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国士

作品数:105 被引量:43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9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4篇成像
  • 31篇磁共振
  • 24篇磁共振成像
  • 22篇血管
  • 17篇造影
  • 17篇肿瘤
  • 15篇动脉
  • 14篇血管造影
  • 13篇64排螺旋
  • 11篇64排螺旋C...
  • 10篇造影术
  • 10篇颅内
  • 9篇血管造影术
  • 9篇影像
  • 8篇动脉瘤
  • 8篇对比剂
  • 8篇影像学
  • 8篇张量成像
  • 7篇弥散
  • 6篇颅内动脉

机构

  • 60篇解放军第25...
  • 1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3篇河北北方学院
  • 11篇中国人民解放...
  • 8篇承德医学院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沈阳军区总医...
  • 3篇成都军区总医...
  • 2篇广东省中医院
  • 2篇空军总医院
  • 2篇湖北医药学院
  • 2篇解放军251...
  • 2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佛山市中医院
  • 1篇解放军第二五...
  • 1篇万全县中医院

作者

  • 92篇吕国士
  • 21篇许乙凯
  • 17篇王德韧
  • 11篇刘伟
  • 10篇吴朋
  • 10篇云浩
  • 8篇左宏
  • 7篇赵佩林
  • 7篇韩峰
  • 7篇王洪生
  • 7篇许克宁
  • 6篇刘占标
  • 6篇李志军
  • 5篇刘岘
  • 5篇吴元魁
  • 5篇刘洪泉
  • 5篇董鑫
  • 5篇石义志
  • 4篇叶靖
  • 4篇徐颖

传媒

  • 11篇医学影像学杂...
  • 7篇临床放射学杂...
  • 6篇中国中西医结...
  • 5篇放射学实践
  • 4篇中国临床医学...
  • 4篇CT理论与应...
  • 3篇医学综述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中国全科医学
  • 3篇中国医师进修...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第一军医大学...
  • 2篇医疗设备信息
  • 2篇中国CT和M...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解放军医药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9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8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 14篇2007
  • 1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1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A、3D-DSA和手术资料,以手术为标准判定CTA和3D-DSA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39例患者共发现44个动脉瘤,其中35例为单个动脉瘤,3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2mm,最大直径27mm。3D-DSA检出动脉瘤44个,与手术结果一致。3D-DSA能清晰显示所有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瘤颈宽度、瘤顶指向,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64排螺旋CTA检出动脉瘤43个,漏诊1个,假阳性1个,64排螺旋CTA所显示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与手术治疗所见一致,对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7%和97.4%。结论 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绝大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以直接依据64排螺旋CTA结果进行手术治疗,在指导动脉瘤治疗方面可对3D-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王洪生赵佩林王长卿杨昭伟吕国士李庆春李政明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诊断
2013年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特征,探讨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5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行MRI检查。结果位于颅内3例,椎管内2例。颅内的3例病灶均有分叶。2例有出血,1例见骨质破坏,3例见“血管流空征”,3例侵犯静脉窦。肿瘤实性部分T1WI均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或均匀强化,均未见“脑膜尾征”和钙化。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其术前诊断。
刘伟吕国士王德韧潘征董鑫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第二掌骨骨巨细胞瘤1例
2016年
患者女性,28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手第二掌骨背侧"花生"大小肿物,无疼痛、瘙痒、红肿及皮肤破溃,关节活动无受限,未行任何治疗,1年后肿物逐渐增大伴疼痛就诊。专科检查:右手第二掌骨背侧见大小约6cm×5cm肿物,质硬,活动性差,边界不清,轻度压痛,与皮肤无明显粘连等异常,有手第1-3指屈曲活动受限,皮肤感觉及末梢血运良好。
赖丙林吕国士
尺骨纤维骨性假瘤一例被引量:5
2013年
患者 男,23岁。5年前因外伤致右尺骨裂缝骨折,行保守治疗后痊愈;3个朋前发现右前臂肿物,生长迅速,于2012年2月23日入院。入院体检:体温:36.2℃,右前臂肿物大小约9cm×4cm,有压痛,纵行即击痛,左上肢无畸形、水肿、肌肉压痛和肌肉萎缩,肌、肌张力未见异常。
刘伟吕国士
关键词:纤维骨性假瘤尺骨入院体检肿物大小肌肉压痛右前臂
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CT胸部CT血管成像对急性胸痛病因快速诊断的价值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快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胸痛而心电图检查或临床症状无法准确提示病因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心电门控下胸部血管成像(CTA)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诊断。其中12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行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胸部CTA的患者1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15例、冠状动脉狭窄19例、主动脉夹层5例、主动脉瘤3例;并诊断气胸1例、肺感染1例、缩窄性心包炎1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与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对比,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3%、96.1%、60.0%。结论: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CT胸部CTA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吕国士徐颖左宏王德韧云浩
关键词:胸痛
脂质体MRI对比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6年
脂质体作为诊断和治疗靶向药物的载体,进入体内后具有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2种作用,近年来,随着脂质体制备技术的进展和各种新型脂质体的出现,使其在MR靶向成像中的应用有了较快的发展,介绍了MR脂质体对比剂的特性及其制备的基本原理,总结了不同脂质体对比剂在MRI靶向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吕国士许乙凯
关键词:脂质体对比剂磁共振成像
脊髓室管膜瘤MRI特征分析及其鉴别诊断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脊髓室管膜瘤的磁共振(MRI)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脊髓室管膜瘤,所有患者均行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肿瘤部位、大小、生长方式、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无囊变、出血及“帽征”。结果:全部脊髓室管膜瘤呈中心性生长,3例终丝室管膜瘤合并有椎间孔扩大,肿瘤平均累及2.7个椎体高度。在平扫MRI T1W1像上,大部分肿瘤呈等或低信号,在T2W1像上全部肿瘤呈高信号.10例肿瘤实质头端或尾端脊髓反应性囊变;3例瘤内囊变,2例可见肿瘤内出血,在T2W1像上,5例肿瘤可见“帽征”。增强扫描后,15例肿瘤表现为显著强化,14例肿瘤与正常脊髓分界清楚。结论:脊髓室管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脊髓室管膜瘤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
郑航左强吕国士罗荣城
关键词:室管膜瘤磁共振脊髓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溃疡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测溃疡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9月缺血性脑卒中286例和健康体检者369例行头颈部CTA检查,观察溃疡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无狭窄率低于健康体检组,中度狭窄率、重度狭窄率及溃疡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溃疡斑块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CTA能清晰显示溃疡斑块,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刘伟吕国士刘占标王锋王德韧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CT血管造影
骶骨骨巨细胞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报告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MRI影像学特征,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影像学诊断价值。
张习文吕国士刘占标
关键词:骶骨
3.0T功能磁共振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的研究进展
2014年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ive anonal inj ury, DAI)是由于脑白质受到剪切力的作用,引起轴索弥漫性水肿、撕裂及周围小血管的断裂的一种严重创伤性脑病。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明显影响预后,是临床医生研究的热点及重点[1]。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有明显的局限性,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能够量化分析 DAI损伤程度及范围,是目前活体观察 DAI损伤最敏感的方法,对DA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现就30 T功能磁共振成像对 DAI早期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作用综述如下。
吴朋吕国士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