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秀全

作品数:32 被引量:98H指数:6
供职机构:德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6篇脑血
  • 5篇血管
  • 5篇脑血管
  • 5篇出血
  • 4篇缺血
  • 4篇疗效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后循环
  • 4篇梗死
  • 3篇电图
  • 3篇血浆
  • 3篇血流
  • 3篇抑郁
  • 3篇预后
  • 3篇量表
  • 3篇疗效观察
  • 3篇颅多普勒
  • 3篇慢性
  • 3篇膜下

机构

  • 32篇德阳市人民医...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德阳市精神卫...
  • 2篇巴中市人民医...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德阳市第五中...
  • 1篇德阳市卫生防...

作者

  • 32篇付秀全
  • 26篇王淳
  • 25篇张标
  • 20篇陈纯
  • 14篇刘平
  • 11篇廖断修
  • 5篇冯芹
  • 2篇吴蓉
  • 2篇刘期文
  • 2篇袁光固
  • 2篇廖维平
  • 2篇谢贤凯
  • 2篇王小林
  • 2篇何妮
  • 2篇徐世成
  • 2篇袁强
  • 1篇谭鸿
  • 1篇陈黎
  • 1篇赵彩云
  • 1篇陈琳

传媒

  • 7篇西部医学
  • 5篇四川医学
  • 2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医疗装备
  • 1篇临床神经电生...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职业卫生与病...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老年保健...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欣渠)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欣渠组(31例)与复方对乙酰氨基酚(散利痛)组(32例),头痛发作开始时分别服用欣渠10mg及散利痛1片。观察患者服药后起效的时间,服药后0.5h、1h、2h、4h的有效率及服药后4h的视觉模糊评分(VAS),服药后完全止痛持续时间。结果与散利痛组比较,欣渠组起效时间显著缩短,完全止痛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1,P<0.05)。欣渠组服药后1h、4h的有效率(51.6%,80.6%)明显高于散利痛组(28.1%,56.3%)(均P<0.05);两组治疗后VAS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3例出现轻微不适。结论欣渠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能减轻偏头痛发作的程度,缩短发作时间。
王淳张标刘平陈纯冯芹廖断修付秀全
关键词:偏头痛苯甲酸利扎曲普坦复方对乙酰氨基酚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陈纯王淳张标廖断修刘平付秀全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梗死患者大鱼际肌颈椎棘突腰椎棘突患侧上肢
纳洛酮辅治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3年
目的观察纳洛酮辅治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观察2组入院第1、15、30、9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结果入院第15、30、90天时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第1天,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血浆β-E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BAEP的Ⅲ波、Ⅴ波潜伏期及Ⅲ-Ⅴ峰间潜伏期均短于治疗前,且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纳洛酮能显著降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浆β-EP水平,改善BAE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陈纯张标付秀全
关键词:脑梗死后循环Β-内啡肽纳洛酮
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S)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8例SIHS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压力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眩晕等疾病进行鉴别。结果18例患者中15例出现起立性头痛,3例出现起立性眩晕,11例伴呕吐,6例出现颈强直。腰穿测脑压0~0.65kPa,其中4例呈血性CSF,7例蛋白增高。经治疗后脑脊液压力及常规生化恢复正常。结论立位时出现头痛、眩晕、呕吐,平卧减缓是SIHS的特征表现,腰穿脑压≤0.7kPa即可确诊,腰穿可有血性脑脊液。
陈纯付秀全张标王淳刘平廖断修冯芹刘川
关键词: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的误诊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研究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减少其临床误诊。方法对8例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误诊情况、临床表现、头颅CT变化、血电解质变化及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结果8例患者均长期误诊为原发性癫痫(6例)、癔症(2例),8例均有癫痫样发作(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其中5例有反复手足搐搦发作史,2例有精神症状,3例有智力受损,8例均有血钙降低血磷增高及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降低,8例头颅CT均有颅内基底节、丘脑、小脑齿状核和皮质-髓质交界区广泛性对称性钙化。结论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的神经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癫痫样发作、手足搐搦及精神症状,常误诊为癫痫、癔症,头颅CT特征性表现为颅内对称性广泛性钙化,结合血低磷高钙,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降低即可诊断。
张标陈纯王淳付秀全刘平
关键词: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误诊
后循环缺血患者血浆β- 内啡肽水平及纳洛酮的保护作用研究
陈纯张标王淳付秀全刘平魏世刚何妮冯芹
后循环缺血包括了后循环供血区的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特点的一类脑血管疾病。为了进一步了解后循环缺血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以及...
关键词:
关键词: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纳洛酮脑血管疾病
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电生理变化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的变化。方法:对134例经临床确诊的PCI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CT、MRI检查结果分为梗死组(58例)和非梗死组(76例),均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并与健康对照组(68例)进行对比。结果:134例PCI患者TCD异常98例,异常率为73.1%,主要异常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降低或增快、血流频谱改变及PI值增高。其中梗死组TCD异常率(50/58,86.1%)高于非梗死组(48/76,63.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BAEP异常107例,异常率为79.7%,主要异常表现为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和Ⅲ-Ⅴ波的波间潜伏期(IPL)延长,脑干型所占比例较最高(44/134,32.8%),内耳型最低(25/134,18.5%),混合型介于其中(38/134,28.4%)。梗死组Ⅲ波PL(3.97±0.23ms)较非梗死组(3.78±0.25ms)显著延长(P<0.05),梗死组Ⅴ波PL(5.94±0.31ms)较非梗死组(5.65±0.29ms)显著延长(P<0.01),梗死组Ⅲ-Ⅴ波IPL(2.19±0.21ms)较非梗死组(1.92±0.22ms)显著延长(P<0.01)。结论:TCD可无创地检测PCI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BAEP能灵敏地检测出PCI患者的神经功能异常,其异常程度可部分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联合应用TCD及BAEP可为PCI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
王淳陈纯张标刘平付秀全廖断修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TCD)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005年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对7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与早期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期再出血、临床分级和CT分级较高、合并感染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关系最为密切,OR值分别为10.42(95%C I3.17-43.57)、3.21(95%C I1.55-9.14)、2.56(95%C I1.33-7.85)和1.78(95%C I1.09-5.38)。结论急性期再出血、临床分级和CT分级较高、合并感染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高危因素。
王淳陈纯谈莉莉刘平张标付秀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LOGISTIC回归分析
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抑郁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调查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调查表与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单纯随机抽样对791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Zung氏评分。结果109人有抑郁,抑郁检出率13·78%。性别、年龄、血糖、甘油三脂与抑郁有关。血压、体重指数、吸烟、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质与抑郁无关。结论性别、年龄、糖尿病、高甘油三脂血症等心脏血管病危险因素与抑郁有关。
付秀全王淳张标王安兵尹红曾晓群徐世成林川周卫华袁强袁光固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致病因素抑郁症状体重指数高胆固醇血症
脑干出血3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影响脑干出血治疗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脑干出血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4例中,痊愈4例,致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1例,病死率61%;自动离院3例。死因:17例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3例因放弃呼吸机辅助呼吸而死亡,猝死1例。结论脑干出血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病,意识障碍为脑干出血的首发表现,呼吸衰竭为主要并发症,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呼吸衰竭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与出血量相关,出血量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脑干出血的治疗仍是临床难题,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可能带来希望。
冯芹何妮王淳张标付秀全廖断修刘平
关键词:并发症预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