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凌家炜

作品数:20 被引量:71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妊娠
  • 4篇宫颈
  • 3篇肿瘤
  • 3篇子宫
  • 3篇细胞
  • 3篇宫颈癌
  • 2篇单细胞
  • 2篇阴道
  • 2篇阴道镜
  • 2篇妊娠期
  • 2篇湿疣
  • 2篇受精
  • 2篇受精失败
  • 2篇体外
  • 2篇体外受精
  • 2篇涂片
  • 2篇完全受精失败
  • 2篇扩增
  • 2篇尖锐湿疣
  • 2篇宫颈癌筛查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 8篇中山医科大学...
  • 3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20篇凌家炜
  • 8篇梅卓贤
  • 7篇何勉
  • 6篇杨国奋
  • 3篇王子莲
  • 3篇庄广伦
  • 3篇徐艳文
  • 3篇方丛
  • 3篇刘见桥
  • 3篇陈敏玲
  • 2篇刘寒艳
  • 2篇黄建昭
  • 2篇龙晓林
  • 2篇张伟良
  • 2篇柯佩琪
  • 2篇张文红
  • 2篇沈宏伟
  • 2篇李莉
  • 1篇雷鸣
  • 1篇孙筱放

传媒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实用妇科...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生殖与避孕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新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 3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女童外阴假性湿疣72例分析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幼女外阴乳头状增生症(PH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1983年6月-1998年6月间72例的女的外阴乳头状赘生物,分别进行妇科检查、阴道镜检查、病理学检查、HPV-Ag及 PCR检查。结果 幼女乳头状增生症发生率 1. 08%,与成年人 PHP的形态相同,区别于成年人的是其部位未见发生于处女膜内缘、阴道前庭等,病理特征为空泡样细胞及其移行性,HPV-Ag均为阴性。结论的女也患有成年妇女患的PHP并有其特征。
杨国奋梅卓贤凌家炜
关键词:幼女
影响中晚期卵巢上皮癌预后的治疗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探讨综合治疗因素对中晚期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 1990~ 1997年治疗的 91例中晚期卵巢癌的手术范围、术后残余病灶大小、术后化疗疗程数及化疗途径 ,并随访预后。用Log -Rank检验和Cox模型作生存分析。结果 全组 3年和 5年存活率分别为 39 2 1%、2 6 89%。经单因素分析 ,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是术后残余病灶大小、化疗疗程数、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经Cox模型多因素分析 ,影响预后的独立因子是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结论 手术范围和化疗途径与上皮性卵巢癌预后无关 ;手术达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及顺铂联合化疗≥ 6疗程者可获较长期生存 ;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仍是影响卵巢上皮性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杨国奋梅卓贤何勉凌家炜
关键词:卵巢肿瘤预后综合疗法
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探讨HPV16、18型检测在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病例来源于我院阴道镜门诊 ,病人均已在普通门诊做巴氏涂片 ,采用TBS细胞分类法 ,复诊时做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和HPV 16、18 DNA检测。结果 :巴氏涂片以≥LSIL为阳性 ,宫颈活检病理作为金标准 ,以≥CIN2为阳性 ,HPV16、18 DNA定性检测的敏感性为 69 4% ,特异性为 86 0 % ,巴氏涂片的敏感性为 71 0 % ,特异性为 83 6% ,两者合用的敏感性为 93 5 % ,特异性为 68 5 %。结论 :HPV16、18
凌家炜柯佩琪沈宏伟杨国奋牛刚
关键词:宫颈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活组织检查阴道镜巴氏涂片
阴道镜下子宫颈不典型转变区的远期观察被引量:13
1999年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子宫颈不典型转变区的远期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总结本院防癌专科门诊阴道镜检查诊断为子宫颈不典型转变区患者的远期随论资料。984例患者分成治疗组(A组)和观察组(B组),A组498例经物理方法治疗,B组486例未经治疗,均定期随诊3~5年,观察两组子宫颈不典型转变区的转归。结果A组中371例(74.50%)病变保持痊愈状态,119例(23.90%)病变较前消退,5例病变保持不变,3例进展,无一例癌变。B组中38例(7.82%)病变自然痊愈,292例(60.08%)病变自然消退,134例(27.57%)病变保持不变,19例病变进展,3例发展为癌。两组病变转归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道镜下子宫颈呈不典型转变区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和长期随访。阴道镜是随访子宫颈病变的可靠工具之一。
何勉梅卓贤杨国奋凌家炜徐成康翁洁芳
关键词:阴道镜子宫颈肿瘤
体外受精和卵胞浆单精子注射完全受精失败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中完全受精失败(total fertilizationfailure,TFF)发生的临床原因。材料与方法收集本生殖中心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间行IVF...
张文红龙晓林刘寒艳凌家炜张伟良李莉刘见桥
文献传递
妊娠期特大尖锐湿疣的处理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妊娠期特大尖锐湿疣的处理。方法 对 14例妊娠期特大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评价以钳、切、灼方法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妊娠期特大尖锐湿疣的价值。结果  14例患者均入院以钳、切、灼方法去除CA病灶 ;12例病灶去除后终止妊娠 ,2例CA治愈后 2个月自然分娩。 14例单次治疗后均复发 ,71%( 10 / 14 )多次复发。全部患者经综合治疗或多次治疗后痊愈。结论 妊娠期特大尖锐湿疣应采取综合方法治疗。首先治疗合并的其他类型性接触传染性疾病 ;其次采用钳、切、灼方法去除特大CA病灶 ;再次为终止妊娠。治疗后随访 3~ 6个月 ,及时治疗复发或新发CA病灶。
凌家炜梅卓贤何勉杨国奋
关键词:尖锐湿疣妊娠合并症CA
以宫颈活检为基础评价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液基细胞学能提高异常细胞的检出率和降低不满意涂片率,因此比传统巴氏涂片更敏感,但还存在争议,我们以病理活检为基础,对AutoCytePREP液基细胞学检查(LCT)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所有病例来源于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9月妇科门诊,其中316例病人有完整资料包括细胞学检查(LCT组181例,巴氏涂片组135例)及阴道镜下活检结果,细胞学(LCT或巴氏涂片)采用TBS细胞分类法做出诊断,以≥LSIL为阳性,宫颈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以≥CIN2为阳性。结果:LCT的敏感性为0.906,特异性为0.828,巴氏涂片的敏感性为0.710,特异性为0.836。结论:与传统巴氏涂片相比,LCT有较高的敏感性(P<0.05),而两者特异性无明显差别。
沈宏伟柯佩琪杨国奋凌家炜吴国华
关键词:液基细胞学巴氏涂片宫颈活检宫颈癌
SNP基因芯片结合多重置换扩增技术检测单细胞非整倍体的研究
2009年
【目的】建立并优化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单细胞非整倍体的实验方案。【方法】纤维母细胞系GM02732(47,XY,+18)和GM00343[46,XY,4(del)(qter>p14)]被用于实验。阳性对照组为上述细胞系的基因组DNA(gDNA)(A组与B组,n=6);实验组为单细胞模板的多重置换扩增(MDA)产物(C组与D组,n=10);阴性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的MDA产物(E组,n=6)。以上样本与10k2.0基因分型芯片杂交并进行染色体拷贝数分析,比较利用非扩增的正常gDNA和同法扩增的DNA(MDA-DNA)作为分析参照对C组和D组的结果准确度的影响。【结果】A→E组的芯片杂交信号判读率分别为98.7%、97.2%、86.7%、85.9%与3.2%。利用单细胞MDA-DNA作为参照时,C组与D组杂交信号的变异程度明显小于使用gDNA作为参照时(P<0.05)。利用CNAT分析软件,发现以gDNA作为参照时,C组与D组部分染色体优势扩增明显,而使用MDA-DNA作为参照时则未观察到类似现象。【结论】结合MDA和基因芯片平台对单细胞进行非整倍体检测时应使用同法扩增的DNA作为分析参照。
凌家炜方丛徐艳文庄广伦
关键词:多重置换扩增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宫颈恶性腺瘤5次误诊1例报告被引量:11
1999年
1病例介绍患者,42岁,1993年7月开始无诱因出现阴道排水样液,白色,无异味,量时多时少,量多时需用纸垫。5个月后自觉腹胀,在外院行分段诊刮术,病理结果提示:“慢性宫颈炎,宫颈小灶性轻~中度不典型增生”。随即转诊本院行宫颈细胞涂片检查,结果为“核异...
何勉梅卓贤凌家炜
关键词:宫颈癌腺瘤误诊病例报告
利用基因芯片对少量细胞进行非整倍体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9年
目的评估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少量细胞非整倍体的准确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结合10K2.0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芯片平台与多重置换扩增技术(MDA),计算并比较扩增模板为1.10个细胞时各染色体拷贝数分析的准确率,评估影响芯片平台的拷贝数准确率的有关因素及其对染色体拷贝数异常的实际分辨率。结果使用MDA—DNA作参照时,拷贝数分析的准确率[(79.3±2.9)%~(100.0±1.7)%]高于使用gDNA作参照时的准确率[(66.7±3.4)%~(89.5±3.3)%](P〈0.001)。随着模板增加至10细胞,芯片可在1M平滑化处理的同时获得94%的分析准确率。对于单细胞MDA产物,缺失型非整倍体具有比获得型非整倍体更高的分析准确率[1C组(71.9±4.1)%~(95.5±2.0)%;1C—sDel-4组(81.4±3.7)%~(99.6±2.8)%],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0K2.0SNP基因分型芯片平台结合多重置换扩增技术可有效对少量细胞进行非整倍体检测,选择MDA-DNA作为参照是提高分析准确率的最关键因素,而增加细胞模板与提升分析中的平滑化参数(即降低芯片的分辨率要求)也有助于改善拷贝数准确率,在同样的条件下,芯片更容易准确检出缺失型非整倍体。
凌家炜方丛徐艳文庄广伦曹宝强
关键词:基因核酸扩增技术非整倍性比较基因组杂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