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江凯

作品数:11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文学
  • 6篇代文
  • 6篇当代文学
  • 6篇中国当代文学
  • 2篇小说
  • 1篇当代文学史
  • 1篇当代中国文学
  • 1篇导演
  • 1篇电影
  • 1篇电影节
  • 1篇电影史
  • 1篇独语
  • 1篇新作
  • 1篇学史
  • 1篇延异
  • 1篇野草
  • 1篇英语
  • 1篇余华
  • 1篇语境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机构

  • 1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人民文学杂志...

作者

  • 11篇刘江凯
  • 1篇孟繁华
  • 1篇程光炜
  • 1篇格非
  • 1篇徐则臣
  • 1篇张清华
  • 1篇李洱
  • 1篇翟文铖

传媒

  • 2篇小说评论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新华文摘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艺术评论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莫言的新作之“变”被引量:1
2019年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一直未见新作发表,但2017年以来陆续推出了包括诗歌、戏剧、小说不同文类的新作。按照发表时间顺序分别是戏曲剧本《锦衣》,组诗《七星曜我》(《人民文学》2017年第9期)、小说《天下太平》(《人民文学》2017年11期)、《故乡人事》(包括一组三个短篇,《收获》2017年第5期)、《表弟宁赛叶》《诗人金希普》(《花城》2018年第1期)、《等待摩西》,诗歌《高速公路上的外星人》《飞翔》《谁舍得死》(《十月》2018年第1期),歌剧《高粱酒》(《人民文学》2018年第5期)。
刘江凯
关键词:小说人民新作高粱酒戏曲锦衣
“文化自觉”与世界认同:例析当代中国文学影响力生成问题
当今世界的新旧力量正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中国的高速发展必然会改变许多国家对中国的惯性印象,在这种世界认同发生激烈分化的复杂形势下,从中国到世界,如何理解和表述中国必然成为不同政治与文化力量介入的重要场域。"文化自觉"...
刘江凯
文献传递
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的概念语境及其实践被引量:1
2023年
“历史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和“当代文学”发生联系后,在中国的语境中是被如何理解和使用的?从词源语义及使用发展的角度,尚未看到比较清晰的论述。在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的代表性论述中,学者们对该概念的理解既有共通也有区别之处。深入剖析“历史化”与“当代文学”的概念内涵后,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悖论表象下的统一力量,这种力量同时也构成了推动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逻辑,使得当代文学的许多“重返”“重写”现象其实都可以理解为“历史化”的不同实践形式。
刘江凯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语境
双重的争议与经典化:“世界中”的《红高粱》被引量:1
2020年
1986年三十二岁的莫言在《人民文学》第3期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1988年2月23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荣获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时隔三十多年,《红高粱》无疑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和电影史中一个经典化的作品。在中国和世界的双重视野中,通过这部作品观察当代中国文学与电影的互动,以及从文学到电影的争议与经典化历程,讨论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中"①的接受反应,可以成为我们反思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典型案例。
刘江凯
关键词:《红高粱》柏林国际电影节电影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中国文学
“歪曲”的文学:余华的随笔看法与小说可能被引量:3
2018年
余华在随笔《我能否相信自己》一文中披露他曾经被这样一句话深深吸引:"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这句来自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的话为我们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关键词:看法与事实。余华在这篇随笔中显然对"看法"持有深刻的怀疑态度,尤其是经过多年的虚构写作后,思维的训练已将他一步步推到了深刻的怀疑之中。
刘江凯
关键词:随笔余华小说文学歪曲怀疑态度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应重视效果
2021年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在国家、民间、个人、海外各方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幅度不断拓宽、程度不断深入,取得了巨大成绩。相形之下,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存在着对传播效果评估不足、传播规律把握不深,对传播实践的指导性薄弱等问题,需要从基础研究和文化实践两方面着手改善。在基础研究上,应从注重“传播”转向注重“接受”。基础研究不一定直接有效,但可以指明文化实践最终应该实现的远景方向和目标。中国文学“走出去”以后,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接受效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刘江凯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文化走出去
《晚熟的人》评论小辑被引量:5
2022年
一、重回“故乡故事”的背后因为一个特殊的机缘,我得以在2017年冬随莫言回了一次故乡。百闻不如一见,亲自经历,会很有助于理解他的近作。因为他一回去,立刻如石击水,涟漪层层溢出,那些小说中的人物原型,或是有些许关系的人物,就都出来了。饭桌上,谈笑间,庄里乡亲,诸般旧友,都让我仿佛看到了他某些小说中的影子。那时他刚好次第推出了他“后诺奖时代”的第一批作品。
张清华刘江凯格非李洱孟繁华程光炜徐则臣翟文铖
关键词:乡亲
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授受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目前国内的相关译介和研究呈现出一种随意、零散、个人化的特征,全面、系统地研究尚未展开,几乎就是一块研究“飞地”。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为核心,客观地考察和分析了海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
刘江凯
关键词:当代文学
在世界中经典化——中国当代文学的问题与方法
<正>2019年9月27日晚上,在欧洲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市的一个小剧场里,笔者观赏了由汉学家罗亚娜女士编剧的《庄子》,整部戏主要在庄子、卡夫卡、弗洛伊德、齐泽克甚至美国总统特朗普夫人梅拉尼娅(她是斯洛文尼亚人)等...
刘江凯
跨界文学共同体: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2023年
跨界性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同一作品对象跨语言、跨文化、跨行业、跨学科、跨维度地展开传播与接受。当用“对象统一”的方法去考察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时,不同语种版本的文学作品事实上形成了一个跨界的文学共同体。这种文学共同体是民族国家的,也是人类共通的;是主体性的,也是多样性的。海外传播视角的介入,将从材料、方法、问题、结论、文学史甚至学科发展等各方面带给相应学科巨大的创新活力,而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与思考整体上还有待提升。
刘江凯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跨界共同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