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维达

作品数:504 被引量:1,577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09篇期刊文章
  • 85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2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1篇念珠菌
  • 96篇皮肤
  • 70篇真菌病
  • 66篇真菌
  • 64篇念珠
  • 64篇菌病
  • 55篇癣菌
  • 52篇细胞
  • 37篇康唑
  • 36篇白念珠菌
  • 35篇抗真菌
  • 32篇基因
  • 30篇皮肤癣
  • 29篇皮肤癣菌
  • 27篇菌药
  • 27篇甲真菌
  • 25篇体外
  • 24篇念珠菌病
  • 22篇致病
  • 21篇药物

机构

  • 47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0篇复旦大学
  • 15篇北京协和医学...
  • 14篇大连市皮肤病...
  • 9篇南京军区南京...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9篇江苏省血液中...
  • 8篇无锡市第二人...
  • 6篇福建医科大学
  • 6篇暨南大学
  • 6篇四川省人民医...
  • 5篇大连医科大学
  • 5篇北京大学第一...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江苏省人民医...
  • 5篇深圳市第二人...
  • 5篇山东省立医院
  • 5篇天津市长征医...
  • 5篇济宁市第一人...

作者

  • 503篇刘维达
  • 189篇沈永年
  • 168篇吕桂霞
  • 89篇陈伟
  • 59篇李岷
  • 51篇李筱芳
  • 49篇胡素泉
  • 37篇吕雪莲
  • 31篇符美华
  • 29篇佘晓东
  • 25篇陈辉
  • 24篇张正华
  • 23篇赵敬军
  • 22篇吴绍熙
  • 20篇梁官钊
  • 20篇曾荣
  • 20篇张晓利
  • 19篇蔡晴
  • 19篇徐宏彬
  • 18篇顾军

传媒

  • 120篇中华皮肤科杂...
  • 64篇中国真菌学杂...
  • 32篇国际皮肤性病...
  • 31篇中国麻风皮肤...
  • 30篇国外医学(皮...
  • 28篇临床皮肤科杂...
  • 19篇中国皮肤性病...
  • 1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0篇2007中华...
  • 5篇中华微生物学...
  • 5篇医学研究生学...
  • 5篇中国中西医结...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人兽共患...
  • 4篇中华医学遗传...
  • 4篇中华临床感染...
  • 3篇临床检验杂志
  • 3篇中国热带医学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实用皮肤病学...

年份

  • 4篇2023
  • 5篇2021
  • 7篇2020
  • 8篇2019
  • 11篇2018
  • 11篇2017
  • 6篇2016
  • 14篇2015
  • 13篇2014
  • 16篇2013
  • 26篇2012
  • 29篇2011
  • 35篇2010
  • 31篇2009
  • 22篇2008
  • 58篇2007
  • 38篇2006
  • 31篇2005
  • 26篇2004
  • 24篇2003
5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深部假丝酵母菌感染
2011年
深部假丝酵母菌病(又称"深部念珠菌病")常见于免疫抑制、恶性肿瘤、慢性代谢性疾病和慢性感等患者,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及医院侵入性操作的增多,深部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
蔡晴刘维达
关键词:念珠菌属免疫宿主
夏胡许赭霉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吕桂霞刘维达沈永年胡素泉陈伟徐宏彬曾学思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表达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家族在白念珠菌无症状性阴道寄居向症状性阴道炎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分别从10例无症状携带者、14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和10例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中直接提取RNA,逆转录成cDNA后进行RT-PCR。结果所有无症状携带者和患者均表现出对SAP2和SAP4-6的阳性扩增。10例无症状携带者中无一个标本表现出对SAP1和SAP3的阳性扩增,而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和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提取的RNA可见9个SAP基因的不同表达,并且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SAP1和SAP3的阳性扩增。结论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发病可能与SAP基因的不同表达有关。
廉翠红刘维达赵敬军
关键词: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阴道分泌物标本白念珠菌蛋白酶表达无症状携带者
与白念珠菌黏附和侵入相关的毒力因子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4年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病真菌同时又能与人类共栖生存 ,有关其毒力因子的研究人们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包括黏附因子、利于侵入的酶、酵母相和菌丝相之间的转换及表型转换等。
廉翠红刘维达
关键词:白念珠菌毒力因子黏附素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细菌黏附细菌侵入
组织工程表皮与单核白血病细胞共培养的致敏性检测模型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用于化学物质的刺激性检测。目的: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和单核白血病细胞共培养体外模型,并用致敏物初步验证。方法:利用人源性角质形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和单核白血病细胞进行共培养,干预24h后,ELISA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二硝基氟苯处理组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组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1β的质量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中单核白血病细胞表面标记物CD86和CD54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与结论:角质形成细胞气液界面培养14d后,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构建的组织工程表皮含有8~10层细胞结构,泛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二硝基氟苯处理组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1β质量浓度,单核白血病细胞表面标记物CD86和CD54的平均荧光强度均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实验成功构建了组织工程表皮和单核白血病细胞共培养的致敏物检测模型。
曹玉萍周武庆马鹏程刘维达李玲珺陶玥张孟丽陶蕾魏峻
关键词:致敏性
马拉色菌临床株分类鉴定的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用PCR-RFLP方法对马拉色菌临床株快速分类,并结合生化鉴定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方法先用吐温试验和过氧化氢酶试验对74株分离自花斑癣的马拉色菌临床株和7株标准菌株进行分种,再用特异性引物扩增马拉色菌的28SrDNA,对扩增产物分别用Eco88Ⅰ、Bsp143Ⅱ和BshNⅠ进行RFLP分析。结果3种限制性内切酶成功地将限制、钝形和厚皮马拉色菌鉴定出来,并发现限制马拉色菌在基因同源性上与其他6种马拉色菌存在较大差异。此外通过RFLP法还纠正了生化分型的错误。结论PCR-RFLP法是一种有希望能够快速、准确对马拉色菌属进行种间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崔凡陶诗沁沈永年吕桂霞陈伟李筱芳胡素泉杨丽佳刘维达
关键词:马拉色霉菌属花斑癣PCR-RFLP方法PCR-RFLP法RFLP分析
甲泼尼龙联合阿维A治疗增殖型天疱疮一例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女,55岁。因口腔溃疡,头皮、颈、腋下增殖性斑块4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舌缘见蚕豆大小的溃疡面,头皮枕部、颈部、双腋下可见肥厚性增生性斑块,表面见少许分泌物,有异味。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基底层上部棘刺松解性水疱形成,疱内有棘刺松解细胞,真皮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并有中性粒细胞小脓肿形成。直接免疫荧光:表皮棘细胞间IgG(+)。诊断为增殖型天疱疮。给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mg/d和口服阿维A30mg/d及其他对症治疗。20d后,患者皮损明显好转,渗出减少,斑块变平。
符美华陈伟佘晓东李筱芳陈浩李岷刘维达
关键词:天疱疮阿维A糖皮质激素
黑素瘤疫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3年
近 10多年来 ,恶性黑素瘤在全世界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主要与紫外线照射 ,尤其是儿童期日晒伤 ,皮肤类型以及多发性痣等有关。该病恶性程度较高 ,易发生转移 ,目前的治疗方法仍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 ,黑素瘤疫苗的研究有很大飞跃 ,为黑素瘤特异性主动性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文中主要就目前的黑素瘤疫苗的类型和临床试验方面加以综述。
张正华刘维达
关键词:黑素瘤疫苗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免疫治疗
Kaposi肉瘤一例
2005年
患者男,79岁.因背部肿块2年,加重1年余就诊.2年前患者上背部无明显诱因出现指甲大紫红色结节,无自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化脓性肉芽肿,未予处理.半年后左上臂伸侧、背部相继出现数个大小不等的紫红色、紫蓝色肿块、结节,伴局部肿胀.近2个月肿块表面破溃,伴灼痛.自发病以来,患者食欲下降,逐渐消瘦,无发热.既往体健,无非法献血或输血史.
李晶冰崔盘根刘维达曾学思
关键词:KAPOSI肉瘤化脓性肉芽肿医院诊断局部肿胀食欲下降左上臂
婴儿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一例及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报道1例营养不良和免疫低下所引起的婴儿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方法取患儿不同部位皮损标本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相关菌学鉴定试验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确定致病菌种及药物敏感范围。结果患儿为5月女婴,大头貌,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在头、双耳廓、鼻孔、口腔、颈部、双腋下、臀部出现红斑、糜烂,表面结痂,伴瘙痒,头发、指趾甲生长不良。皮损刮取物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发现臀部有白念珠菌生长,头屑有光滑念珠菌生长。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CD16+566.5%,血清IgG6.74g/L,IgA321mg/L,血清白蛋白18g/L,均降低。提示患儿为低蛋白营养不良并存在免疫低下。结论结合喂养史、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继发性营养不良所致婴儿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张雅洁廉翠红刘维达
关键词:营养障碍婴儿分子生物学实验免疫表型分析免疫低下
共5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