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增茂
- 作品数:79 被引量:861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 近岸区域及河口区台风风场动力诊断模型被引量:3
- 2001年
- 由梯度风平衡原理得出具有非对称性的台风模型风场 ,将台风模型风场与 NCAR客观分析风场嵌套得到大区风场并从中取出中尺度动力诊断模式 Mass所需的初始风场 ,再由 Mass模式对局部关键性区域海面风场作动力调整 ,同时结合实测资料使用 Nudging同化方法进行调整 ,从而获得具有较好实用性的台风近岸及河口区的海面风场。文中用上述模型对 90 15号和 9711号台风作了诊断分析试验 。
- 谢红琴高山红盛立芳吴增茂
- 关键词:台风风场海浪风暴潮海面风场
- 山东半岛一次强冷流降雪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利用NCAR/PSU的中尺度大气非静力模式MM5对2005年12月20~21日发生在山东半岛的强冷流降雪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结合Doppler雷达资料着重分析了产生此次暴雪的热力、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高空槽后持续侵入的冷空气在渤海暖湿海面增温增湿,在上冷下暖的层结条件下形成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大量堆积,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的上升支触发了潜在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暴雪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中-β垂直涡旋的不断增长为对流的发展起到了增强作用;山东半岛东部的低风速区的少动对暴雪区的水汽与能量的辐合堆积及对流云带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海岸锋锋生是山东半岛北岸降雪云团的移动的原因,且海岸锋在冷流降雪的中尺度结构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 苏博吴增茂李刚袁海豹
- 关键词:冷流降雪高低空急流耦合海岸锋
- 一次入海气旋快速发展的动力和热力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2年
- 利用扩展Zwack-Okossi方程(扩展Z-O方程)对2007年3月3-5日黄、渤海海上快速发展的温带气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潜热释放和暖平流在气旋发展初期起主要作用,潜热释放是气旋接近爆发性发展的最主要强迫项,这与以往研究的主要受涡度平流强迫的中国沿海温带气旋不同,说明在中国近海快速发展的一部分温带气旋主要是由潜热释放项强迫的。绝对涡度平流在气旋发展后期才成为主要强迫项。进一步利用MM5模式模拟了潜热释放的作用以及其他一些影响气旋发展的因素,海表面热通量、水汽通量以及气旋路径上的地形对这次气旋的发展有积极贡献,但作用相对潜热释放较小。由于这种在中国近海接近爆发性发展的温带气旋容易造成风暴潮,因此利用动能方程对气旋发展中期的渤海大风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动能水平平流是动能增加的主要作用项,但动能达到最大值后渤海海域的动能主要由有效位能转换和动量下传提供。
- 朱营礼周淑玲林曲凤吴增茂
- 关键词:温带气旋潜热释放
- 一次华北强对流风暴的中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45
- 2005年
- 利用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5)对2001年8月23日影响华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风暴成功模拟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中尺度重力波系(MGWs)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美国中东部地区MGW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次MGWs波长约为100~120km,相速约为21~28m·s-1,伴随对流风暴的发展维持时间超过6h。太行山地形强迫和对流是产生MGWs的重要机制,虽然大气层结并不经常具有波导机制,但在地形强迫、对流和切变气流提供波动能量情况下,低层MGWs仍可维持较长时间。太行山触发的华北MGWs与美国西部高原引发的中东部地区MGWs具有相似的地形作用特征。在对流初始发生和对流单体合并阶段,对流和MGWs构成一个类似正反馈机制的耦合系统,waveCISK机制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成熟阶段的对流风暴,由于中高层潜热释放和湿下沉气流加强,波动传播加快,引起MGWs和对流风暴分离并减弱。MGWs在触发新雷暴,并将其组织成带状对流系统过程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上述现象较好地验证了MGWs的概念模型以及对流与重力波相互作用的理论。
- 龚佃利吴增茂傅刚
- 关键词:强对流风暴中尺度重力波数值模拟地形强迫切变气流
- 由变性台风环流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天气的位涡场分析被引量:57
- 2005年
- 利用PSU/NCAR MM5V3非静力数值模式对1999年8月11~12日由变性台风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数值模拟.用模式输出资料,根据位涡理论探讨了这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西风带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这次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应用位涡守恒原理能较好地解释特大暴雨和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原因,对流层高层位涡扰动是影响中尺度低涡和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345K湿等熵面上风场和气压场的分布揭示了东南暖湿空气沿等熵面爬升与扩散的冷空气相遇,对流强烈发展,产生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
- 赵宇吴增茂刘诗军龚佃利孙兴池
- 关键词:特大暴雨数值模拟
- 海-气间化学物质交换通量的研究被引量:3
- 1998年
- 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海—气间化学物质交换通量的参数化研究情况:如果不考虑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经典的通量-梯度关系(K理论)可用于估计从大气进入海表面的物质通量。在有化学反应的情形下,应根据化学反应速度与湍流交换速度的相对大小对K理论做修正;已知海表面的物质浓度和物质的沉降速度,可由二者的乘积来估计通量的大小。降水对大气中物质的清除作用是很大的,如何对降水的物理过程进行参数化,直接影响到对湿沉降通量的估计;计算海—气间气体交换通量的一种方法是利用界面两侧的分压差和气体转移系数。这两个参数都可能造成通量估计的不确定性。
- 盛立芳吴增茂张龙军
- 关键词:温室气体化学反应海-气通量
- 台湾岛对台风移动路径影响的分析被引量:8
- 1996年
- 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观测事实和研究成果,针对过台湾岛地区台风的内力变化和诱生低压的产生机制进行动力学分析,从而说明台风经过该地区路径发生偏转和跳跃式不连续移动的可能原因。台风从东边靠近台湾岛中部及北部时,分析结果说明,由于地形直接作用,台风向北的内力分量显著增大,其移动路径明显向右偏。台风靠近台湾岛正东或东南部时,在台湾岛正西或西北侧形成水平风分量的气旋性切变,有很强的正切变涡度产生,在气流过山产生的背风面正涡度和有利的环境流场共同作用下。
- 张文舟吴增茂
- 关键词:台湾岛台风
- 2005年12月3~4日山东半岛暴雪准静止对流云带演变的分析被引量:8
- 2007年
- 2005年12月3~4日山东半岛发生了一次强降雪过程,文登最大雪深达到了35 cm,产生此次暴雪的对流云带主要位于烟台和威海沿岸区域,呈西北-东南走向排列。利用气象常规观测和雷达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模拟结果对该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准静止对流云维持了近12 h,并且对流最强时云高在烟台附近海域达到了500 hPa。这次强暴雪是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在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受暖湿的渤海和半岛地形影响下产生的。又由于海陆温差较大和风场的非地转性切变,在山东半岛北岸形成海岸锋,它的产生和存在增加了半岛的局部降水量,其次级环流的产生和维持决定了雪暴落区的分布。同时,夜间产生的陆风也对对流云的产生和维持起到重要的作用。
- 朱先德吴增茂周淑玲袁海豹
- 关键词:海岸锋冷流暴雪对流有效位能对流云带
- 顺序卡尔曼滤波校准法雷达定量估测降水检验被引量:5
- 2008年
- 利用青岛市气象局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和自动雨量计资料,对顺序卡尔曼滤波校准法进行定量估测降水的结果进行了大量样本和一个典型个例检验。5.0mm.h-1以下的弱降水没有参与校准因子的计算,在弱降水、稳定性降水、对流性降水和混合性降水过程中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15mm、1.13mm、3.0mm和2.18mm,校准方案对克服弱回波情况下雷达资料的不确定性和自动雨量计数据的不确定性带来降水估测误差有良好的效果。青岛的降水过程中,5.0~20.0mm.h-1降水的样本占有最高的比例,在校准因子计算时拥有较高的权重,该雨量档的误差也较小。稳定性天气过程中,降水回波性质差异不大,校准效果最好。滑动平均法是一个简单适用的雷达资料网格化方案。
- 梁卫芳杨育强林行吴增茂官莉
- 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
- 山东04.28强飑线过程重力波结构的分析被引量:9
- 2009年
- 利用卫星、雷达及山东省中尺度自动站网获取的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4月28日主要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一次飑线(squall line)过程。利用PSU/NCAR中尺度大气非静力模式MM5对这次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叠加在低空暖空气上,形成上冷下暖的大气热力层结,积累了大量的对流有效位能。由于太行山地形影响而产生的下坡风与地面低压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相汇合,形成中尺度辐合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对流并由中尺度辐合线组成飑线。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对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对变换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太行山的背风波是此次过程的激发机制之一,并且在这次过程中有明显的中尺度重力波结构,其主要波长约为50—100km,波包传播速度为14.28m/s,但50km波相速略大于100km波。
- 朱磊磊吴增茂邰庆国吴炜张京英
- 关键词:中尺度数值模拟重力波小波分析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