体测定,比较了不同抗性品种种植后田间褐飞虱各生物型的结构比例。结果表明:在种植佛山油占、桂引901、90-572和国粳4号的大田中,褐飞虱Ⅰ型、Ⅱ型、Ⅲ型和Ⅱ+Ⅲ型混合发生,但以Ⅱ型为主;Ⅰ型在国粳4号上的比例最高,达30.12%,在90-572上最低,占14.87%;Ⅱ型在桂华占上的比例高于其他抗虫品种上的比例,高达66.72%,Ⅲ型在几个抗虫品种上的比例均比桂华占上的比例高,Ⅱ+Ⅲ型在抗虫品种国粳4号、佛山油占、桂引901和90-572上的比例远高于桂华占上的比例。这表明,抗Ⅱ型褐飞虱的水稻品种种植后,提高了致害力更强的Ⅱ+Ⅲ型的比例,连年种植抗Ⅱ型褐飞虱水稻品种,其抗性有丧失的风险。
覃丽莎吴碧球李成黄芊凌炎黄凤宽龙丽萍黄所生
关键词:褐飞虱生物型
一种可更换吸头的吸虫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更换吸头的吸虫器,包括收纳瓶、吸头、吸管、负压管、负压器、负压吸嘴、分隔箱、转轴和旋钮;收纳瓶为圆柱形瓶体结构;收纳瓶的顶部设有供吸管和负压管穿过的开孔;收纳瓶的底部两侧设有斜板,斜板的底部设为开口...
凌炎龙丽萍黄芊李成黄所生吴碧球黄凤宽
褐飞虱为害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苗期根系几种营养物质和总酚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以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äl)具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苗期接入不同密度褐飞虱后测定水稻根系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总酚变化情况,以明确水稻抗虫性与根系生理生化物质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根系中的可溶性糖除了苗龄8 d不接虫的处理,其余处理均以感虫品种TN1含量最高,显著高于3个抗虫品种IR36、Rathu-Heenati(RHT)、Ptb33。各苗龄不同接虫密度TN1根系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3个抗虫品种。各苗龄不同接虫密度TN1根系总酚含量均显著低于3个抗虫品种,以Ptb33总酚含量最高,各处理均显著高于IR36及RHT。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根系指标优良的抗性水稻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胡大星李成吴碧球黄所生凌炎黄芊黄凤宽龙丽萍
关键词:褐飞虱抗性品种根系营养物质总酚
水稻品种‘桂育11号’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明确水稻品种‘桂育11号’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抗性,为该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苗期鉴定、蜜露分泌量测定、成株期室内评价以及田间数量调查方法对‘桂育11号’进行褐飞虱抗性系统评价。【结果】‘桂育11号’苗期与抗虫对照品种‘Rathu Heenati’均表现为中抗;分蘖期和孕穗期,褐飞虱在‘桂育11号’上取食24 h后的平均蜜露分泌量均与在‘Rathu Heenati’上的差异不显著;在室内成株期接虫15 d后‘桂育11号’和‘Rathu Heenati’植株生长正常,感虫品种‘TN 1’植株全部枯死;褐飞虱田间虫口密度动态调查发现,以水稻百丛植株的平均虫量计,2019年6月19日和6月24日‘桂育11号’上褐飞虱分别为218.33和436.67头,均显著低于感虫品种‘柳沙油占202’上的。【结论】‘桂育11号’对褐飞虱表现为中抗,田间种植对褐飞虱种群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应用于褐飞虱绿色防控。
黄所生覃丽莎吴碧球刘广林李成陈传华凌炎黄芊罗群昌黄凤宽龙丽萍
关键词:水稻品种褐飞虱抗性评价
水稻稻飞虱发生危害特点及持续治理技术推广应用
孙祖雄杨朗张雪丽郑德剑谢乃官陈军罗金仁吴碧球林怀华谢宗强韦世训黄立飞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简要背景、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要点、技术经济指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推广应用、效益情况。项属于推广应用类。背景。稻飞是亚洲地区一类远距离迁飞性的水稻害虫,是中国华南、西南和长江流域等广大稻区水稻上的重...
关键词:
关键词:水稻害虫防治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