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云涛

作品数:10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华北煤炭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压
  • 5篇高血压
  • 4篇血管
  • 4篇衰竭
  • 4篇氢氯噻嗪
  • 4篇噻嗪
  • 4篇氯噻嗪
  • 3篇血清
  • 3篇他汀
  • 3篇伐他汀
  • 3篇氟伐他汀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心力衰竭患者
  • 2篇选择素
  • 2篇选择素家族
  • 2篇血管紧张
  • 2篇血管紧张素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原发性

机构

  • 10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唐山市协和医...
  • 1篇北京市羊坊店...

作者

  • 10篇吴云涛
  • 6篇吴寿岭
  • 4篇朱卉
  • 4篇李云
  • 4篇李争
  • 4篇郑晓明
  • 3篇邢爱君
  • 3篇黄喆
  • 3篇马立庆
  • 2篇史俊玲
  • 2篇侯国盛
  • 2篇宋绍敏
  • 2篇王黎光
  • 2篇李冬青
  • 2篇金成
  • 2篇赵海燕
  • 1篇黄哲
  • 1篇王宝岭
  • 1篇曹正新
  • 1篇张玉梅

传媒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年份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氟伐他汀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7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试药组(氟伐他汀组)。采用ELISA测定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血清中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结果:两种方法都可以明显降低血清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P<0.05);试药组血清TNF-α水平降低更为显著(P<0.05),但血清sICAM-1和sVCAM-1降低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短期加用氟伐他汀治疗不能进一步降低CHF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
李争马立庆朱卉黄喆吴云涛郑晓明
关键词:氟伐他汀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血清选择素家族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platelet-selectin,P-selectin)、E-选择素(endothelium-selectin,E-selectin)、L-选择素(leukocyte-selectin,L-selectin)水平的变化,探讨选择素家族水平与CHF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97例CHF患者与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中P-selectin、E-selectin和L-selectin水平。结果:CHF患者血清P-selectin、E-selectin和L-selectin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病因CHF患者间血清P-selectin、E-selectin和L-select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lectin、E-selectin和L-selectin水平在心功能Ⅳ级明显高于心功能Ⅱ、Ⅲ级CHF患者(P<0.05),而心功能Ⅱ、Ⅲ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选择素家族水平较正常人升高;心功能Ⅳ级的CHF患者血清选择素家族水平较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升高;在不同原发病因的CHF患者中选择素家族水平无差异。
李争史俊玲马立庆朱卉黄喆吴云涛郑晓明
关键词:心力衰竭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
血清尿酸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血压转归的影响被引量:22
2010年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血压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2007年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中符合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的高血压前期人群作为观察队列。于2008-2009年对观察队列进行第2次健康体检,观察血清尿酸与血压转归的关系。结果①共入选33913例高血压前期人群作为观察队列,排除随访期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死亡者、失访者及参数缺失者后,纳入最终统计的有效数据为25474例,在2年内共有8358例进展至高血压。按血清尿酸四分位分组,结果显示随尿酸水平升高,进展至高血压的比例增加(26.2%、30.9%、34.7%、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每增加1个标准差,收缩压升高0.444mmHg,舒张压升高0.353mmHg。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四分位第2、3、4组进展至高血压的风险(RR)分别是第1组的1.26、1.49、1.83倍。校正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后,血清尿酸第4四分位组进展至高血压的风险有所降低(RR=1.24,95%CI1.14~1.35),但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尿酸增加是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至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云涛吴寿岭李云金成张玉梅邢爱君李冬青
关键词:血清尿酸高血压前期高血压转归
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异对终点事件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长期降压治疗的依从性差异对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于2002年6月—2003年5月选择轻、中度高血压患者853例,入选患者经安慰剂洗脱2周和氢氯噻嗪(HCTZ)导入6周后随机给予HCTZ 12.5mg/d或HCTZ 12.5mg/d+螺内酯20mg/d或HCTZ 12.5mg/d+卡托普利25mg2次/d。治疗期间每月随访1次,监测血压,记录终点事件,每年进行生化指标检测,随访6年。根据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分为依从组和非依从组,比较不同依从组各基因型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第6年时依从组发生临床终点事件20例(致死性2例,非致死性18例),低于非依从组61例(致死性15例,非致死性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从组各基因型间累积发生事件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非依从组DD基因型的累积发生事件率最高(25.7%),ID型为15.4%,Ⅱ型为12.8%,且各基因型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基因DD基因型是治疗依从性不良高血压患者发生临床心脑事件的危险因素,而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可减轻或消除DD基因型对心脑事件的不利影响。
王丽晔吴寿岭吴云涛李冬青李云邢爱君杜鑫王剑利金成王黎光宋绍敏王桂玲曹正新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依从性ACE基因
氢氯噻嗪对血尿酸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使用氢氯噻嗪(HCTZ)降压治疗时,氢氯噻嗪对血尿酸的影响。方法1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时服用HCTZ12.5mg,1次/d,观察降压效果。在治疗6周和1年末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等指标,比较服药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血尿酸升高。分层分析发现治疗6周末及1年末血压达标者尿酸治疗前后无变化,血压未达标者尿酸升高(P<0.05)。结论应用氢氯噻嗪降压治疗,血尿酸变化与降压效果有关,疗效差者血尿酸升高。
吴云涛周永吴寿岭
关键词:高血压病尿酸氢氯噻嗪
氢氯噻嗪与螺内酯、卡托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被引量:24
2006年
目的评价小剂量氢氯噻嗪(HCTZ)与螺内酯、卡托普利联用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选择轻中度高血压患者829例,经2周安慰剂洗脱期、6周HCTZ导入期后随机进入HCTZ12.5mg q.d组HCTZ12·5mg与螺内酯20mg q.d组HCTZ12·5mg q.d与卡托普利25mg b.i.d组治疗,共12个月,随访1次/月。治疗前、治疗6周末和治疗12个月末分别进行血生化检查并评估降压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治疗6周末,3组的坐位收缩压及舒张压(以下血压值均指坐位血压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1)。治疗12个月末3组的血压值仍明显下降。HCTZ组、螺内酯组和卡托普利组患者的收缩压下降值分别为(10·5±17·3),(13·3±15·8),(14·6±17·4)mmHg,卡托普利组下降幅度较HCTZ组明显(P=0·034)。②HCTZ组、螺内酯组和卡托普利组降压达标率分别为34·9%、44·3%和47·1%,HCTZ组达标率低于其他两组(44·3%vs34·9%P=0·038;47·1%vs34·9%P<0·001),螺内酯和卡托普利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③3组间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小剂量HCTZ与螺内酯、卡托普利联用降压安全有效。
赵海燕吴寿岭孙立霞李云侯国盛刘福山王黎光吴云涛
关键词:氢氯噻嗪原发性高血压疗效
氟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选择素E(sE-selectin)、可溶性选择素P(sP-selectin)和可溶性选择素L(sL-selectin)水平的影响,探讨氟伐他汀对CHF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干预组(氟伐他汀组)。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清中sICAM-1、sVCAM-1、sE-selectin、sP-selectin和sL-selectin水平。结果: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oluble cell adhesion molecules,sCAM)水平在心功能Ⅳ级明显高于心功能Ⅱ、Ⅲ级患者,而心功能Ⅱ、Ⅲ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sCA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常规治疗组和干预组治疗后血清sCAM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但干预组较常规治疗组仅sVCAM-1和sE-selectin下降水平显著(P<0.05),余各血清sCAM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sCAM水平下降主要与心功能改善相关,在CHF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加用氟伐他汀治疗能降低sVCAM-1和sE-selectin水平。
李争高宪玺王宝岭朱卉黄喆吴云涛郑晓明
关键词:氟伐他汀细胞黏附分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T/C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829例高血压病(EH)患者同时服用氢氯噻嗪12·5mg(1次/d),6周后资料完整的785例患者按不同ACE基因型和CYP11B2基因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基因型组合间血压下降值有无差别。结果服用氢氯噻嗪6周后,ACE基因II、ID、DD型患者收缩压分别下降(5·1±14·8)mmHg(1mmHg=0·133kPa)、(4·8±16·3)mmHg和(9·4±15·7)mmHg,DD型患者下降值大于II、ID型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CYP11B2基因TT、TC、CC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分别为(5·8±16·2)mmHg、(5·5±14·9)mmHg和(7·6±16·1)mmH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D+CC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为(10·6±12·3)mmHg,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D基因型和治疗前醛固酮浓度是影响患者坐位收缩压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ACE基因的DD型与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相关,CYP11B2基因CC型、DD+CC型患者对氢氯噻嗪的降压反应可能优于其他基因组合患者。
吴寿岭李云刘克俭侯国盛王建军吴云涛宋绍敏
关键词:肽基二肽酶ACYP11B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醛固酮合成酶氢氯噻嗪
氢氯噻嗪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长期联用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氢氯噻嗪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长期联用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研究设计,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51例,随机分为螺内酯组(氢氯噻嗪12.5mg+螺内酯20 mg每日1次)和卡托普利组(氢氯噻嗪12.5 mg每日1次+卡托普利25 mg每日2次),共治疗5年。治疗期间每月随访1次,随访时测量血压,收集心脑血管事件的证据材料,定期进行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最终222例患者完成试验,螺内酯组112例,卡托普利组110例。(1)治疗5年末,2组患者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5年末,2组总终点事件、脑卒中事件、心脏事件、总死亡事件发生率螺内酯组为7.1%、4.5%、2.7%、1.8%;卡托普利组为4.6%、3.6%、0.9%、0.9%。卡托普利组各事件发生率低于螺内酯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氯噻嗪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长期联用降压效果及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作用相似。
邢爱君刘业强范龙梅赵海燕吴云涛吴寿岭林黎明魏国清魏晓明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脑血管事件
氟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选择素家族的影响
2010年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P-selectin)、E-选择素(E-selectin)、L-选择素(L-selectin)水平的影响,探讨氟伐他汀在CHF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7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氟伐他汀观察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清中P-selectin、E-selectin和L-selectin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血清P-selectin和E-selectin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下降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L-selectin水平均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甚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结论在CHF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加用氟伐他汀治疗不能进一步降低血清选择素家族水平。
李争史俊玲马立庆朱卉黄哲吴云涛郑晓明
关键词:氟伐他汀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