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佳林

作品数:12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4篇历史地理
  • 2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纳博科夫
  • 3篇文学
  • 3篇文学传统
  • 3篇传记
  • 2篇童话
  • 2篇为艺术而艺术
  • 2篇文学观
  • 1篇虚无
  • 1篇虚无主义
  • 1篇叙事
  • 1篇学术界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游戏
  • 1篇人物传
  • 1篇人物传记
  • 1篇身份
  • 1篇身份认同
  • 1篇身体
  • 1篇生平
  • 1篇数据库

机构

  • 1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2篇刘佳林
  • 1篇杨正润

传媒

  • 3篇外国文学评论
  • 3篇现代传记研究
  • 1篇国外文学
  • 1篇艺术广角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荆楚理工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博科夫研究及翻译述评被引量:26
2004年
西方国家对纳博科夫的研究已有80多年历史,早期俄侨批评家开创了纳博科夫研究中的美学与元文学批评模式;以后,讨论纳博科夫与生活的著作逐渐增多并占据上风,其伦理的、形而上的理路也日渐明显。从研究者的视界看,西方纳博科夫研究基本上是沿着细化和泛化两个方向发展,纳博科夫与文学、文化传统的关系日渐成为热点。由于翻译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研究者的态度不够严谨等原因,中国的纳博科夫研究与西方还存在很大差距。
刘佳林
关键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作家文化传统翻译小说创作
芦笛与歌喉:纳博科夫小说中的阿卡狄亚主题被引量:2
2012年
纳博科夫对田园牧歌及阿卡狄亚主题的深入了解反映在他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注释中,他的创作也呈现出阿卡狄亚式的风貌。《玛丽》、《说吧,记忆》是关于童年生活的维拉庄园的回忆。从《天资》开始,纳博科夫经常描绘地方性风景、异国园林或森林,阿卡狄亚主题走出了故乡这一传统、固定的空间,进入更广大的绿色世界。《普宁》通过库克城堡的描写为主人公设置了某种诗化的自然。《阿达》中范与阿达关于阿迪斯庄园爱情的自我书写很大程度上是纳博科夫的一次博学式的文学戏拟,在借用牧歌技法的同时实现了对它的超越,成为20世纪一部伟大的反牧歌。
刘佳林
关键词:纳博科夫庄园
非常个人化的与非个人化的——《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
2011年
刘佳林:面对博伊德,我常常自问:我以前读过纳博科夫吗?如果说纳博科夫教会了学生如何阅读,那么博伊德则教会了我们如何阅读纳博科夫。
刘佳林
关键词:非个人化纳博科夫白雪
《鱿鱼游戏》中的双重“控制”关系
2023年
黄东赫编导的电视剧《鱿鱼游戏》是一个意味丰富的文化文本和社会文本。剧里剧外的主体构成了“参赛者—资本家—观众—导演”这样层层嵌套的看与被看的关系,其中蕴含着的双重“控制”关系即剧中资本家对参赛者的控制、剧外导演对观众的控制值得注意。在这两种控制的压力下,剧中参赛者和剧外观众也都分别对资本家和导演存在着一定的反抗弹力。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来解读《鱿鱼游戏》的这种控制关系,将有助于揭示文艺创作和接受的规律,认识大众文化心理,并洞察资本主义社会本质。
刘佳林乔雨书
关键词:意识形态解码
黄柳霜的角色扮演与身份认同
2016年
黄柳霜是体现全球化色彩的一个早期样本。她是在新奇、复杂、多维的文化场景中进行现代自我想象与塑造的,她的美貌和表演天赋使她能够成为好莱坞明星,但她的华裔出身又限制并规定着她的角色扮演。在遭遇多次排斥后,黄柳霜选择了对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她传奇的一生向我们展示的是全球化时代初期身份选择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刘佳林
关键词:身体角色扮演身份认同
分散叙事:试论《资治通鉴》中的传记技法被引量:1
2015年
《资治通鉴》有关人物的叙事都服从于编年的体例,人物活动被严格限制在明确的时间格栅之中,这与纪传体史书形成鲜明对照。分散叙事有助于更大范围地揭示人物的历史背景,将人物安置在复杂的历史经纬中进行塑造,还可以补足传主的一些边缘性活动,进而丰富传主的性格。
刘佳林
关键词:《资治通鉴》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被引量:8
2004年
纳博科夫把伟大的文学作品称为童话,强调文学的想象性和魔力,认为这种魔力既渗透在欺骗性的叙述技巧及语言中,也表现在文本的细节里。通过将普希金、果戈理等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性地解释为非现实主义作家,纳博科夫为自己确认了可倚赖的文学传统,使"文学即童话"的理论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学土壤。他对幻想性的推崇既是象征主义影响的结果,也是个人生活遭遇所致。因为并不拒绝深邃的道德内涵,他的文学观念与"为艺术而艺术"又有着根本区别。
刘佳林
关键词:纳博科夫童话文学传统为艺术而艺术
境外中国现代人物传记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与前景被引量:2
2014年
'境外中国现代人物传记资料多语种全文数据库',致力于收集世界范围内语种不同、传主各异、写作动机千差万别的有关现代中国人物的各体传记资料,目前已经进入第五版。该数据库在借鉴多家同类大型数据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自身的收录范围、检索方式和结构形态,尝试探索深度的文本挖掘,并努力拓展成世界华人传记资料数据库。
刘佳林
关键词:文本挖掘
纳博科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引量:3
2010年
尽管纳博科夫在多种场合表明他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但从他对后者作品的大量征引和戏拟、从他几次翻译后者作品的意图可以看出,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但非常熟悉,而且有着深厚的感情。纳博科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观念及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认识方面有着一致的立场,同时都具有世界性或西欧性的艺术品貌;因为将人物的自我意识作为创作的主要内容,他们都属于非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对双重人格形象的描写,对个性自由的关注,使得这两位作家在心灵方面更加契合。
刘佳林
关键词:纳博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传统自我意识双重人格
贵族形象的陷落——《亨利四世(上)》与《三姐妹》比较研究
2018年
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上)》和契诃夫的《三姐妹》同样描述了贵族阶级身陷平民环境的一种境况,然而在两部剧作中哈利王子和依里娜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贵族出身的戏剧主人公的命运也因此表达了剧作家不同的意涵。从历史背景、审美文化背景和作家本人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类比,能够辨析莎士比亚与契诃夫在人物形象塑造、文体选择和哲学思考上的异同。将两部作品放置在欧洲文学史的大框架中,可以印证悲剧主人公在地位和行动力上的衰退。
倪炳成刘佳林
关键词:文体虚无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