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强
- 作品数:13 被引量:9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CT诊断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研究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共收集记录完整、经手术切除治疗的颌面颈部恶性肿瘤 5 3例 (5 5侧病变 )。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行横断面增强CT检查 ,并与其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CT检查显示颈动脉的异常表现形式有 5种类型 :Ⅰ型 :动脉受压变形(6侧病变 ) ;Ⅱ型 :动脉移位 (15侧病变 ) ;Ⅲ型 :肿瘤围绕颈部血管超过 180°(8侧病变 ) ;Ⅳ型 :位于肿瘤和颈动脉之间的脂肪带或筋膜部分或完全消失 (2 5侧病变 ) ;Ⅴ型 :动脉壁缘模糊 (12侧病变 )。手术记录显示 :2 0侧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与颈动脉粘连 ,其中 14侧病变的CT异常表现呈多样性 (70 % )。对照手术记录 ,上述CT异常表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 :30 0 % ,10 0 0 %和 74 .5 % (Ⅰ型 ) ;2 0 .0 % ,6 8.6 %和 5 0 .9% (Ⅱ型 ) ;2 2 .2 % ,10 0 .0 %和 4 9.1% (Ⅲ型 ) ;90 0 % ,80 0 %和 83.6 % (Ⅳ型 ) ;4 5 0 % ,88.6 %和 72 .7% (Ⅴ型 )。结论 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CT表现以多样性表现为主。尽管存在不足 ,但部分CT征象 (Ⅰ型、Ⅲ型和Ⅳ型 )
- 王平仲余强石慧敏罗济程
- 关键词:颌面颈部颈动脉CT诊断X线计算机
- 颅外原发性病变破坏颅中窝底的CT表现被引量:1
- 1999年
- 目的评价颅外原发性病变破坏颅中窝底的CT表现特点。方法将49例经病理证实的破坏颅中窝底的颅外原发病变分为两组:颅中窝底原发骨性病变(Ⅰ组):10例;颌面部原发病变(Ⅱ组):39例。结果颅外病变破坏颅中窝底的方式有4种:①骨吸收(30例),包括16例颅中窝底外板吸收和14例内外板均吸收;②颅中窝底硬化增厚(4例);③圆孔和卵圆孔扩大(9例);④硬化和吸收并存(6例)。受累的颅内结构:海绵窦12例,颞叶11例和脑垂体2例。受侵的颅中窝底结构有:蝶骨大翼34例,蝶骨体22例,蝶骨翼突23例,颞骨岩部15例和颞骨关节面8例。结论颅中窝底原发骨病变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颌面原发病变破坏颅中窝底以骨吸收为主,且多通过颌面深部间隙(颞下、翼腭和咽旁间隙)侵犯蝶骨大翼。
- 余强王平仲石慧敏罗济程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CT
- 增强MRI对头颈部肿块诊断作用的初步评价被引量:2
- 1998年
- 目的评价头颈部肿块在增强MRI上的表现。方法25例头颈部肿块经病理和随访证实者17例。所有病例均行普通SET1加权平扫(TR/TE=500~600/30)和增强SET1加权扫描(TR/TE=300~500/30)。结果与平扫MRI相比,GdDTPA静脉注入后,在SET1加权像上共23例肿块有增强表现(23/25)。病变增强方式有均匀增强(10/23)和不均匀增强(13/23)两种。16例头颈部肿块的病变范围在GdDTPA注入后清晰显示。结论使用GdDTPA后,头颈部肿块性病变增强的各种形态学表现与其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增强MRI在显示病变内部结构和范围,评价复发性病变方面优于平扫MRI。
- 余强王平仲石慧敏罗济程陈勇强谢素珍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头颈部肿块
- 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磁共振成像诊断被引量:17
- 1996年
- 为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诊断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意义,作者用MRI检查62例患者的颈部淋巴结情况,并用双盲法对照(磁共振图像诊断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MRI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敏感率为85.7%,特异率为94.8%,准确率为89.6%;而单纯触诊发现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率、特异率、准确率分别为67.8%、69.2%、68.9%。经统计学处理,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触诊。同时提出,颈部淋巴结转移灶除了在形态、大小方面发生改变外,淋巴结的内部信号及其周围邻近的软组织结构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 顾云峰邱蔚六罗济程余强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NMR成像
- CT定位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被引量:21
- 1998年
- 报道了进行射频温控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过程中采用CT定位的技术和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和体会。作者认为与传统的穿刺过程和定位方法相比较,应用CT定位方法能使术者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减少盲目性,能完全客观地显示定位的正确与否,弥补了传统定位方法的缺陷,避免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此外,能依据CT定位图像准确穿刺针深度及其在卵圆孔内的位置,使治疗效果更确切。鉴于该方法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我们认为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至于该方法远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报道。
- 张伟杰张志勇汪涌余强王平仲
- 关键词:射频温控热凝术CT定位热凝术三叉神经痛
- 二维和三维CT对面中部骨折诊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0
- 2001年
- 目的 评价二维CT和三维CT对面中部骨折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5 0例面部创伤患者行横断二维CT扫描 (层厚 3mm) ,并进行三维重建 (表面阴影遮盖显示法 ,SSD)。扫描范围包括上颌牙列至眼眶上缘。 2 1例患者尚行冠状面CT扫描 ,以作对照。结果 和三维CT相比 ,横断二维CT较三维CT更好地显示上颌内壁 (5 / 0侧 ) ,上颌外后壁 (4 9/ 44侧 ) ,上颌牙槽 (14/ 12侧 ) ,眼眶外壁(34 / 31侧 )和蝶骨翼突区 (19/ 9侧 )的骨折。三维CT在显示上颌前壁骨折 (6 0 / 5 7侧 )和骨折形态方面优于二维CT。横断二维CT和三维CT对鼻骨 (2 0侧 )和颧骨颧弓骨折 (2 4侧 )的显示呈一致性。由于部分容积效应 ,SSD三维CT通常不能区别正常或异常的眼眶内壁。结论 二维CT是诊断面部骨折的基础 。
- 王平仲余强石慧敏罗济程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面部骨折CT
- MRI结合动脉造影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6
- 2000年
- 目的 :建立头颈部血管畸形合理的影像检查流程。方法 :采用磁共振 (MRI)检查 45例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 ,其中 15例还进行了增强CT检查 ,15例进行了动脉造影 (DSA)检查。比较这 3种检查手段的影像特征。结果 :MRI对各种头颈部血管畸形检查都有意义 ,多于其它任何一种血管影像方式可提供的病变信息。但在显示高流速及混合性血管畸形的供应动脉及回流静脉方面 ,DSA明显优于MRI。结论 :以MRI作为头颈部血管畸形的最初检查手段 ,在高流速及混合性血管畸形中结合DSA。
- 范新东邱蔚六罗济程余强
- 关键词:磁共振动脉造影MRI
- 应用CT定位进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初步报道
- <正>目的:报道了进行射频温控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过程中采用CT定位的技术和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和体会。方法:11 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射频温控热凝术,在CT操作台上进行按Hartel法穿刺入卵园孔,以听眦线为基线,...
- 张伟杰张志勇汪涌余强王平仲
- 关键词:射频温控热凝术三叉神经痛
- 文献传递
- 口腔颌面部肿瘤侵犯翼腭间隙的CT检查和诊断
- 1997年
- 为了给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经验,作者回顾分析了33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肿瘤侵犯翼腭间隙的CT表现,结果显示翼腭间隙区肿瘤侵犯的CT表现主要是软组织肿块的占位和其各壁结构破坏,不同中心部位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对翼腭间隙的侵犯具有不同的CT表现特点。作者从组织发生和CT表现两方面对原发性翼腭间隙肿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CT诊断标准。CT对诊断该区的病变具有重要作用。
- 王平仲余强石慧敏罗济程孔大熙
-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肿瘤翼腭间隙CT
- 颈部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的MRI鉴别诊断被引量:5
- 1997年
- MRI(磁共振成像)用来鉴别恶性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和炎性淋巴结,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本研究对24例颈部肿瘤转移淋巴结和14例颈部炎性淋巴结行MRI检查。结果表明:颈部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的MRI上,T1加权为均匀略低和等信号,T2加权表现为不均匀的略高信号与高信号混合。转移淋巴结轮廓清晰,周围可出现不完全环状脂肪增生带,而炎性淋巴结在T1和T2加权上分别为:等信号和略高信号,且周边欠清晰,边缘脂肪模糊。至目前为止,MRI可被视为鉴别上述两者的一种有效方法。
- 顾云峰邱蔚六罗济程余强
- 关键词:颈部肿瘤肿瘤转移淋巴结N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