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卜晓琳

作品数:28 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浦东新区卫生系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10篇细胞
  • 5篇银屑
  • 5篇银屑病
  • 5篇甲状旁腺
  • 5篇甲状旁腺素
  • 5篇角质
  • 5篇角质形成
  • 5篇角质形成细胞
  • 4篇体外
  • 4篇皮肤
  • 4篇重组人甲状旁...
  • 4篇重组人甲状旁...
  • 4篇综合征
  • 3篇蛋白
  • 3篇增殖
  • 3篇白细胞
  • 3篇MARSHA...
  • 3篇表皮
  • 2篇血清
  • 2篇炎症

机构

  • 18篇上海市浦东新...
  • 9篇第二军医大学
  • 5篇贵阳医学院附...
  • 3篇宁夏医科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上海市第十人...

作者

  • 28篇卜晓琳
  • 8篇顾军
  • 6篇毕新岭
  • 5篇陆洪光
  • 5篇范娟
  • 4篇蒋建华
  • 3篇王新宇
  • 3篇徐晓光
  • 3篇谷金鹏
  • 3篇高志祥
  • 3篇史玉玲
  • 3篇彭琳琳
  • 2篇赵志国
  • 1篇林向飞
  • 1篇汤朝武
  • 1篇张登海
  • 1篇王峰
  • 1篇王洪涛
  • 1篇吕宇
  • 1篇王英

传媒

  • 6篇中华皮肤科杂...
  • 6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药学实践杂志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6全国...
  • 1篇2017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19
  • 5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LSI M38-A2及M27-A3方案分析足癣36株真菌的药敏特征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酮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咪康唑、5-氟胞嘧啶对36株足癣致病菌的体外抑菌特征。方法对55例临床疑似足癣患者行真菌镜检、培养和鉴定。分别应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M38-A2和M27-A3方案针对其中的皮肤癣菌和念珠菌,检测8种药物对不同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镜检及培养均为阳性的真菌36株,计8个菌种: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属2大类:皮肤癣菌、念珠菌。8种药物对8种真菌的MIC值比较,抑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皮肤癣菌和念珠菌2大类比较,除伊曲康唑外(P>0.05),其余7种药物的抑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平均秩次最小。5-氟胞嘧啶对念珠菌的平均秩次最小。结论上述8种药物的体外药敏实验提示,8种药物对8种真菌的抑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除伊曲康唑外,其余7种药物对皮肤癣菌和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相对而言,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抑菌效果更好,5-氟胞嘧啶对念珠菌抑菌效果更好。
卜晓琳范娟胡晓莉蒋建华瞿子伟顾军
关键词:足癣皮肤癣菌药敏实验
microRNAs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micro RNAs(mi RNAs)是一组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中,在转录后水平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主要影响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凋亡等,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银屑病是以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为特征、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研究发现多种mi RNAs在银屑病中表达异常,是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调节因子。mi RNAs及其靶基因与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并能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卜晓琳张登海
关键词:MIRNAS银屑病发病机制靶基因
白介素22及其相关因子在银屑病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 探讨白介素(IL)-22及其相关因子IL-23p19、IL-6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及血清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PBMC中IL-22 mRNA、IL-23p19 mRNA及IL-6 mRNA的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正常人对照者血清和PBMC培养上清中IL-22的分泌水平.结果 银屑病组和正常人对照组PBMC中IL-2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48 4±2.64和2.35±0.91;IL-23p19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07±4.09和2.61 4±1.46;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87 4±1.49和1.48 4±0.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LISA检测发现,银屑病组和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IL-22的水平分别为(86.23 ±25.58)ng/L和(43.67±14.82)ng/L(P〈0.01),PBMC培养上清中IL-22的水平分别为(119.11±21.51)ng/L和(57.70±13.17)ng/L(P〈0.01).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PBMC和血清中过度表达IL-22,提示IL-22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史玉玲徐晓光毕新岭王英卜晓琳顾军
关键词:银屑病白细胞介素22白细胞介素6
人角质形成细胞与MV3人黑素瘤细胞体外构建人工皮肤黑素瘤组织模型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用人角质形成细胞(KC)和MV3人黑素瘤细胞混合接种培养于去表皮的真皮(DED),体外构建人工皮肤黑素瘤组织模型,探讨KC对黑素瘤侵袭性的影响.方法 用两步酶消化法处理小儿包皮,获得表皮细胞悬液,用KC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并传代KC.用RPMI 1640培养基培养及传代MV3人黑素瘤细胞.分别取对数生长期KC、MV3人黑素瘤细胞制备细胞悬液.将KC、MV3人黑素瘤细胞悬液接种于DED表面(KC:MV3人黑素瘤细胞约为3:1).采用液下培养和空气-液面培养相结合方式进行混合培养,2周后取出进行HE染色、S-100蛋白、HMB45及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HE染色显示,MV3人黑素瘤细胞在DED表面形成条带状瘤团或瘤灶,KC间杂于瘤细胞间,未形成典型的表皮样结构;部分瘤细胞浸润到DED浅层,呈群聚性分布;瘤细胞侵入DED管腔内,呈环形附着于管壁上,部分瘤细胞穿过管壁进入周围真皮组织;在DED底面及侧面,瘤细胞呈单个细胞弥散状浸润分布.瘤灶S-100蛋白阳性表达,HMB45弱阳性表达,角蛋白阳性表达.结论 KC增强MV3人黑素瘤细胞在人工皮肤黑素瘤组织模型中的侵袭.
卜晓琳陆洪光
关键词:角蛋白细胞
应用表皮干细胞与去表皮的真皮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用人皮肤表皮干细胞(ESCs)接种至同种去表皮的真皮上,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方法用两步酶消化法分离获得角质形成细胞,并用Ⅳ型胶原快速粘附法筛选ESCs并培养;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用免疫组化法对ESCs进行鉴定;将ESCs接种至去表皮的真皮上浸没培养7d后转成气-液面培养,4周后取培养的组织工程皮肤切片分别做HE染色和角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培养的ESCs呈铺路石样、克隆状生长;角蛋白K19和β1-整合素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培养5周的组织工程皮肤可见有3~6层细胞,并可见角质层,表皮角蛋白染色阳性。结论应用人皮肤的ESCs与去表皮的真皮可以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王新宇陆洪光卜晓琳彭琳琳赵志国汤朝武王洪涛
关键词:人工皮肤干细胞表皮真皮
皮肤垢着病1例
2017年
1临床资料 患儿男,8岁,学生,因“包皮污垢样褐色痂皮3个月”,于2016年4月就诊。患儿半年来生殖器部位未认真擦洗,3个月前包皮出现淡褐色污垢样痂皮,无自觉症状。
卜晓琳蒋建华
关键词:皮肤垢着病包皮儿童
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并发假性黑棘皮病1例
2024年
1病历摘要患者女,27岁,因躯干、四肢皮疹2年,于2022年3月8日就诊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项部、躯干及上肢出现污褐色斑片,偶有瘙痒,逐渐加重。曾在外院诊断为皮炎、皮肤干燥,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尿素霜治疗无效。患者自幼体型偏胖,平时少运动。
卜晓琳王国江范娟邬思远张玲玲顾军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假性黑棘皮病
银屑病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银屑病是慢性炎症性疾病,银屑病患者更易伴发糖尿病。有研究发现银屑病与糖尿病存在共同的致病基因,并且两者共享相似的基因突变。目前已知银屑病中所发生的炎症反应能促进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另一方面,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的脂肪因子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进一步促进银屑病的发生。同时,不良生活方式也是两种疾病共有的危险因素。银屑病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着生物学基础的关联,两者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张玲玲陆昊维谷金鹏范娟卜晓琳
关键词:银屑病糖尿病糖代谢炎症因子脂肪因子
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周期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检测被引量:1
2009年
以往多用含血清的培养基对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进行体外培养,但由于血清成分复杂,不利于细胞生长的因素控制,近年来人们研究开发了无血清培养基。我们采用两步酶法对成人包皮进行消化,用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eratinocyte serum—free medium,K—SFM)培养KC,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
卜晓琳吕宇陆洪光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周期体外培养RECEPTOR流式细胞仪检测
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分泌CXCL11/1-TAC的影响
银屑病是一种以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性疾病。在治疗银屑病的外用药物中,维生素D衍生物疗效肯定,但长期应用也会出现耐药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银屑病的新方法。甲状旁腺素(Par...
卜晓琳汪五清毕新岭顾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