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乐远福

作品数:12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福州盆地
  • 4篇植被
  • 4篇全新世
  • 3篇气候
  • 2篇亚热带
  • 2篇植被变化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孢粉
  • 2篇环境演变
  • 2篇冰期
  • 2篇沉积速率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研究
  • 1篇第四纪
  • 1篇定年
  • 1篇亚热带地区
  • 1篇亚热带植物
  • 1篇岩芯
  • 1篇沼泽

机构

  • 11篇中山大学
  • 2篇广西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汕头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广州地理研究...
  • 1篇广东省地质过...

作者

  • 12篇乐远福
  • 10篇郑卓
  • 7篇黄康有
  • 3篇章桂芳
  • 2篇万秋池
  • 1篇刘莹
  • 1篇李春海
  • 1篇杨士雄
  • 1篇罗运利
  • 1篇杨小强
  • 1篇潘安定
  • 1篇吕厚远
  • 1篇许清海
  • 1篇罗传秀
  • 1篇魏金辉
  • 1篇李杰
  • 1篇苏志华
  • 1篇郑艳伟
  • 1篇阳杰
  • 1篇魏海成

传媒

  • 2篇热带地理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闽江下游全新世孢粉记录的植被与环境变化被引量:6
2016年
为了揭示闽江下游闽侯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历史,对闽江下游闽侯盆地庄边山遗址附近的FZ5钻孔进行了孢粉、硅藻分析。结果表明:闽侯盆地全新世海侵初始发生时间约为9 000 cal.a B.P.,至7 500cal.a B.P.达到最大海侵范围,晚全新世海退的发生时间在闽侯盆地大约为1 900 cal.a B.P.。孢粉分析证实了当地早中全新世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以及浓密的常绿阔叶林植被。在7 500―1 900 cal.a B.P.之间无论植被覆盖还是气候环境均比较稳定,高海平面时期的适宜气候以及海湾环境也有利于当地以渔猎经济方式为主的新石器文化(昙石山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自1 900 cal.a B.P.以后,孢粉组合突变为以先锋植物芒萁属(Dicranopteris)、禾本科(Poaceae)、松属(Pinus)等类型为主,揭示了当地植被受到人类农业刀耕火种的影响而发生显著变化。高含量的禾本科花粉(含一定数量的水稻)仅在剖面上部明显增加这一事实,证实了闽侯和福州一带水稻种植的大面积发展始于距今1 900 a前后。
乐远福郑卓Barry V ROLETT黄博津黄康有Rachid CHEDDADI
关键词:闽江下游孢粉环境演变昙石山文化
福州盆地全新世高分辨率花粉记录及人类对植被的干扰
本文通过庄边山考古遗址点区域FZ5钻孔(26°08′58.85″,119°07′46.04″,1274 cm)高分辨率的花粉、硅藻分析以及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并结合其他气候替代指标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的时间序列的跨...
乐远福郑卓
关键词:福州盆地高分辨率花粉记录植被变化
红树林湿地沉积速率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7
2017年
红树林湿地对维持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带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并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广西北海市红树林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两处湿地钻孔沉积物的粒度、沉积速率进行了综合研究,并结合当地近30余年的降雨量和台风登陆频率的变化特征,分析了红树林沉积物中风暴沉积的粒度组分、含量以及影响风暴沉积输入量的主要因素以及红树林沉积速率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1)正常天气状况下由潮流输入的泥沙粒级均为粉砂-黏土组分,红树林沉积中的砂粒级组分为台风期间的暴风浪输入。风暴沉积在南流江口红树林沉积物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6%,在大冠沙红树林沉积物中所占比重超过73%。2)近30年来,两处红树林湿地的沉积速率对于台风登陆频率增加有明显正响应,而对降雨量变化则无明显响应。3)在径流来沙量较少的大冠沙红树林湿地,由于岸线开敞、潮间带和红树林带宽度较小,导致台风期间暴风浪入射能量较强,风暴沉积输入量较高,其沉积速率反而高于径流来沙量充足的河口区。
刘涛刘莹乐远福
关键词:红树林台风沉积速率沉积物粒度
福州盆地残留沼泽沉积的137Cs同位素定年与沉积环境演化被引量:2
2013年
对福州盆地鳌峰洲残留沼泽沉积540 cm的FZ1钻孔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137Cs以及加速器碳同位素(AMS14C)测年。结果表明:钻孔存在2段不同的沉积环境,下部为洪冲积,上部为沼泽沉积,然而2段各自的沉积环境则相当稳定。137Cs测试在沼泽相稳定沉积出现的3个蓄积峰与北半球的放射性年代标尺可以对比。根据蓄积峰年代和插值后获得的钻孔底部年龄约为公元1950年,与钻孔底部的AMS14C测年基本吻合,该结果表明采用137Cs测年方法定年是可行的。沉积速率研究揭示: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近代洪冲积在福州盆地断块下沉区沉积速率极快,钻孔下部粉砂质淤泥的沉积速率达到20.9 cm/a;随着闽江下游盆地平原与河流变迁以及心滩的形成,原来的水道快速淤积演变为陆地沼泽环境,沉积速率开始逐步减小:20世纪60―70年代中降为9.9cm/a,70―80年代中继续下降为7.1 cm/a,80年代中之后降为3.1 cm/a。福州盆地中心区的高沉积速率与全新世断块差异性活动存在着密切关系。
章桂芳郑卓Barry Rollet黄康有乐远福朱光祺
关键词:沉积速率沉积环境福州盆地
中国及其邻区现代孢粉数据:空间分布特征和定量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24
2013年
现代孢粉数据及其关联的古环境信息是第四纪孢粉定量气候重建的基础,本研究对中国及其邻近区域现代孢粉进行了补充采样与分析鉴定和数据收集,初步建立了较大尺度的东亚地区孢粉数据库。该数据库现拥有2858个现代样点和孢粉谱数据,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蒙古、日本、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度、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以及东海和南中国海海域。数据库的孢粉种类数为729个,本文对48个代表性的孢粉类型进行了等值线作图,其结果清晰显示出绝大部分孢粉的地理分布范围明确,与相关植被和气候具有紧密的关系。本研究对该数据集进行了最佳类比法重建气候可行性的验证,结果表明无论年降雨和年平均温度,重建结果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该研究首次展示覆盖东亚区域的大陆尺度孢粉空间分布特征,并检验了数据资料用于气候重建的可行性,本研究提供的现代孢粉数据将有利于提高第四纪孢粉定量气候解释的研究水平。
郑卓黄康有魏金辉乐远福万秋池许清海吕厚远罗运利罗传秀郑艳伟李春海杨士雄李杰潘安定邓韫魏海成C. BeaudouinP. TarasovT. NakagawaR. Cheddadi
关键词:数据库气候重建植被
福州盆地全新世沉积和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耦合关系
闽江下游闽侯、福州一带的第四纪断陷盆地的第四纪沉积,记录了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升降与生态环境变迁细节。另一方面,福建是大陆新石器文化和海岛新石器文化交流的关键地带,福建的闽江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存,...
郑卓乐远福黄康有
福州盆地全新世沉积物的磁学性质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4
2012年
福州盆地位于海陆过渡地带,在海陆变迁过程中,沉积物记录了高分辨率的环境信息,是揭示沉积特征对环境变化响应过程及模式的理想区域.本文选择位于福州盆地的FZ5钻孔进行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和古地磁学方面的研究,以期阐明该区域沉积物磁学性质对陆源碎屑输入、海平面变化和成岩作用的响应.岩石磁学结果表明钻孔沉积物以低矫顽力的亚铁磁性矿物为主体,但是在不同的环境变化阶段,磁性矿物的类型有较大变化.在9~3cal.ka BP的海侵过程中,沉积物中以磁铁矿为主体,存在菱铁矿和铁硫化物等还原性矿物.硫化作用使细粒磁铁矿溶解形成胶黄铁矿和黄铁矿,其峰面随碎屑磁性矿物的浓度变化而迁移.但硫化作用没有完全消除磁铁矿携带的特征剩磁和陆源碎屑输入量以及海平面升降对该阶段沉积物磁性的控制.在~3cal.ka BP以来随着海平面下降、沉积环境向陆相氧化环境转化,虽然早期还原作用仍然存在,但后期氧化作用使磁性矿物向高矫顽力的赤铁矿等矿物转变,氧化作用基本扰乱了磁铁矿携带的剩磁.沉积及其后期成岩作用过程中,发生在约~8.2、~7.7、~7.5、~2.7、~1.5、~0.5cal.ka BP六次强烈的古氧化界面反映了福州盆地当时异常干旱或湿热的气候事件.
苏志华杨小强阳杰郑卓乐远福王建华
关键词:环境磁学海平面全新世
福州盆地第四纪钻孔XRF连续扫描的元素特征及沉积相指示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对福州盆地河口地区一个39 m钻孔岩芯进行 X-Ray Fluorescence(XRF)扫描,通过 XRF元素连续扫描结果探讨福州盆地海陆交互地层在不同沉积单元中各元素的变化特征及其沉积相指示意义。钻孔岩芯从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共经历了5个沉积阶段:湖泊相—河流冲积相—淤泥质滨海潮滩相—河口潮滩相—河流冲积相。XRF扫描结果表明:元素Co,Fe,Ti,Si及其与 Rb的比值受到沉积物粒度影响较大,对陆相(河流相)和海相(潮滩相)中粒度特征相近的层位进行了元素均值统计显示,近岸河口湾海相沉积物中的Ca,Ti,Mn,Fe,Co等元素是陆相地层中的3-10倍,Si元素则在陆相层中相对富集。说明除了粒度因素,海-陆沉积环境的变化对元素的富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Ca,Ti,Mn,Fe,Co 等元素是较好的海相沉积指示元素,而Si则是较好的陆相沉积指示元素,K,Rb,Sr对陆相沉积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XRF元素连续扫描可以识别沉积物的元素变化细节,并根据元素的强度变化进一步判断沉积相,可以作为沉积相划分的重要辅助手段。该研究为 XRF连续扫描方法在海陆交互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章桂芳郑卓乐远福Barry Rollet黄康有朱光骐
关键词:沉积相第四纪
中国东南福州盆地全新世以来植被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
乐远福郑卓Barry V Rolett黄康有马婷朱光骐Rachid Cheddadi
关键词:中国东南福州盆地全新世植被
闽江钻孔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河流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对指示沉积演化历史、沉积环境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踪作用。闽江福州段540cm的沉积物微量元素比值(Rb/Sr和Sr/Ba)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敏锐地指示了沉积环境从河流快速转变为沼泽的突变点,同时,也清楚地指示了不同沉积环境下的物源变化。受控于闽江流域丰富的岩浆岩和稀土资源以及呈酸性的福建土壤和闽江水体,闽江钻孔沉积物REE明显高于上地壳、长江和黄河,与福建土壤最为接近。经过球状陨石和北美页岩标准化之后,闽江钻孔沉积物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呈右倾型,与长江和黄河沉积相比具有更好的轻稀土富集。δEu负异常和δCe正异常非常显著,并且与∑REE密切相关,表明它们均受到源区环境变化和搬运作用的控制。
章桂芳郑卓Barry Rollet黄康有乐远福朱光骐
关键词:钻孔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