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世荣

作品数:72 被引量:247H指数:9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7篇科技成果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9篇粳稻
  • 20篇选育
  • 14篇性状
  • 13篇育种
  • 13篇水稻
  • 10篇高产
  • 9篇软米
  • 8篇品种选育
  • 8篇高原粳稻
  • 7篇耐寒
  • 7篇粳稻新品种
  • 7篇基因
  • 6篇稻米
  • 6篇稻米品质
  • 6篇稻瘟
  • 6篇稻瘟病
  • 6篇淀粉
  • 6篇优质粳稻
  • 6篇栽培
  • 6篇农艺

机构

  • 70篇云南省农业科...
  • 5篇韩国农村振兴...
  • 3篇云南省农科院
  • 2篇云南大学
  • 2篇昆明市农业科...
  • 2篇保山市隆阳区...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云南省种子管...
  • 1篇日本国际农林...
  • 1篇山东商业职业...
  • 1篇嵩明县种子管...
  • 1篇玉溪市农业科...

作者

  • 72篇世荣
  • 62篇赵国珍
  • 40篇苏振喜
  • 39篇朱振华
  • 31篇刘吉新
  • 26篇廖新华
  • 26篇邹茜
  • 20篇陈于敏
  • 19篇袁平荣
  • 19篇刘慰华
  • 16篇寇姝燕
  • 16篇蒋聪
  • 13篇戴陆园
  • 13篇陈国新
  • 11篇杜娟
  • 10篇蒋志农
  • 4篇杨晓洪
  • 4篇黄望启
  • 4篇张学堂
  • 3篇华秋瑾

传媒

  • 18篇西南农业学报
  • 6篇云南农业科技
  • 4篇中国水稻科学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种子
  • 3篇作物杂志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云南大学学报...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作物品种资源
  • 2篇中国科技成果
  • 2篇Agricu...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稻米
  • 1篇作物研究
  • 1篇核农学报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稻育种快速世代促进方法,属水稻育种技术领域。该方法在东经101°58′,北纬23°36′,海拔430米,年平均气温23.8℃的地区,于第一年的2月至次年的2月,采用直播方式用水稻低世代育种材料进行一年三次...
赵国珍戴陆园陈于敏袁平荣世荣苏振喜朱振华寇姝燕邹茜刘慰华黄望启
文献传递
云南省部分粳稻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化及育种对策探讨被引量:2
1999年
通过对1985~1995 年云南省农科院中日合作课题新育成的42 个粳稻品种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 云南粳稻育种由穗数型向穗重型演变。今后我省高产育种要以穗重型品种为核心, 在保持或适当增加现有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
肖卿王建军周家武孙有权李家瑞李成云周玉萍世荣陈国新
关键词:粳稻穗重型育种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现状及淀粉RVA谱特性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以32个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聚类及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品质性状和淀粉RVA(Rapid Visco Analyser)谱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9.4%的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稻米品质达2级标准,12.5%的品种稻米品质达3级标准,其余品种品质均在3级以下.2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达2级标准,精米率和垩白度达3级标准.3差异最大的稻米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值分别是垩白度和消减值,变异系数分别为99.77%和34.32%.4 32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第Ⅲ类包含的品种最多,占40.6%.5在选出的8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特性的主成分因子中,第1主成分因子(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和第2主成分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4.6%.高原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是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选择适宜的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拓宽亲本的遗传基础.
赵国珍刘吉新陈于敏苏振喜世荣朱振华邹茜寇姝燕袁平荣
关键词:稻米品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云南粳型特色软米食味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被引量:24
2010年
将5个低直链淀粉含量的软米品种(系)种植在4个不同海拔生态点,利用AMMI模型对食味品质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以食味品质性状的表型值、AMMI分析的前两位主成分值及相应的稳定性参数(Di)为指标,对品种(系)食味品质及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3项指标在基因型间、环境间及基因型×环境互作间的方差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此3项指标的交互效应主成分值(IPCA)差异也显著。综合考虑3项指标的表现,5个软米品种(系)食味品质稳定性依次为银光>云粳20号>云粳优4号>YH6>H559。影响食味品质稳定性的主要环境气候因子是海拔和日平均气温。综合考虑供试品种(系)的产量水平、食味品质及其稳定性,银光和云粳20号可作为改良稻米食味品质(特别是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及其稳定性的亲本。
苏振喜赵国珍廖新华世荣蒋聪朱振华邹茜
关键词:粳稻软米食味品质AMMI模型海拔
高产优质抗病粳稻合系30号的选育及特性研究
2000年
用优质、稻瘟病田间抗性强的日本品种轰早生作母本 ,分蘖力强、繁茂性好、抗稻瘟病的云南楚雄州农科所育成品种楚粳 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 ,从F3 代系统开始 ,同时进行高产、品质、稻瘟病抗性、耐冷性同步鉴定 ,作为选拔的科学依据 ,经 5年 7代选育 ,育成了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合系 30号。
刘吉新赵国珍世荣杨晓洪陈国新
关键词:粳稻选育
一种调控水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新等位基因及其育种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调控水稻直链淀粉含量新等位基因Wxy57,属于分子遗传学技术领域。该基因在水稻Wx基因第3外显子第61位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G)被腺嘌呤脱氧核苷酸(A)替换,其含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基因组序列和...
吴志刚寇姝燕袁平荣李华慧刘慰华赵国珍黄平邹茜辜琼瑶朱振华陈于敏世荣苏振喜郭咏梅
优质粳稻新品种云粳优5号的选育研究及展望
2006年
云粳优5号的母本是云粳优1号,父本是云粳优2号,经4年6代选育而定名。选育过程中,从集团单株选拔开始,每年都对高产性、品质、稻瘟病抗性、耐寒性进行同步鉴定,作为选拔的科学依据。云粳优5号具有稻米品质好、香味浓郁、产量高和适应性广等特点。根据该品种选育的成功经验,在今后品质育种中,以加强优异稻种资源的收集、研究和利用为基础;继续特质米育种和高整精米率育种;重视减少黑褐色斑点米育种研究;加强优质稻栽培技术研究。
赵国珍刘吉新世荣廖新华苏振喜朱振华张学堂
关键词:粳稻香米选育
不同海拔条件下耐冷性粳稻品种的稻米淀粉RVA谱特性被引量:26
2010年
以4个强耐冷性粳稻品种和5个弱耐冷性粳稻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云南高原粳稻区不同海拔条件下不同耐冷性粳稻品种的稻米淀粉RVA谱变化特征。随种植海拔的升高,弱耐冷性品种的消减值明显增大,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减小,而强耐冷性品种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先降后升趋势,消减值则表现先升后降趋势。强耐冷性品种的稻米淀粉RVA谱特性受海拔变化的影响较弱耐冷性品种小,蒸煮食味品质表现相对稳定,但弱耐冷性品种的蒸煮食味品质随海拔升高明显呈变劣趋势。
朱振华金基永袁平荣赵国珍苏振喜世荣邹茜杨世准戴陆园
关键词:粳稻耐冷性稻米品质淀粉黏滞性
“云粳17号/云粳20号”RILs在高原与平原生境下主要农艺性状比较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已构建的"云粳17号/云粳20号"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在低纬高原中国云南和高纬平原韩国水原两地间开展了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异地穿梭鉴定,并分析了粳稻RILs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生长环境下表型差异及其相关性。研究表明,千粒重在两地间表型差异不显著(t值为3.24),单株穗重和结实率表型差异相对较小(t值分别为8.00和8.31),而株高、穗数、每穗总粒数表型差异极显著(t值分别为13.17、15.11和13.56);主要农艺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生境下除结实率与单株穗重相关性不一致外,其它性状间的相关性表现趋势较一致;两地熟期也较一致。以上说明可以利用高原和平原两大生境,加强对品种适应性的选择,促进有利基因的鉴定,为两国开展优异性状的QTL定位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苏振喜Kim MingqiCho Youngchan朱振华世荣刘慰华赵国珍
关键词:水稻农艺性状
灰色关联分析在高原粳稻品种选育决策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6年
以云南省2003和2004年中部高原粳稻多点区域试验参试的12个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这些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部粳稻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序依次为:全生育期>千粒重>结实率>有效穗数>穗长>株高>穗实粒数>穗总粒数。明确了高原粳稻各性状之间的关联程度,为高原粳稻品种选育决策和优质栽培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朱振华蒋志农世荣赵国珍苏振喜
关键词:高原粳稻经济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