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海波

作品数:37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艺术
  • 6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9篇电影
  • 6篇中国电影
  • 6篇传记
  • 5篇传记片
  • 4篇艺术
  • 3篇导演
  • 3篇电影史
  • 3篇影视
  • 3篇城市
  • 2篇当代中国电影
  • 2篇电视
  • 2篇电视剧
  • 2篇电影导演
  • 2篇电影模式
  • 2篇意识形态
  • 2篇影片
  • 2篇影视教育
  • 2篇商业片
  • 2篇诗意
  • 2篇题材

机构

  • 35篇上海大学
  • 1篇上海戏剧学院

作者

  • 35篇刘海波
  • 2篇石川
  • 2篇戴怡
  • 2篇赵雷雷
  • 2篇祁媛
  • 1篇金冠军
  • 1篇刘丽君

传媒

  • 11篇当代电影
  • 5篇电影新作
  • 4篇浙江传媒学院...
  • 2篇上海艺术家
  • 2篇上海大学学报...
  • 2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理论与创作
  • 1篇南方电视学刊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艺术传播研究
  • 1篇中国高教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暧昧城市·双面乡村·浪漫革命者及一个分裂的文本——重读《天明》被引量:3
2004年
刘海波
关键词:电影导演美学思想电影文本
论春晚小品对上海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被引量:1
2011年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小品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节目形式常常起到地域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功能。文章聚焦春晚小品中的上海形象,认为以严顺开为标志的倒霉小人物形象和以巩汉林为代表的上海小男人形象,主要传播了包括"缺少男子汉气概的‘围裙丈夫’、多心猜忌的待人之道、自私算计的处事风格"等上海的负面文化。这一结果既是戏剧艺术的内在要求,也是刻板印象的惯性显现,更是中国从乡土熟人社会向都市陌生人社会转化过程中的道德反抗。文章强调上海应当重视春晚平台,重塑城市形象,其中的关键是放弃语言壁垒、避免画地为牢,同时加强创作力量,传达现代城市精神。
刘海波戴怡
关键词: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城市形象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现状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对全国20余所院校在招收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生时所开设的研究方向,以及近500篇优秀硕士论文选题所进行的分析,指出该专业在办学上存在的误区,并就加强规范提出了建议。
金冠军刘海波
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研究生
《小时代》是怎样炼成的——对一部现象级电影的传播学考察被引量:4
2014年
电影《小时代》携导演郭敬明和小说原作巨大的影响力在2013年夏天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社会现象。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与电影的艺术性无关,主要是传播学的课题。本文以"电影小时代"官方微博及郭敬明、杨幂等人的新浪微博为观察对象,梳理了自电影立项以来,郭敬明及电影剧组通过微博对电影议题的设置,探求影片票房成功和形成现象的原因。并试图总结一些粗浅的传播学规律。
刘海波
关键词:传播学
《铁娘子》VS《周恩来》:发生在银幕上的穿越较量——中美领袖传记片比较
2013年
传记片在中外电影史上都是一种重要的影片类型,本文在简要梳理了中外传记片创作概况、传记片的一些规定性之后,对中外两部政治家传记片《铁娘子》和《周恩来》进行了比较。比较分为四个部分,即从两部影片的选材差异来探讨传记片的真实性,从两部影片中"解释"成分的多寡来探讨人物塑造的深刻性,从两部影片表现手法的差异来探讨传记片的艺术性,从两部影片传主定位以及传者定位的差异来分析导致其不同艺术效果的原因。
刘海波施琦
关键词:传记片《周恩来》
《人·鬼·情》:从“人性标本”到“女性经典”的阐释之路被引量:5
2011年
本文剖析了电影史上一个经典学案:电影《人·鬼·情》的阐释过程,显示出当下对该片最具影响的女性主义诠释与导演本人的创作意图之间存在矛盾,主流诠释也经历了一个变异过程。根据艾柯的阐释学理论,本文认为女性主义阐释的胜出与上世纪90年代中国日渐盛行的女性主义语境密切相关。然而,从当前的语境看,这一阐释存在误读,更恰当的阐释角度可能应该是"身份认同"。
刘海波
关键词:女性主义身份认同阐释学
贾樟柯:真实中国是否依然可能?被引量:2
2016年
一 四十五岁的贾樟柯2015年在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导演双周单元的"终身成就奖",这对于一个正处于旺盛创作期的导演来说,似乎有点诡异。连贾樟柯本人也有点不相信,曾一再写信核实。授奖当然是一种肯定,但这个盖棺定论的奖项,总有种要终结一个人创作的暗示,似乎在预言甚至在诅咒创作者,所以如果是我,我会学萨特,拒绝领这个奖,当然可以很骄傲洒脱地说:请暂时保留这个奖项,等我80岁世间再无奖可拿时还给我。
刘海波
关键词:贾樟柯戛纳国际电影节三峡好人商业片中国近代化
在拟像中安放无根的青春——论网络怀旧视频的类型、本质与功能被引量:9
2013年
随着视觉文化进入数字和视频时代,国际影像研究界对于"电影之死"的争论愈演愈烈。以中国本土网络现象——蔚为大观的"怀旧视频"为分析对象,呼应了国际影像研究界的热点主题。在后现代语境中,首先探讨了"素材重构型"和"网络原创型"两类视频截然不同的影像呈现方式;其次分析了图片集锦等视频的电影性,透视网络这一特殊的空间场域引发的观众对视频的深度参与、影像接受与记忆的关系,并分析了这种"关注力"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得以渗透与蔓延,从而在特定人群中沉淀"集体记忆"、营造集体怀旧的氛围。最后,将关注"80后"一代的代际特征,把网络怀旧影像视作一种现代性压力下,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群体合理且必要的符号化的情绪消费。
刘海波祁媛
关键词:网络视频怀旧集体记忆
垂直上海的五级分层:对五部上海题材青春电影的空间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在五部当代上海题材的青春电影中,可发现垂直化上海的五层都市空间,即天台、写字楼、高架路、石库门和地下空间,对每层空间的文化品格和艺术品格均可进行指证。其中以天台为主要故事空间的《上海公园》呈现了青年一代的不切实际和自我封闭;以写字楼为主要故事空间的《大城小事》则呈现了中产阶级居高临下的虚假性;以高架路为故事空间的《夜.上海》提供了两个层级之间过于理想化的沟通方案;《美丽新世界》现实主义地呈现了社会底层大众进入并安居城市的欲求与阻力;《苏州河》则在呈现地下空间罪恶常态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想像力和多种可能性。
刘海波
关键词:青春电影文化地理
《三枪拍案惊奇》背后中国电影的五组关系
2010年
《三枪拍案惊奇》引发了国内舆论界的激烈争论,带出五个需要澄清的问题:电影艺术的雅与俗,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电影的主流观众和理想观众,电影艺术风格的单一和多元,电影创作的自由与责任。文章围绕影片对上述几组关系进行了辨析。
刘海波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