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海花

作品数:45 被引量:132H指数:6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8篇稻蝗
  • 18篇中华稻蝗
  • 11篇基因
  • 11篇飞蝗
  • 6篇基因表达
  • 6篇
  • 5篇转移酶
  • 5篇基因表达水平
  • 5篇谷胱甘肽
  • 5篇谷胱甘肽S-...
  • 4篇DSRNA
  • 3篇胆碱
  • 3篇蛋白
  • 3篇氧化酶
  • 3篇乙酰
  • 3篇乙酰胆碱
  • 3篇乙酰胆碱酯酶
  • 3篇原核表达
  • 3篇片段
  • 3篇种群

机构

  • 41篇山西大学
  • 4篇山西省农业科...
  • 4篇太原师范学院
  • 3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长治职业技术...
  • 1篇美国堪萨斯州...
  • 1篇侨昌现代农业...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41篇吴海花
  • 31篇马恩波
  • 20篇张建珍
  • 19篇郭亚平
  • 10篇张学尧
  • 7篇杨美玲
  • 5篇刘耀明
  • 4篇张育平
  • 4篇刘娇
  • 4篇张小民
  • 3篇张建琴
  • 3篇张婷婷
  • 3篇孙鸽
  • 3篇张徐波
  • 3篇董玮
  • 2篇杨慧敏
  • 2篇宣涛
  • 2篇朱文雅
  • 2篇席玉英
  • 2篇阴琨

传媒

  • 9篇农业环境科学...
  • 6篇应用昆虫学报
  • 4篇昆虫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昆虫知识
  • 2篇四川动物
  • 1篇工程塑料应用
  • 1篇中国食用菌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食用菌学报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RNAi方法对飞蝗触角高表达基因沉默效率的比较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RNAi技术在研究飞蝗功能基因组学方面已经日趋成熟,飞蝗触角中富含有丰富的气味结合蛋白、转运蛋白以及气味降解酶等,这些蛋白在昆虫嗅觉信号传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高效降解这些基因的相关RNAi方法还未知,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不同RNAi方法对飞蝗触角高表达基因的沉默效率差异变化,以此探索一种高效降解飞蝗触角高表达基因的方法,为后续研究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为从飞蝗嗅觉机制方向设计防控蝗灾的分子靶标奠定基础。【方法】以Lm CYP3117C1基因为目标基因,飞蝗为实验材料,选取飞蝗5龄若虫解剖触角、下颚须、翅、跗足、中肠、马氏管6个组织部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特异性。用不同溶剂溶解ds RNA(DEPC水,丙酮和DEPC水(1︰1)混合溶剂,0.1%Triton X-100),分别采用注射法(触角窝注射和腹部注射),浸泡法和涂抹法3种方法干扰靶标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表达抑制情况,研究不同RNAi方法对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影响。【结果】Lm CYP3117C1基因在飞蝗若虫6个组织部位均有表达,在触角的表达量最高,分别是下颚须、翅、跗足、中肠、马氏管的3.78倍、2.10倍、10.84倍、363.48倍、365.16倍。通过在两边的触角窝注射ds CYP3117C1,24 h后飞蝗雌雄虫触角Lm CYP3117C1表达量显著降低,雌虫和雄虫沉默效率分别为76.84%和87.51%,但在其他组织部位(下颚须、翅、跗足、其余整虫)基因表达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飞蝗腹部注射ds CYP3117C1,24 h后雌雄虫触角的基因表达水平均发生显著降低,其中雌虫触角沉默效率达68.60%,雄虫沉默效率达61.10%,另外,飞蝗雌虫跗足Lm CYP3117C1基因表达量也发生显著降低,但下颚须、翅和其余整虫没有明显变化;飞蝗雄虫下颚须,其余整虫Lm CYP3117C1基因表达有显著降低,翅和跗足没有发生明�
史学凯张艺伟朱坤炎马恩波马恩波刘晓健张建珍
关键词:触角RNAI技术浸泡法涂抹法
飞蝗细胞色素P450基因LmCYP6FD3的表达及其在杀虫剂解毒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研究飞蝗Locusta migratoria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分子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方法】搜索飞蝗转录组数据库,获得细胞色素P450基因cDNA序列,采用RT-PCR技术克隆目的基因cDNA全长序列。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测定其在飞蝗5龄若虫不同组织(胃盲囊、前肠、中肠、后肠、体壁、精巢、卵巢、肌肉、血淋巴、脂肪体和马氏管)中及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及成虫)的表达水平。采用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飞蝗2龄若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检测基因的沉默效率,并研究该基因干扰后,2龄若虫对杀虫剂马拉硫磷、西维因和溴氰菊酯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克隆获得飞蝗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Gen Bank登录号:KT316378),将其命名为LmCYP6FD3,其核苷酸序列全长为1 563 bp,编码521个氨基酸。研究发现该基因在飞蝗5龄若虫马氏管中高表达,其次是后肠和脂肪体中,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对LmCYP6FD3在飞蝗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该基因在飞蝗整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若虫期表达量较高。RNA干扰结合杀虫剂生物测定结果表明,LmCYP6FD3在RNA干扰24 h时的沉默效率最高;2龄若虫点滴接触西维因,RNAi处理组(dsLmCYP6FD3注射组)与对照组(ds GFP注射组)相比,死亡率提高了32%。【结论】克隆获得飞蝗LmCYP6FD3的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在飞蝗马氏管中高表达,并可能参与西维因在飞蝗体内的解毒代谢。
朱文雅吴海花张学尧刘娇张建珍马恩波
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飞蝗RNA干扰杀虫剂
利用G-TRACE技术追踪果蝇后肠肠细胞谱系的发育模式
2017年
【目的】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蛹期经历了幼虫组织解离和成虫组织重塑的过程。本研究旨在利用细胞谱系追踪方法 G-TRACE(Gal4 technique for real-time and clonal expression)这一新的遗传学技术,检测果蝇幼虫后肠肠细胞在蛹期发育过程中是否发生细胞迁移。【方法】采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engrailed-Gal4(en-Gal4)品系和G-TRACE品系杂交,并引入tub-gal80ts控制Gal4的开启时间,分别在果蝇幼虫期和蛹期进行细胞谱系追踪。幼虫期追踪:亲代产卵后将卵置于30℃培养,3龄中期转入18℃培养,成虫羽化1 d内进行检测。蛹期追踪:亲代产卵后将卵置于18℃培养,在蛹期不同发育阶段转入30℃培养,待虫体羽化后检测成虫肠道。【结果】当在果蝇幼虫期启动细胞谱系追踪,在蛹期停止追踪,发现中肠靠近中后肠边界处以及马氏管存在绿色肠细胞。而当在果蝇幼虫期关闭细胞谱系追踪,在蛹期开始追踪,则发现虫体中肠各部位及马氏管分布着绿色肠细胞。en基因在果蝇蛹期肠道中表达。【结论】结果表明,在果蝇蛹形成过程中,后肠的部分肠细胞迁移至中肠和马氏管,参与中肠和马氏管的重塑。本研究对于探索昆虫在变态发育过程中成虫器官的重塑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徐波张月董玮李开霞吴海花张敏
关键词:果蝇
中华稻蝗若虫不同龄期酯酶的特性被引量:12
2006年
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1~4龄若虫的酯酶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龄期中华稻蝗的蛋白含量不同,随着龄期的增长,蛋白含量也随之增加,但各龄期增长的比例不同,2龄到3龄若虫蛋白含量增长的比例最大.不同龄期酯酶的总活力和比活力也不同,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随着龄期的增长,酯酶的总活力和比活力也随之增加,但在2龄到3龄期酯酶的活力增长最快.不同龄期酯酶动力学研究表明,不同龄期酯酶的Km值相近,无显著差异,Vmax值随着龄期的增长逐渐增大,这表明中华稻蝗若虫不同龄期酯酶活性的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变异.中华稻蝗酯酶对3种底物亲和力的差异表明,α-NA是酯酶的最适底物.
吴海花杨美玲郭亚平马恩波
关键词:中华稻蝗若虫龄期酯酶
飞蝗对两种禾本科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检测飞蝗对2种禾本科植物挥发物--癸醛和芳樟醇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为了解飞蝗的嗅觉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首先,使用触角电位仪检测飞蝗4龄若虫对癸醛和芳樟醇4个剂量的触角电位反应。其次,使用嗅觉行为仪检测正常条件下4龄飞蝗对癸醛和芳樟醇不同剂量的行为反应。最后,采用嗅觉行为仪检测饥饿和饱食状态下的虫体对癸醛和芳樟醇的行为反应。【结果】4龄飞蝗对癸醛和芳樟醇的EAG值随着剂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500μg达到最高值,且在该剂量下,雌雄虫之间的EAG值存在显著差异。正常条件下,1000μg芳樟醇对飞蝗雌雄虫均有显著的引诱作用,1500μg癸醛和芳樟醇显著引诱雄虫,500μg癸醛显著引诱雌虫。经饥饿处理后,雌虫被500μg和1000μg癸醛显著引诱,雄虫被250μg癸醛显著引诱,雌雄虫均被500μg的芳樟醇显著引诱。经过饱食处理后,250μg和500μg的芳樟醇显著引诱雌虫。芳樟醇对饥饿状态下飞蝗雄虫的引诱率均高于饱食状态,在500μg时,引诱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飞蝗对这2种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存在剂量效应,雌雄虫触角电位在最佳剂量下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剂量的癸醛和芳樟醇可对飞蝗产生不同的引诱效果,饥饿状态下的虫体更易被芳樟醇所吸引。
刘永梅李瑞莹张学尧张建珍马恩波吴海花
关键词:芳樟醇触角电位饱食
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聚乳酸3D打印工艺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以聚乳酸骨钉为例,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其加工温度、打印速率和冷却速率进行了优化,通过对制件尺寸精度和力学强度的模拟,得到了最佳加工工艺为供料段、压缩段和均化段温度分别为230,250,260℃;打印速率为70 mm/s,冷却速率为30℃/s。在该工艺下制得的骨钉制件尺寸精度和力学强度高。另外,还通过实际实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所得制件的尺寸误差和标准差均较小,力学强度为54.7–56.9 MPa,与模拟结果相近。将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到3D打印工艺优化中,可使优化参数周期缩短,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崔荣荣吴海花
关键词:3D打印计算机辅助技术
象耳豆根结线虫vab19基因在防治象耳豆根结线虫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象耳豆根结线虫vab19基因在防治象耳豆根结线虫中的应用。为开发一种防治象耳豆根结线虫的途径,本发明提供了象耳豆根结线虫vab19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基于该基因设计合成基因片段,以及该基因片...
吴海花柳锦毅李大琪张建珍张建琴
中华稻蝗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分离纯化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和GSH-agarose亲和层析法,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5龄若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经硫酸铵沉淀,饱和度在60%~80%下沉淀中GSTs比活力较高,饱和度90%时比活力达到最高,为0.3046μmol/min/mg protein,纯化倍数为1.82。进一步经GSH-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后,比活力最高达到8.5185μmol/min/mg protein,纯化倍数为50.88。经SDS-PAGE电泳检测,呈现单一的条带,亚基的分子量约为25.4ku。此组分的纯化成功为进一步研究中华稻蝗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酶学性质、结构特点和作用原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郭艳琼吴海花宣涛张建珍郭亚平马恩波
关键词:谷胱甘肽硫转移酶中华稻蝗纯化
中华稻蝗两地理种群乙酰胆碱酯酶生化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对采自山西省临猗县和江苏省徐州市郊中华稻蝗五龄若虫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测定了2种群五龄若虫对马拉硫磷的敏感性。用对氧磷、氧化毒死蜱和甲基内吸磷3种有机磷抑制剂对2种群中华稻蝗五龄若虫AChE的体外抑制进行的研究表明,该2种群AChE对对氧磷、氧化毒死蜱、甲基内吸磷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临猗种群比徐州种群分别高1.24、1.13和0.82倍;乙酰胆碱酯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临猗种群的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值)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值)均较徐州种群为高;用乙酰硫代胆碱(ATC)做底物测定AChE活性,2种群AChE活性无显著差异,临猗种群是徐州种群的1.24倍。而2种群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临猗种群和徐州种群五龄若虫对马拉硫磷的敏感度有差异,徐州种群五龄若虫的LD50值(13.00μg·g-1虫质量)是临猗种群(4.64μg·g-1虫质量)的2.8倍。据此推测,中华稻蝗徐州种群马拉硫磷敏感性下降与AChE无相关性,可能存在其他影响因素。
杨美玲吴海花郭亚平马恩波
关键词:中华稻蝗酶动力学体外抑制
5-氨基乙酰丙酸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杀虫活性及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杀虫活性及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中华稻蝗4龄若虫为试验材料,用不同剂量的ALA(A1:250mmol·L-1;A2:450mmol·L-1;A3:750mmol·L-1;A4:1000mmol·L-1)处理中华稻蝗,观察其对中华稻蝗的毒性效应和对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ALA处理组中华稻蝗死亡率依处理剂量呈现上升趋势,高浓度处理组A3、A4的死亡率分别达到66.19%和80.21%;LD50值为3.61(3.29~3.93)mg·g-1虫重(95%置信范围)。生化研究结果显示,最高浓度A4处理组雌、雄虫体内AChE活性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51.53%和42.65%,差异显著(P<0.05);GPx活性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42.82%和43.85%,差异显著(P<0.05)。同时,中华稻蝗GSTs活性随ALA处理剂量升高而增高,A4处理组雌、雄虫体内GSTs活性分别较对照组升高了171.05%及97.42%,差异显著(P<0.05)。【结论】ALA对雌、雄中华稻蝗均有明显的毒性效应;ALA可引起AChE和GPx光失活,从而导致中华稻蝗神经传导受阻同时抵御氧化损伤的能力下降;高剂量ALA激活GSTs,可引发昆虫对光毒性物质的自身反馈抵御反应。
阴琨马恩波薛春荣吴海花郭亚平张建珍
关键词:中华稻蝗5-氨基乙酰丙酸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