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
- 作品数:36 被引量:10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乳糖酶添加剂对早产儿乳糖不耐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探讨乳糖酶添加剂对改善早产儿乳糖不耐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有乳糖不耐受症状的早产儿6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乳糖酶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乳糖酶治疗组给予乳糖酶添加剂4滴(180 mg)加入早产儿配方奶或母乳中;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同时予以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喂养后半小时口服,每日2次,每次1 g)和腹部按摩(喂养后1 h脐周顺时针轻柔按摩15 min,每日3次)。在干预后第1周末和第2周末比较两组患儿粪便pH值、粪便还原糖、生长发育、乳糖不耐受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等情况。结果乳糖酶治疗组29例、对照组26例完成整个试验。干预后第1周末,乳糖酶治疗组每日吐奶次数和胃潴留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粪便pH值>5.0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第2周末,乳糖酶治疗组每日吐奶次数和24 h腹围差低于对照组(P<0.05),无胃潴留患儿比例、粪便pH值>5.0的比例及粪便还原糖阴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乳糖酶添加剂或益生菌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乳糖酶添加剂能安全有效地改善早产儿乳糖不耐受引起的临床症状。
- 王丽王依闻谭金童严洁吴燕王欣梦杨文智钱继红
- 关键词:乳糖不耐受乳糖酶早产儿
- 儿童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5例报告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儿童腹腔炎性成肌纤维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00-2005年间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5例手术病理证实为IMT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外科处理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均有较长时间的发热史,其中3例有反复腹痛发作史;肿瘤都位于腹腔肠系膜和后腹膜;3例伴有贫血(Hb60~120g/L);病损最大径3.5~15cm。4例成肌纤维细胞瘤均为致密的梭形细胞型;显示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肌特异性蛋白阳性;5例肿瘤完整切除,随访4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儿童IMT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由增生的成肌纤维细胞和浸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因其有局部浸润性生长和复发倾向的生物学特性,宜对患儿进行长期随访。
- 沈涤华施诚仁葛莉吴燕余世耀严文波
- 关键词:肿瘤肌组织腹腔儿童
- 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对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及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携带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及DMD携带者的肌纤维膜上的抗肌萎缩蛋白进行检测,为肌营养不良症的分型诊断提供简便的方法。方法收集26例(1~11岁)DMD/BMD患儿和1例DMD携带者,利用免疫荧光检测技术,选择抗肌萎缩蛋白中央杆状区(dys-R)、抗肌萎缩蛋白C区(dys-C)和抗肌萎缩蛋白N区(dys-N)不同结构域的3种抗体,分别对20例DMD、3例BMD,具有家族遗传史携带者1例和正常对照者5例骨骼肌肌细胞膜上抗肌萎缩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抗肌萎缩蛋白在正常肌纤维膜3种抗体上呈完整的环状阳性表达,在20例DMD患儿的肌纤维膜上呈阴性表达,其中3例DMD患儿在单个肌纤维或在一小簇肌纤维呈阳性反应。在3例BMD患儿的肌纤维膜上呈连续的或断续的弱表达、在DMD携带者的肌纤维膜上呈明显的降低。结论利用3种末端抗体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可用于DMD、BMD及DMD携带者的临床分型诊断。
- 李西华徐苓刘晓青赵蕾余世耀吴燕沈莹吴洁顾学范
- 关键词:免疫荧光技术抗肌萎缩蛋白肌营养不良症
- 儿童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2例并文献复习
- 目的:探讨儿童胃肠道间质(GISTs)及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5月到2009年3月1例儿童胃GIST和另1例肠系膜GIST资科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2例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
- 王捍平吴燕严文波徐国锋施诚仁
- 关键词:儿童GISTS
- 文献传递
- 10例婴幼儿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 目的 探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总结分析2004以来我科收治,经病理确诊8例;临床拟诊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在膝帼窝部3例,...
- 王捍平周莹沈涤华吴燕施诚仁吴晔明蔡威
- 关键词:婴幼儿
- 一种输尿管支架管拔出器
-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尿管支架管拔出器,所述输尿管支架管拔出器设有橡胶管、单股线;所述橡胶管长30cm,其直径选用Fr6号;所述橡胶管的尾端连接有注水接管;所述的橡胶管头端设有第一小孔和第二小孔;所述的第一小孔位于橡胶管端部;...
- 林厚维耿红全徐卯升方晓亮徐国峰吴燕
- 文献传递
- 先天性巨结肠小肠结肠炎肠道乳酸菌群的检测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通过对巨结肠小肠结肠炎、无肠炎患儿及正常儿童大便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进行检测,初步探讨乳酸菌群和先天性巨结肠小肠结肠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共30例,1个月~7岁,平均年龄1.2岁。根据术前术后有无小肠结肠炎临床症状分为HD小肠结肠炎组和HD非肠炎组,其中肠炎10例。并选同龄儿1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集各组的新鲜大便,立即置入无菌离心管,-20℃冻存,24 h内抽提粪便内细菌基因组DNA。结果由于粪便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绝对值不呈正态分布,故取其对数值(log_(10))进行方差分析。各组双歧杆菌对数含量:巨结肠肠炎组7.07±0.85和巨结肠非肠炎组8.36±0.80、正常对照组8.46±0.9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结肠非肠炎组和正常对照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乳酸杆菌对数含量:巨结肠肠炎组5.51±0.65、巨结肠非肠炎组5.79±0.82,分别和正常对照组6.47±0.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本实验结果提示在巨结肠患儿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这可能是肠炎发生的原因之一。
- 沈涤华施诚仁周莹余世耀吴燕严文波孙莲萍
- 关键词:巨结肠先天性小肠结肠炎双歧杆菌
- 17例儿童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的回顾性研究
- 目的回顾总结17例儿童输尿管结石经尿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的诊治经验,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儿童输尿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在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近年来我院17...
- 方晓亮徐卯升耿红全徐国锋吴燕林厚维
- 文献传递
- “钓鱼法”拔除输尿管支架管
- 目的 本文探讨一种新的双J 管拔除方法.方法 根据患儿年龄及阴茎大小,以5 号或6 号胃管,头端穿入一根3-0 prolene 线,设计成“钓鱼竿”形状的拔管工具.小年龄儿童在轻度镇静条件下,大年龄儿童在尿道局部麻醉下,...
- 林厚维耿红全徐卯升徐国峰方晓亮吴燕
- 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肥大细胞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肥大细胞表达及其与肝脏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30例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标本,肥大细胞采用甲苯胺兰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临床肝功能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并取非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的新生儿尸检肝脏标本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肝组织肥大细胞表达情况。结果胆道闭锁患儿肥大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预后不良组肥大细胞数显著多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肥大细胞参与胆道闭锁患儿肝脏损害、纤维化等病理过程,肥大细胞过度表达与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 王捍平沈涤华施诚仁丁道奎吴燕严文波孙莲萍
- 关键词:胆道闭锁肝脏组织肥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