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玲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南通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树突
  • 4篇树突状
  • 4篇树突状细胞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乙型肝炎患者
  • 3篇细胞
  • 3篇慢性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脊髓灰质炎
  • 3篇脊髓灰质炎病...
  • 3篇肝炎
  • 3篇肝炎患者
  • 3篇病毒
  • 2篇中脊
  • 2篇浓集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机构

  • 8篇南通医学院
  • 3篇苏州大学
  • 1篇南通医学院附...

作者

  • 8篇刘玲
  • 4篇钱绩虎
  • 4篇汪晓莺
  • 3篇张学光
  • 3篇汤伟
  • 2篇邵荣标
  • 2篇朱俊
  • 1篇季玉红
  • 1篇王秀娟
  • 1篇钱勣虎
  • 1篇王建明
  • 1篇孙晓雷

传媒

  • 3篇南通医学院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5篇200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细胞因子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功能状态改善的途径方法:以 GM-CSF+IL-4诱生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来源的 DC 作为对照组,三个实验组再分别加入 TNF-α或IFN-γ或 TNF-α+IFN-γ联合培养.FCM 检测细胞表面免疫分子 CD1a,CD83,CD80,CD86,CD40,HLA-DR 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细胞计数,MTT 法检测 DC 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生能力及 ELISA 法检测 DC 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 IL-6,IL-12的分泌水平.结果:在培养6、9d,各实验组诱导生成的 DC 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在培养8d,各实验组 DC 的 CD1a、CD83、CD80、CD86、CD40分子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P<0.05);各实验组 DC 表达的 HLA—DR 分子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以 TNF-α(?)IFN-γ组表达最高.各实验组 DC 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生的能力较对照组增强(P<0.05).培养6d 各实验组 DC 培养上清中 IL-12的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尤以 IFN-γ组更为明显(P<0.01),而 IL-6的浓度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 GM-CSF+IL-4联合 TNF-α或 IFN-γ或 TNF-α+IFN-γ体外培养体系,能有效的改善慢性乙肝患者DCs 的免疫功能状态.
汪晓莺刘玲汤伟季玉红王建明张学光
关键词:细胞因子慢性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MTT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状态被引量:21
2002年
通过比较细胞因子诱导的外周血来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 (DC )和正常人DC在免疫分子表达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差别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所处的功能状态。以细胞计数、间接荧光表型分析、MTT法测定DC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ELISA法测定DC分泌IL 1 2、IL 6等方法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同数量的前体细胞经诱导分化形成的DC数量明显减少 ;在培养的 3、 6、 9d,与同期正常人相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表达CD1、CD83、CD80和HLA DR分子水平均较低 ,而CD1 4分子表达水平较高 ;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也低于同期正常人 ;在培养的第 6天DC分泌的上清液中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分泌的IL 1 2水平低于正常人 ,而分泌的IL 6水平高于正常人。结果提示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来源的DC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 ,细胞因子表达异常。
汪晓莺朱俊汤伟张学光刘玲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因子DC
外环境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0年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检测大量水样中的微量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方法。[方法]将L20B细胞 加入大量的含微量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水中,充分作用后收集细胞,作病毒分离培养。同时以 NaC1—A1C1_3沉淀法作对照。 [结果]1000ml水样中含病毒100、10TCD_50时能全部检出:当合1~2TCD_50时14份样本可检出13份。NSC1—A1C1_3 沉淀法在100TCD_50时4份样本中仅检出1份,其它各浓度的4份样都未能检出。
丁昌慧邵荣标钱勣虎严建国汤权王秀娟刘玲吴巨飞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浓集L20B细胞
细胞吸附浓集法分离水中微量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检测大量水样中的微量病毒的方法。方法 :将 L 2 0 B细胞加入大量的含微量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水中 ,充分作用后收集细胞 ,作病毒的分离培养。同时以 Na Cl— Al Cl3沉淀法作对照。结果 :10 0 0 ml水样中含病毒 10 0、10 TCD5 0时能全部检出 ;当含 1— 2 TCD5 0 时 14份样本可检出 13份。 Na Cl— Al Cl3沉淀法 :在 10 0 TCD5 0 时 4份样本中仅检出 1份 ,其它各浓度的 4份样都未能检出。结论 :细胞吸附浓集法分离水中病毒敏感、实用。
邵荣标钱绩虎刘玲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
细菌脂多糖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发育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探讨细菌脂多糖 (LPS)对正常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表面分子表达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正常人 (n=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以 GM-CSF、IL-4联合诱生 DC,实验组在培养的第 2天加入LPS,正常对照组不加。于第 4、8天 FACS检测 DC表面分子 CD1a、CD14、CD83、CD80、HL A-DR的表达。同期检测 DC的增殖和刺激同种异体 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经 LPS刺激后 ,正常人 DC早期、晚期表面分子 CD1a、CD83、CD80表达增高 ,CD14表达降低 (P<0 .0 5 )。DC数量的增加及刺激同种异体 T细胞能力明显增强。结论 :GM-SF、IL-4和 L PS联合刺激能促进正常人
朱俊汪晓莺钱绩虎刘玲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细胞培养细菌脂多糖
外环境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的实验研究
2000年
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检测大量水样中的微量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L2 0B细胞加入大量的含微量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水中 ,充分作用后收集细胞 ,作病毒分离培养。同时以NaCl-AlCl3 沉淀法作对照。结果表明 ,10 0 0ml水样中含病毒 10 0、10TCD50 时能全部检出 ;当含1~ 2TCD50 时 14份样本可检出 13份。NaCl-AlCl3 沉淀法在 10 0TCD50 时 4份样本中仅检出 1份 ,其它各浓度的 4份样都未能检出。
丁昌慧邵荣标钱绩虎严建国汤权刘玲吴巨飞
关键词:水样脊髓灰质炎病毒浓集L20B细胞
伤寒沙门菌生化特性分析
2000年
目的 :了解现在的伤寒沙门菌可能发生的变异。方法 :用纯化的伤寒沙门菌检测其抗原性、生化反应性等特性。结果 :1与标准菌株的反应模式相比较 ,现在的菌株的 H2 S、MR反应、枸橼酸盐、肌醇、山梨醇、阿拉伯糖的反应性发生了改变 ,其中 MR反应的变异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 .0 0 5 ) ;2 Hd抗原可消失而不丧失动力且很易发生变异 (5 2 .0 0 % ) ,O9抗原性亦可消失或减弱 ;3SS平板培养时 ,其菌落可发生侏儒型变异 ,变异后抗原性、生化反应性亦随之发生变异。结论 :现在的伤寒沙门菌与标准菌株相比较 。
邵荣标钱绩虎刘玲
关键词:伤寒沙门菌抗原生化反应
TNF-α和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HBsAg对体外培养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患者树突状细胞 (DC)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分离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以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 +白细胞介素 4(IL 4)培养诱导DC。部分DC培养时加入TNF α(处理 1组 )或TNF α +HBsAg(处理 2组 ) ,于培养第 7天时 ,检测各组DC的表面分子CD1a和CD83的表达水平 ,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自体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能力 ,并测定各组DC培养上清中IL 6、IL 1 2的含量。结果 处理 1组DC的表型分子CD1a和CD8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处理 2组DC的CD1a和CD83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且与正常人群组无显著性差异。处理 1组DC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显著强于对照组 ,但较处理 2组弱 (P <0 0 5 )。各组DC诱导自体细胞毒性T细胞 (CTL)杀伤HepG2 2 2 1 5细胞的能力 ,处理 2组 >处理1组 >对照组 (均为P <0 0 1 ) ;DC诱导自体CTL对HepG2和K5 6 2细胞毒作用的能力 ,2个处理组均显著强于对照组。处理 2组的IL 6分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处理 1组 ;2个处理组DC的分泌IL 1 2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处理 2组明显高于处理 1组。结论 在体外诱导DC时 ,加入TNF
汤伟汪晓莺刘玲孙晓雷张学光
关键词:HBTNF-ΑCD1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