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贻苗

作品数:26 被引量:129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支抗
  • 7篇牙周
  • 6篇正畸
  • 5篇牙周炎
  • 5篇上颌
  • 5篇种植体
  • 5篇种植体支抗
  • 5篇颌骨
  • 5篇微型种植体
  • 5篇微型种植体支...
  • 4篇牙移动
  • 4篇上颌骨
  • 4篇种植支抗
  • 4篇成骨
  • 3篇牵引成骨
  • 3篇前牙
  • 3篇下颌
  • 3篇畸形
  • 3篇矫治
  • 3篇FORT

机构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6篇浙江大学医学...
  • 6篇上海市浦东新...
  • 4篇上海市第一人...
  • 4篇上海市浦南医...
  • 2篇商丘医学高等...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衢州市人民医...
  • 1篇上海市口腔医...

作者

  • 26篇冯贻苗
  • 16篇房兵
  • 14篇娄新田
  • 12篇吴勇
  • 7篇毛丽霞
  • 6篇沈国芳
  • 4篇尹林玲
  • 4篇江凌勇
  • 3篇朱敏
  • 3篇夏韫晖
  • 2篇万澎波
  • 2篇傅潇慧
  • 2篇许燕玲
  • 2篇陈莉丽
  • 2篇夏蕴辉
  • 2篇张桦
  • 2篇马志贵
  • 1篇王一霖
  • 1篇陈萍
  • 1篇宋萌

传媒

  • 7篇中国口腔颌面...
  • 5篇上海口腔医学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2篇口腔医学
  • 2篇中国药物与临...
  • 2篇口腔正畸学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临床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河南职工医学...
  • 1篇中华口腔正畸...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学科联合诊治广泛型重度慢性牙周炎一例被引量:3
2021年
伴有错畸形及牙列缺损的重度牙周炎病情较复杂,其治疗应在完善牙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进行多学科联合诊治,以达到恢复牙周组织健康、重建咬合功能及改善前牙美观的目标。在牙周再生性手术修复牙槽骨缺损过程中,可通过正畸整体移动、伸长、压低以及直立患牙等进行辅助治疗。本文报道1例多学科联合诊治广泛型重度慢性牙周炎病例的全过程,纵向观察4年,分析正畸压低在改善前牙区美学缺陷中的作用,并探讨牙周再生性手术与正畸治疗时机的个性化选择,以期为重度牙周炎的多学科治疗提供参考。
边梦瑶袁文琳冯贻苗陈莉丽
关键词:重度牙周炎牙列缺损咬合功能前牙区
基因研究在先天性颅颌面畸形病因分析中的现状
2007年
先天性颅颌面畸形的病因复杂,畸形发生的基因机制对于预防和基因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DNA序列的测定为先天性颅颐面畸形的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完成,为我们确定先天性颅颌面畸形的候选基因提供了条件。转基因技术和基因敲除技术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有效方法,作者就近年来基因研究在先天性颅颌面畸形病因分析中的现状进行综述。
冯贻苗房兵
关键词:基因颅颌面畸形病因学
口内支抗辅助口外弓矫治上颌前突牙列拥挤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口内支抗辅助口外弓推磨牙向后在上颌前突牙列拥挤患者矫治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牙列拥挤伴有轻度上颌前突患者10例,采用多种口内支抗配合口外弓推上颌第一恒磨牙向远中移动,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10例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均明显向远中移动,最多6.3 mm,最少3.4 mm,平均移动距离为4.7 mm,平均速率为0.9 mm/月,排齐了牙列的同时改善了患者的侧貌。结论应用口内支抗辅助口外弓是不拔牙矫治牙列拥挤伴有轻度上颌前突患者简单有效的方法。
郑美红陈萍傅潇慧冯贻苗尹林玲闻巍万澎波
关键词:上颌前突口外弓推磨牙向后
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的相关性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距离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患者,均为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开唇露齿和下颌骨后下旋转,而下颌骨发育正常,采用单纯LeFort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正其牙颌面畸形。拍摄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Reuleaux法测量实际的下颌骨旋转中心位置,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下颌骨平均自动旋转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49.350mm、后方17.100mm处。髁突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24.000mm、后方11.950mm处。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A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08)。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P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45)。结论:下颌骨旋转中心位于髁突外。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幅度高度相关。
娄新田房兵冯贻苗沈国芳吴勇朱敏张桦
关键词:LEFORT
牙龈屏障定居的M1型巨噬细胞在牙周炎发生中的作用
2019年
目的探讨牙龈屏障定居的M1型巨噬细胞在牙周炎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将36只3月龄的Wistar雌性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组(C1)、牙周炎模型组(P1)和牙周炎+治疗组(P2)。大鼠牙周炎模型采用去势与结扎相结合的方法。流式细胞术分析牙龈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以F4/80和CD11c作为M1型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ASA)检测M1型巨噬细胞相关的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诱导大鼠牙周炎模型;P1组与C1组相比,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明显上调(P<0.01),IL-1β、IL-6和TNF-α促炎因子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P2组比P1组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显著下降(P<0.01),IL-1β、IL-6和TNF-α促炎因子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牙龈定居的M1型巨噬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1β、IL-6和TNF-α促炎因子的表达以及自身比例的增加促进牙周炎的发生。
吴剑豪冯贻苗傅潇慧
关键词:牙周炎巨噬细胞
微型种植体支抗-骨界面压力侧和非压力侧的组织学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 研究在不同愈合时间和负载条件下微型种植体支抗-骨界面压力侧和非压力侧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选用纯种Beagle犬8只,在其上颌根间牙槽骨中植入86颗微型种植体支抗,分别进行即刻负载、愈合2周、愈合4周、愈合12周后加载150 g和300 g牵引力,定期注射荧光标志物,加载2个月后处死动物.标记种植体的压力侧和非压力侧,两侧分别进行种植体颈部骨结合率(BIC)、骨充填率(BSA)和矿物沉积率(MAR)的测量以及HE染色组织形态观察,以BIC和BSA作为骨整合能力的观察指标.结果 即刻负载组和愈合2周负载300克组压力侧的骨整合能力、矿物沉积率和骨改建活跃程度均小于非压力侧,其余各组则相反.不同负载力值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微型种植体支抗-骨界面颈部即刻负载时压力侧的骨整合和骨改建较非压力侧低,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压力侧相对增强,非压力侧相对降低,而负载力值对界面的影响较小.
冯贻苗房兵娄新田吴勇江凌勇
关键词:种植体支抗骨整合组织学
下颌骨颏前点变化与上颌骨上抬量的相关性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下颌骨自动旋转后颏前点的变化与上颌骨上抬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5例单纯采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治垂直向发育过度的患者,测量手术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与下颌骨颏前点前移量和上抬量进行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5例样本中,ANS点平均上抬(5.04±1.20)mm,PNS点平均上抬(3.36±1.24)mm。颏前点平均前移(5.12±2.64)mm,颏前点平均上抬(4.04±2.38)mm。下颌骨颏前点前移量与ANS点的上抬量呈正相关关系(r=0.641,P=0.001),与PNS点的上抬量呈正相关关系(r=0.602,P=0.001)。下颌骨颏前点上抬量与ANS点的上抬量呈正相关关系(r=0.393,P=0.052),与PNS点的上抬量呈正相关关系(r=0.627,P=0.001)。结论:下颌骨颏前点的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幅度高度相关。
娄新田沈国芳冯贻苗房兵吴勇朱敏张桦
关键词:LEFORT
下颌骨牵引成骨区即刻牙移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下颌骨牵引成骨后在新骨区即刻牙移动时牙周组织的改建行为及牙移动规律。方法:选择4只牙列完整的Beagle犬,其中2只犬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牵引完成后,即刻以3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进入牵引成骨区;另外2只犬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后3个月,以3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实验中,每周加力1次拍摄X线片,并记录牙移动速率。牙移动8周后,观察实验牙及其牙周组织特点。测量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牙借助自制的持续加力装置移动进入牵引成骨区,实验牙未产生倾斜,牙无明显松动,牙根未见明显吸收。实验组牙移动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组组织学观察发现,牙槽骨和牙周膜未出现不可逆性损伤。结论:牵引成骨区的新生骨质中,牙可以快速而平稳地移动。
娄新田沈国芳房兵冯贻苗吴勇
关键词:下颌骨牵引成骨牙移动骨改建
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量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时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的位置,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量、下颌骨长度和下颌平面角的关系。方法:选取25例单纯采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治垂直向发育过度的患者,测量其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Reuleaux法测量实际下颌骨旋转中心。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下颌骨长度、MP-SN角度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进行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平均位于髁突中点下方15.64 mm,后方0.82 mm处。ANS点和PNS点上抬量、下颌骨长度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相关,MP-SN角度与下颌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相关。结论: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于髁突外,其与上颌骨上抬量、下颌骨长度和下颌平面角相关。
娄新田沈国芳冯贻苗房兵吴勇朱敏
关键词:LEFORT
牵引成骨新骨区移动牙张力侧牙周改建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早期移动牙进入牵引成骨新骨区后,移动牙张力侧牙周的改建情况,探讨牙周改建的机制。方法:选择9只Beagle犬,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实验组以犬的一侧下颌行牵引成骨术,待牵引完成后即刻远中移动第三前磨牙(P3),对照组拔除下颌第四前磨牙后远中移动P3,每周测量牙移动距离。分别于牙移动1、2、4周取材,通过HE染色及荧光双标记法观察张力侧牙周组织的改建。结果:实验组牙移动速度(1.055±0.054)mm/周,明显快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移动牙的张力侧牙周膜显著增宽,细胞成分丰富,有明显新骨生成;牙槽骨骨矿化沉积率平均为2.593μm/d,显著快于对照组(1.567μm/d)。结论:牵引成骨新骨区牙快速移动可能与移动牙张力侧成骨细胞出现早,分布广及牙槽骨矿化沉积率高有关。
尹林玲冯贻苗房兵吴勇江凌勇娄新田
关键词:牵引成骨牙移动牙周组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