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志宏

作品数:23 被引量:63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语言文字
  • 10篇文学

主题

  • 12篇翻译
  • 5篇文学
  • 3篇译介
  • 3篇英译
  • 3篇翻译策略
  • 3篇操控
  • 2篇戴乃迭
  • 2篇兄弟
  • 2篇杨宪益
  • 2篇语法
  • 2篇语法结构
  • 2篇语言
  • 2篇域外传播
  • 2篇世界文学
  • 2篇图景
  • 2篇外传
  • 2篇文学图景
  • 2篇文学译介
  • 2篇鲁迅作品
  • 2篇词汇

机构

  • 22篇安徽大学
  • 2篇安徽国际商务...
  • 2篇上海电力学院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黄山学院
  • 1篇宿州职业技术...

作者

  • 22篇卢志宏
  • 2篇王琦
  • 2篇张雯
  • 1篇张红霞
  • 1篇田德蓓
  • 1篇张丽红
  • 1篇王秀利
  • 1篇童兆升
  • 1篇陈兵
  • 1篇毛锦
  • 1篇李颖

传媒

  • 3篇安徽大学学报...
  • 3篇东方翻译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翻译
  • 1篇俄罗斯文艺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池州师专学报
  • 1篇宿州教育学院...
  • 1篇惠州学院学报
  • 1篇海外英语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滁州学院学报
  • 1篇上海翻译
  • 1篇宿州学院学报
  • 1篇外国语文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 2篇200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杨译鲁迅作品的翻译策略及其域外传播
杨宪益和戴乃迭为鲁迅作品在域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杨宪益对于鲁迅作品的译介是从单行本《阿Q正传》入手,进而转入短篇小说集,以及包括杂文和小说在内的作品选。国内杨译本的出版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高潮期。就域外传播而言,杨...
卢志宏
关键词: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策略域外传播
文献传递
身着母亲昨日衣,上演女儿心中的记忆
2006年
  对于母亲的种种记忆,不论她们是否尚在人世,总是细小而琐碎的,包括她们的言谈话语,外貌,甚至身上的气息.她们的一件衣服也会和一个抚摸,一通斥责一样让我们的思绪翻腾.记忆中这些点滴不仅仅让我们回忆起往昔,也让我们记起和母亲的牵系.……
卢志宏CatherineFoster
再次解读Patronage被引量:14
2015年
Patronage和patron这两个概念不能混淆。前者是赞助,是存在于赞助人和受助人之间的抽象关系,后者是赞助行为的施予方,是个实体。就外部联系来看,赞助和勒菲弗尔提出的另外两个概念意识形态和诗学不是平行的关系,意识形态和诗学通常会通过赞助来发挥它们的作用;就内部构成来看,赞助人可以分为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赞助人和经济赞助人三类,专业人士这一原本在勒菲弗尔的体系中相对模糊的概念其实就是诗学赞助人,是赞助人的下属类别。赞助人和受助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制约,赞助人在赞助活动中也有所得,这种所得体现为获得文学声誉、社会地位以及对于文化的宰制权。
卢志宏
关键词:赞助人操控资源交换
杨宪益英译鲁迅作品的翻译策略及其域外传播被引量:2
2013年
对于杨译鲁迅作品的研究旨在探讨译作选择、翻译策略、译作推介对于译作域外传播的影响。使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杨译鲁迅作品的选择及国内外出版给予客观呈现;通过文本对比,分析杨译鲁迅作品的翻译策略;通过馆藏统计和文学评论分析,阐释杨译鲁迅作品在域外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杨译灵活的翻译策略为杨译鲁迅作品的域外接受铺平了道路。但其译作在国内的出版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的重印高潮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文学接受上出现了明显的滞后。这主要是因为意识形态因素在50年代对于杨译鲁迅作品的域外接受产生了消极影响。到了70年代,意识形态对立相对缓和,通过出版人和文学评论家的共同努力,杨译鲁迅作品迎来了域外文学接受的高潮。
卢志宏王琦
关键词: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策略域外传播
新时期中国文学视域中“世界文学”图景的嬗变——基于对《世界文学》的考察被引量:1
2016年
"世界文学"图景是建构的产物,依赖于文化历史语境,也因此会随着文化历史语境的变迁产生变化。《世界文学》作为新时期主流翻译文学刊物,参与了"世界文学"图景的建构。和建国初期以及"文革"时期相比,新时期中国文学视域中"世界文学"图景发生了明显变化:就国别而言,从苏俄文学的"一枝独秀"转变为各国文学的"百花齐放";就文学类型而言,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转化为"西方现代派";就作品选择标准而言,从"革命""进步"过渡到"经典性"。这其中有文学期刊内部的直接原因,主编和主办机构的专业化;有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双百""二为"方针的提出;也有中国文学场域内部的要求。
卢志宏
关键词:世界文学
Antithesis和对偶的比较与翻译被引量:1
2005年
Antithesis和对偶虽同属结构辞格,结构匀称整齐、节奏铿锵有致,但差别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意义涵盖不同、语法结构迥异、修辞效果相似等。解决两种语言翻译的方法有直译和结构转换等。
卢志宏
关键词:ANTITHESIS对偶语法结构翻译
散文语言的音乐美与翻译被引量:12
2009年
英汉语散文都十分讲究语言音乐美,其音乐美主要通过声音节奏和意义节奏来实现。散文的音韵和节奏传达了情感,营造出情调和意境。散文研究与翻译必须充分考虑到语言的音乐美,优秀的散文翻译应该传达出原文语言的音乐美。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采用语音补偿、节奏复制、衬字法、语气保留等手段来传达原文的音乐美,以使译文具有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使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
童兆升卢志宏
周氏兄弟与未名社的文学译介--以《未名》(半月刊)为例
2020年
《未名》(半月刊)作为未名社的文学期刊,未能在译界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未名》半月刊的译介选择来看,未名社译者群体受到了鲁迅和周作人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末,鲁迅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与革命的关系;周作人则更注重文学的"抒情"本质。在周氏兄弟相异的意识形态影响下,《未名》半月刊两位核心译者李霁野和韦丛芜在译介选择上也有所不同。李霁野追随鲁迅,主要译介俄苏和美国的左翼文论,主张艺术应该"用自己的方法""走自己的道路",去探求变革的途径。韦丛芜则追随周作人,主要译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史和霍普的诗歌,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热情似火,却因社会黑暗而苦闷的情绪。
卢志宏
关键词:未名社翻译选择
中西方修辞传统与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被引量:13
2012年
本文从中西方修辞传统差异的视角,讨论了择语、调音、设格、谋篇和言语创新等在外宣翻译中的运用。指出翻译时要采用适当的修辞方法,才有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张雯卢志宏
关键词:外宣翻译修辞方法
日记体·疯癫形象·“吃人”意象——鲁迅《狂人日记》与安德列耶夫《红笑》之比较
2022年
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通常被认为受启发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事实上,对鲁迅《狂人日记》产生更多影响,且与其最相似的是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的小说《红笑》。《狂人日记》和《红笑》在小说形式、人物和意象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相似点。文章在探究影响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日记体小说形式”“疯癫人物形象”和“‘吃人’意象”三个方面对两篇小说进行比较,进而反映出安德列耶夫和鲁迅在“批判社会”和“为人生”的思想观念上的共鸣。
涂旭卢志宏
关键词:《狂人日记》安德列耶夫疯癫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