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敏

作品数:9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实验室
  • 2篇精神病
  • 2篇抗精神病
  • 2篇抗精神病药
  • 2篇标本
  • 1篇电极
  • 1篇电极法
  • 1篇电极法测定
  • 1篇选择电极
  • 1篇血红蛋白
  • 1篇血红蛋白A
  • 1篇血清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率
  • 1篇阳性者
  • 1篇药物
  • 1篇医院实验室
  • 1篇依赖者
  • 1篇质控
  • 1篇神经专科

机构

  • 9篇吉安市第三人...
  • 1篇井冈山学院

作者

  • 9篇冯敏
  • 6篇陈林俊
  • 3篇周芬
  • 3篇冯浩
  • 3篇罗桂英
  • 1篇赵燕怡
  • 1篇卢立荣
  • 1篇何文
  • 1篇匡奕华
  • 1篇刘昭薄
  • 1篇罗风先
  • 1篇罗桂英
  • 1篇肖国萍
  • 1篇邓芦光

传媒

  • 5篇江西医学检验
  • 2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井冈山医专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清锂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分析评价离子选择电极测定血清锂离子浓度的方法学。方法使用深圳希莱恒公司生产的IMS-972电解质分析仪直接测定血清锂离子浓度,同时进行方法学评价及临床应用结果分析。结果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清锂离子浓度灵敏度为0.1mmol/L,批内CV:3.86%,偏差为-4.45%;批间CV:4.76%、偏差-4.95%;平均回收率为96.7%;锂离子治疗狂燥症有效血药浓度在0.45~1.39mmol/L之间,X为0.78,SD为0.23。结论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清锂离子浓度准确、灵敏、快速、特异,适用于一般实验室进行临床研究与应用。
陈林俊周芬冯敏卢立荣何文冯浩
关键词:离子选择电极
抗精神病药物致粒细胞减少14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药物法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中常可出现一些粒细胞不同程度减少或缺乏的病例,严重者甚至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本文将粒细胞绝对计数≤1.8×109/L几作为粒细胞减少的界限,对本院住院的142例由于使用精神药物而出现粒细胞减少的病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冯敏陈林俊罗桂英赵燕怡刘昭薄罗风先
关键词:粒细胞实验组试验组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物
重视精神神经专科医院实验室的作用
2006年
冯敏周芬罗桂英
关键词:医院实验室神经专科实验室检查结果
提高护理人员对实验室全程质控的认知程度
2006年
罗桂英冯敏
关键词:实验室质控临床护理人员全程质控临床标本病理变化
试述检验科管理文件的建立被引量:1
2004年
冯敏陈林俊
关键词:检验科管理文件
216例海洛因依赖者HBV、HCV、HIV感染状况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调查分析江西省吉安市海洛因依赖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216例海洛因依赖者(静脉注射组121例、非静脉注射组95例)的血清标志物即:HBsAg、抗-HCV、抗-HIV,其中抗-HIV阳性者送江西省疾控中心确认实验室确认。结果216例海洛因依赖者的HBsAg阳性率为23.1%、抗-HCV阳性率为48.1%、抗-HIV阳性率为0.46%,IDU组与nIDU组进行比较HBsAg、抗-HCV、抗-HIV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意义或极显著意义。结论吸毒是HBV、HCV、HIV感染的高危险因素,静脉吸毒更是导致HBV、HCV、HIV高感染率的最主要因素。
匡奕华陈林俊肖国萍邓芦光冯敏冯浩
关键词:海洛因依赖者抗-HCV阳性率抗-HIV阳性HIV阳性者
对实验室与临床双向沟通问题的几点见解
2008年
在很长的时期内,由于医疗体系模式的限制,实验室是临床的附属,实验室人员也常抱怨这种“配角”地位,随着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实验室如何适应新的角色转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冯敏陈林俊
关键词:沟通问题
临床检验标本质量控制的难点与对策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检验标本的送检质量。方法分析检验标本采集、留取、送检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原因。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论提高相关人员责任意识和对该项工作的知晓程度,建立、完善、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是该项工作质量的保证。
冯敏罗桂英肖国忠
关键词:标本质量
抗精神病药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APS)致糖化血红蛋白(HbA1c)异常的差异,以及HbA1c测定在APS诱发糖代谢异常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微粒质谱法分别对620例服用APS半年以上患者及144例初诊(未服APS)患者进行HbA1c测定;并对HbA1c异常者进行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测定;将服APS患者分别列为氯氮平组、氯丙嗪组、舒必利组、氯氮平与氯丙嗪合用组、利培酮组及其他药物组,对HbA1c异常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服APS组共91例出现HbA1c增高,HbA1c异常率为14.7,未服APS组异常率为4.8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药物异常发生率为氯氮平组(21.8)>氯丙嗪组(16.8)>舒必利组(12.3)>其他APS组(10.3)>利培酮组(7.5)>对照组(4.86)。91例HbA1c增高者中:HbA1c在6.4~6.8有54例(59.3),6.9~7.3有19例(20.9),≥7.4有18例(19.8)。氯氮平组(包括与氯丙嗪合用组)HbA1c异常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氮平组HbA1c浓度值显著高于氯丙嗪组、舒必利组、其他APS组等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能引起机体糖代谢异常致HbA1c增高,以氯氮平发生率最高,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影响最小。HbA1c测定方便、快捷,不受患者就诊时间和用餐的影响,是监测血糖变化的灵敏、可靠的早期指标。
陈林俊周芬冯敏冯浩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