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娟

作品数:10 被引量:19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土壤
  • 8篇植被
  • 4篇植被恢复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壤结构
  • 3篇草地
  • 2篇导水率
  • 2篇典型草原
  • 2篇云雾
  • 2篇土壤饱和导水...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团聚体
  • 2篇活性有机碳
  • 2篇饱和导水率
  • 2篇草地植被
  • 2篇草原
  • 1篇典型草原区
  • 1篇典型植被
  • 1篇演替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黄陵县林业工...

作者

  • 10篇华娟
  • 9篇赵世伟
  • 9篇张扬
  • 4篇梁向锋
  • 2篇赵勇钢
  • 2篇马帅
  • 1篇侯庆春
  • 1篇张亚莉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草地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8篇2009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雾山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44
2009年
以宁夏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对0~20cm土层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顺序为退耕草地<百里香群落<铁杆蒿群落<大针茅群落<长芒草群落,与退耕草地相比,封育草地各粒径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表明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并趋于稳定,土壤碳汇效应有可能增强。(2)植被恢复主要影响大团聚体(>0.25mm)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0.5~0.25mm粒径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微团聚体(<0.25mm)中活性有机碳含量最低。(3)植被恢复前期(退耕草地-铁杆蒿群落)0~10cm土层>0.5mm粒径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较10~20cm土层有所增加,<0.5mm粒径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恢复至后期到长芒草阶段时,0~10cm土层<0.5mm粒径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也开始提高,各粒径0~10cm土层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比10~20cm土层有所提高。(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9394),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可以作为衡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动态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华娟赵世伟张扬马帅
云雾山草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水库特性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09年
为了了解植被恢复过程土壤水库特征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为半干旱典型草原区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提供评价依据,研究了宁南半干旱典型草原区植被恢复80 a对土壤水库库容、实际贮水量和贮水效率的影响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土壤水库总库容、吸持库容、实际贮水量、贮水效率以及土壤物理性质均在草原植被恢复25 a内不断提高,经37 a略微下降后随植被演替土壤水库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继续改善。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容重、有机质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是影响土壤水库总库容的主要因子,毛管孔隙度则是影响土壤实际贮水量和贮水效率的主要因子。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容重、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植被恢复促使有机质积累,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状况,提高了土壤土壤贮水能力、贮水量和贮水效率。可以认为土壤有机质积累是土壤水库功能提高的直接动力。
张扬赵世伟侯庆春华娟
关键词:典型草原土壤水库植被恢复
子午岭次生林区土壤持水力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被引量:5
2008年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就子午岭次生植被辽东栎、山杨、沙棘、狼牙刺、白羊草的土壤持水力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植被间土壤持水力为:辽东栎>山杨>狼牙刺>白羊草>沙棘,除沙棘外,各植被土壤持水力和供水力随植被的正向演替而提高。②土壤比水容量即释水能力表现为乔木林大于灌木林和草地。③土壤水分特征曲线Gardner模型参数A、土壤有效水、土壤无效水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3,0.80,0.79。
梁向锋赵世伟张亚莉赵勇钢华娟张扬
关键词:土壤持水力土壤有效水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的土壤碳库特征及固碳机制研究
植被恢复是宁南山区治理土壤退化及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这个地区的植被恢复措施主要分为天然草地封育、牧荒坡短期封禁草地和人工柠条的种植。本研究针对宁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措施的现状,选取植被恢复过程中典型样点进行试验,揭示了研...
华娟
关键词:植被恢复团聚体土壤退化
文献传递
宁南山区草地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为评价宁南山区草地植被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以不同植被群落的饱和导水率为研究对象,采用逐步回归研究退耕农地、禁牧荒地、封育草地导水率的变化及影响因子,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方式均有利于0-40 cm土壤饱和导水性能提高;各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均随植被恢复而不断提高,0-5 cm土层改善作用最为明显;农地退耕序列和荒地禁牧序列5-40 cm土层、封育草地序列0-40 cm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随土层深度下降而降低;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因子和土壤结构因子;3种植被恢复方式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与Ks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该区域有机质质量分数越高,Ks增加越快;土壤有机质积累是土壤饱和导水率提高的根本动力。因此,草地封育更利于提高使该地区土壤导水性能提高,促进生态恢复。
张扬赵世伟华娟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有机质土壤结构
子午岭植被恢复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被引量:45
2009年
通过对子午岭林区不同植被的土壤性质进行实验室测定和野外调查,对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土壤饱和导水率(Ks)及其相关因子进行了多元分析和通径分析,揭示了植被恢复提高土壤水分传输性能的机理,主要结论如下:土壤有机质是子午岭林区九种植被下土壤饱和导水率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植被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均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尽管草地和先锋草地在5~10cm深度有一强透水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在剖面上的平均值,从辽东栎、早期森林、灌丛、先锋草地、弃耕地到草地依次降低。灌丛与草地、弃耕地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辽东栎顶级群落的饱和导水率最高,植被的恢复明显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0.25mm团聚体含量及粘粒含量直接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能够改善容重、毛管孔隙度、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性质。
梁向锋赵世伟张扬华娟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饱和导水率
云雾山不同草地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17
2009年
为探讨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演替过程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规律,揭示草地退耕后的分布特征,在云雾山草原区采集不同草地群落土壤,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对0~10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坡耕地,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群落〉大针茅(Stipa grandis P.Smirn.)群落〉铁杆蒿(Artern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m.)群落〉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群落〉退耕草地〉坡耕地,且群落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恢复初期(坡耕地-退耕草地-百里香)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较多,恢复到长芒草群落活性有机碳含量达到最大值,趋于稳定;活性有机碳的密度与含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并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呈现减小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9742),土壤活性有机碳比总有机碳更能反映草地植被恢复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
华娟赵世伟张扬马帅
关键词:草地植被土壤活性有机碳
子午岭林区典型植被下土壤结构及稳定性指标分析被引量:19
2008年
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子午岭林区5种天然次生植被(以6 a天然恢复弃耕地为对照)下土壤结构特征,分析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维、孔隙分维、平均重量直径等3个指标在描述土壤结构稳定性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相对于弃耕地,各个植被群落均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提高孔隙分形维数,增强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维、孔隙分维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碳、容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均能作为评价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指标;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容重相关性不显著,只与>5 mm团聚体含量和>0.25 mm团聚体含量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仅可作为大团聚体含量的评价指标。
梁向锋赵世伟华娟张扬
关键词:土壤结构子午岭林区
保水剂对宁南山区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5
2009年
在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探讨大田施用PAM、沃特保水剂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PAM、沃特均可促进马铃薯生长、提高块茎产量,其中PAM 9.0 kg/hm^2(P3)和沃特15 kg/hm^2(W1)、沃特30kg/hm^2(W2)、沃特60 kg/hm^2(W3)处理马铃薯生物量和块茎产量显著高于CK(P〈0.05),增产效果最明显。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生长期各处理耗水量无显著差异,淀粉积累期CK耗水量极显著高于施用保水剂处理(P〉0.01)。保水剂处理耗水量随着马铃薯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随生物量的增大而减少。利用有序聚类分析得出,淀粉积累期降雨对土壤0-60 cm的水分储量有明显的补充,施用PAM和沃特两种保水剂,0-140 cm各层土壤储水量恢复相近,而140 cm以下土层沃特的恢复能力优于PAM,平均每20 cm土层储水量较PAM高6.2 mm。随着PAM施用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沃特保水剂则相反。沃特15 kg/hm^2和PAM 9 kg/hm^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水分产出效率最高。通过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特征得出,PAM的用量为9 kg/hm^2、沃特15kg/hm^2为最佳用量。
张扬赵世伟梁向锋华娟
关键词:PAM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
半干旱典型草原区封育草地土壤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31
2009年
以宁夏固原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以坡耕地为对照,对封育演替草地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大针茅(Stipa grandis P.Smirn.)和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 Trin.)群落0~10 cm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孔隙度及土壤结构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草地实施封育措施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特征,随着草地植被自然演替,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和孔隙状况逐步得到提高;在演替过程中,封育草地土壤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C)、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孔隙分形维数(Dp)逐渐增加,团聚体分形维数(Da)逐渐减少,说明植被演替能促进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同时,土壤结构影响因素随着草地植被演替过程表现出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容重显著降低,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大,非毛管孔隙度逐渐降低。本研究还比较了多项土壤结构评价指标,表明与MWD和GMD相比,指标WSAC(〉0.25 mm)、Da及Dp能更好地反映出各封育草地群落之间土壤结构的差异,并与大部分影响因素具有相关关系,适宜作为该地区土壤结构的评价指标。
赵勇钢赵世伟华娟张扬
关键词:半干旱区封育草地植被演替土壤结构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