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惠媛

作品数:51 被引量:205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篇肝炎
  • 18篇乙型
  • 17篇乙型肝炎
  • 17篇病毒
  • 15篇慢性
  • 9篇乙型肝炎病毒
  • 9篇慢性乙型
  • 9篇慢性乙型肝炎
  • 9篇肝炎病毒
  • 8篇乙肝
  • 7篇妊娠
  • 7篇重型
  • 7篇干扰素
  • 6篇孕妇
  • 6篇慢性丙型
  • 6篇慢性丙型肝炎
  • 6篇肝硬化
  • 6篇肝脏
  • 6篇丙型
  • 5篇细胞

机构

  • 50篇广州市第八人...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上海市公共卫...

作者

  • 51篇刘惠媛
  • 25篇石裕明
  • 15篇应若素
  • 11篇陈志敏
  • 11篇陈铿
  • 10篇许敏
  • 8篇杨湛
  • 7篇李晶
  • 7篇龙英姿
  • 6篇廖宝林
  • 5篇肖蕾
  • 4篇唐小平
  • 4篇关玉娟
  • 3篇张复春
  • 3篇向芳菲
  • 3篇李慧慧
  • 3篇李剑萍
  • 3篇陈伟烈
  • 2篇林路平
  • 2篇肖服兴

传媒

  • 5篇临床肝胆病杂...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广东医学
  • 3篇中国感染控制...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新医学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国性病艾滋...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病案
  • 1篇世界感染杂志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6.干扰素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与HIV/HCV重叠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慢丙肝与HIV/HCV重叠感染者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观察及HIV和HCV的相互影响.方法 治疗前后定期采集38例慢丙肝、32例HIV/HCV重叠感染者的外周血,分离血浆,检测病毒载量、T淋巴细...
龙英姿关玉娟刘惠媛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Α机体免疫功能
文献传递
重型肝炎内科治疗进展
2005年
石裕明刘惠媛
关键词:重型肝炎内科治疗病情发展坏死肝脏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MMP-1、TGF—β1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10年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探讨其与慢乙肝疾病进展的关系及其在肝纤维化形成的意义。方法检测四组人群共165例(健康组、慢乙肝组、慢乙肝重型组及慢乙肝后肝硬化组)血浆MMP—1、TGF-β1水平,慢乙肝患者行肝脏病理检查。结果慢乙肝、肝硬化、慢乙肝重型患者血浆MMP-1、TGF-β1水平较健康人明显升高(P均〈0.05),且上述3种疾病MMP-1、TGF-β1.依次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慢乙肝患者随着炎症升级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血浆MMP-1水平呈下降趋势,血浆TGF-β1渐升高。结论血浆MMP-1与TGF-β1检测可作为反映肝功能的指标,MMP-1、TGF-β1对于慢乙肝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血浆TGF-β1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
刘惠媛唐小平应若素石裕明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基质金属蛋白酶-1转化生长因子-Β1
12例SARS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03年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 ,对 12例SARS死亡患者和 3 2例治愈病例 (对照组 )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2例 SARS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为 67岁 ,治愈对照组平均年龄仅为 42岁 ,而且死亡组中有 5例患者存在 1~ 5种基础疾病。 SARS存活患者 CD+4 (4 16.6±2 3 5 .0 )个 /μl、CD+8(2 96.1± 181.5 )个 /μl;死亡患者的 CD+4 (14 3 .8± 78.1)个 /μl,CD+8(10 3 .6± 63 .2 )个 /μl;较正常参考值均有下降 ,但死亡组的 CD+4 、CD+8下降更为显著。死亡组 12例合并细菌感染 5例 ,其中真菌感染3例 ,败血症 2例 ,出现电解质紊乱和肾脏损害率为 41.67% ,明显高于治愈对照组 3 .12 %。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的病死率高达 80 .0 % ,且 5例患者继发肺部细菌性感染 ;而应用无创呼吸机者无一例死亡。结论 :年龄及基础疾病是 SARS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继发感染。
刘惠媛石裕明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与HIV/HCV重叠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慢丙肝与HIV/HCV重叠感染者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观察及HIV 和HCV的相互影响。方法治疗前后定期采集38例慢丙肝、32例HIV/HCV重叠感染者的外周血,分离血浆,检测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
龙英姿关玉娟刘惠媛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干扰素
文献传递
妊娠妇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共161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孕妇的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和肝功能情况。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定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
刘惠媛李晶彭劼陈茜杨湛应若素肖蕾张复春许敏
NLRX1基因变异对肝细胞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能力影响的研究
2019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NLRX1基因变异(NLRX1 p.Arg 707 Cys)对肝细胞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LV003慢病毒构建稳定过表达NTCP的Huh7细胞株.采用质粒转染的方法,构建NLRX1野生型(wild type,WT)及突变型(mutant type,MT)过表达的Huh7-NTCP细胞株.对感染HBV的Huh7-NTCP细胞进行检测,验证WT和MT对HBV感染性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HBsAg和HBcAg,并通过qPCR检测HBV DNA和HBV cccDNA水平,通过qPCR检测细胞内IFN-α、IFN-β、IL-6的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实验证实,NLRX1 WT组和MT组的HBsAg、HBcAg、HBV cccDNA和HBV DNA水平高于对照组;而NLRX1 MT组的上述指标低于NLRX1 WT组.MAVS-RLRs信号通路介导的最终产物IFN-α、IFN-β、IL-6的表达水平也与以上结果呈一致性.结论NLRX1是一种抑制肝细胞抗HBV能力的调控因子,其编码的基因变异NLRX1 p.Arg707Cys会消弱该调控作用.
焦倩彭亮朱翔杨方集刘惠媛
关键词:乙肝病毒
纳米孔三代测序在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者快速病原学鉴定的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通过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者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样本进行研究,探讨纳米孔三代测序(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对样本快速病原学鉴定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例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并留取肺泡灌洗液样本的患者,使用纳米孔三代测序对样本DNA进行测序,提取不同时间点的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常规病原体检查和二代测序(Illumina)等方法进行比较,评价纳米孔三代测序对样本快速病原学鉴定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患者A常规病原学检查和二代测序的结果均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纳米孔三代测序仅需1 h测序数据即发现样本中存在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序列;患者B常规病原学检查和二代测序的结果均提示肺炎克雷伯杆菌,屎肠球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混合感染,纳米孔三代测序1 h的测序结果即可检测出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屎肠球菌的基因序列,6 h的测序结果即可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的序列。因此,加上对肺泡灌洗液样本处理、DNA文库构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耗时(合计约2 h),仅需8 h左右即可检测出上述样本的致病微生物。结论纳米孔三代宏基因组测序可对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者进行快速病原微生物鉴定,其准确性与常规病原学检查和Illumina二代测序的结果一致。
邓浩辉刘惠媛高洪波陈伟烈
关键词:测序技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肺部感染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Child-Pugh评分、基础情况相当,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服用拉米夫定,每日100mg,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拉米夫定治疗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年2月。所有患者治疗3~6月后症状和体征逐渐改善,腹水消失。拉米夫定治疗组1年内血清HBV-DNA转阴率76.67%(23/30),血清白蛋白和PTA上升、总胆红素均有下降,Child-Pugh评分减少,2年生存率达93.33%,并发症及再次住院率明显下降。拉米夫定治疗出现YMDD变异率:1年为6.67%(2/30),2年为33.33%(10/30),出现病毒变异后及时加用阿德福韦酯的患者肝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拉米夫定治疗能改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和提高生存率。一旦出现YMDD变异,及时加用阿德福韦酯等针对YMDD变异的抗病毒药物可抑制变异的HBV的复制,防止肝功能恶化。
刘惠媛石裕明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失代偿期肝硬化拉米夫定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了解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因病毒性肝炎住院的77例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炎病因、血清病毒学特点、肝损害程度与孕期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病因:乙型肝炎多见,共72例(93.51%),有10.27%患者感染甲、乙或戊型肝炎病毒所致急性病毒性肝炎;肝损害程度:中度肝损害64例(83.12%),重度肝损害7例(9.09%),肝衰竭3例(3.90%);肝炎发作时孕期:妊娠早期16例(20.78%),妊娠中期49例(63.64%),妊娠晚期12例(15.58%);肝功能指标:总胆汁酸(TBA)、TBil、白蛋白(Alb)、ALT、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间,以及在HBV DNA>106IU/ml和HBV DNA≤106IU/ml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病毒性肝炎主要由HBV引起,多数引起中度肝损害,重度肝损害或肝衰竭常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因此育龄妇女妊娠期须注意防治慢性乙型肝炎。
刘惠媛应若素陈志敏廖宝林许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