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青
- 作品数:19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史记》十二本纪文本生成研究
- 经典文本生成研究是当前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文本生成角度研究《史记》,从而认识司马迁与《史记》文本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史记》成书过程中的细节性问题,对研究司马迁本人的思想、汉代时代特点、《史记》所传承的文化记忆以...
- 刘彦青
-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本纪文本
- 文献传递
- 论史书撰写艺术中的自注法——以《史记》为中心被引量:3
- 2018年
- 自注法是中国史学著作中一种独特的注释方法,在现存史书中自注与正文不加区分。自注产生的时间较早,在《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即已存在。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大量使用自注法。《史记》中的自注类型多样,包括原有材料本身的自注、司马迁对原材料的注解以及司马迁撰写新史料的自注。《史记》中的自注有的对正文意义进行解释、阐发与补充,有的表达一种是非评价与价值判断,还有的建立一种叙述结构,并且自注是《史记》全书达到"互见"的工具。从整部《史记》来看,《太史公自序》是全书的自注。《史记》中自注与正文融合在一起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为后世史书撰写提供了成熟的范本。
- 刘彦青
- 关键词:《史记》
- 仪式向文本的过渡--春秋赋诗的诗学传播价值被引量:5
- 2018年
- 在西周时期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成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诗的传播呈现仪式的一致性。由西周仪式中歌诗发展到春秋时期的赋诗,诗的仪式性逐渐淡化,文本意义逐渐凸显。诗的传播经历了由重仪式到重文本的转变过程。在春秋赋诗中,诗仪式一致性逐渐解体,而文本的一致性尚未产生。这导致了关于诗文本意义的多义性解读,从而使得诗所承载的西周宗法观念与文德武功思想面临传承上的断裂危险,恰恰是赋诗中遵循的"赋诗观志""歌诗必类"等原则,暂时承担了文化传承的责任。直至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对诗文本进行经典化阐释,诗变为《诗经》,形成了诗的文本一致性,保障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传承。
- 刘彦青张新科
- 关键词:《诗经》仪式文本
- 记言与《项羽本纪》的文学性认识--兼论原始素材对《史记》文本风格的影响
- 2020年
- 记言是《项羽本纪》的最大艺术特色,这些记言内容帮助塑造了人物性格,推动了叙事发展。记言与记事相互照应,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推动《项羽本纪》从史学范畴走向文学经典。《项羽本纪》的记言形式与内容深受《楚汉春秋》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司马迁以《楚汉春秋》为素材进行再创作。因而对司马迁“编者”身份的研究可能比“作者”身份的研究更具意义。
- 曹阳刘彦青
- 关键词:《项羽本纪》
- 重组的艺术与重构的记忆:《五帝本纪》黄帝战争文本蠡测
- 2021年
- 《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战争文本表现出明显的重组痕迹,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司马迁尝试整合多种材料的努力。在司马迁之前文献中有关黄帝战争记载的散乱与抵牾现象,反映了我们民族有关这段文化记忆的零乱与无序。司马迁尝试对零乱的记忆进行重构,他重组了炎黄之战和黄帝与蚩尤之战,选定了黄帝与炎帝、蚩尤的关系,从而也重构了“修德振兵”的黄帝形象。这种记忆重构建立在大一统的政治模式基础上,体现了一种记忆现时化的需要,表现出司马迁对理想帝王的追慕。
- 刘彦青
- 关键词:司马迁
- 汉代史传文学在汉赋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史记》《汉书》为中心被引量:1
- 2016年
- 在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中,史传文学起到重要作用。与汉赋产生于同一时期的汉代史传文学《史记》和《汉书》的作用显得更为特殊,它们最早对西汉辞赋做了保存与筛选,这是汉赋经典化的第一步,而"以文传人"的史书撰写方法也对汉赋进行了很好的推广,并且汉代史传文学作为最早的汉赋注解与评论资料,还系统展示了西汉代辞赋创作风貌,在汉赋研究史上具有很高价值。
- 刘彦青
- 关键词:汉赋史传文学《史记》《汉书》
- “重耳之亡”的叙事编排——基于不同文献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重耳之亡"是《史记·晋世家》中的重要内容,司马迁写这个事件主要依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和《国语》的相关记载,同时参照《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文献对材料进行选择或改易处理。从细节处对比《史记》与其他先秦文献关于"重耳之亡"的记载,可以了解司马迁选择、改易材料的用心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态度。
- 刘彦青
- 关键词:《史记》《左传》叙事
- 从《左传》赋诗看春秋《诗经》学的审美转向被引量:2
- 2017年
- 襄公十六年的温之会虽无明确的赋诗篇目记载,但这次赋诗活动中出现的"歌诗必类""同讨不庭"文化概念以及赋诗观志的现象,既是春秋文化的一个特色,也是先秦诗学的一个重点。在赋诗言志的时代,诗作为一种外交工具被运用于诸侯外交斡旋中,《诗》的文学审美属性在这个时期是被扼杀的。垂陇之会赋诗出现了明确的赋诗篇目,是春秋赋诗"断章取义"的代表,七子赋诗的盛况成为后代文人雅集永恒的想象与追念。郑六卿饯韩起上所赋郑诗需要借助孟子"以意逆志"的方法来理解,大量男女之情来比喻晋郑两国的亲善使得这次赋诗显得温情脉脉又风流文雅,标志着《诗经》审美属性的回归。
- 刘彦青
- 关键词:《左传》《诗经》春秋赋诗
- 《诗经》中的“香草美人”被引量:1
- 2013年
-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其中不少诗篇中出现各种纷繁复杂的花草果木("香草")意象,也出现了不少"美人"形象。《诗经》中或以这些花草直接比喻美人,或通过花草环境描写间接烘托美人形象,或通过花草传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塑造了许多美人形象,也为我们留下许多甜美的爱情故事。这种"香草"与"美人"两种意象的和谐运用产生了不朽的艺术效果。
- 刘彦青
- 关键词:《诗经》香草美人爱情
- 《荷塘月色》的古典之美——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对比赏析
- 2015年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篇目,传统上对它的解读往往局限在对文章思想和艺术细节的把握上,而缺乏对文章整体,特别是对文章中表现出的古典情愫的审美体悟。本文通过朱自清《荷塘月色》与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比较,更多的是共性上的分析,体悟《荷塘月色》蕴含的古典之美。
- 刘彦青
- 关键词:愁绪画面感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