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氧化氮
  • 20篇一氧化氮
  • 19篇肝硬化
  • 10篇食管
  • 8篇细胞
  • 8篇肝病
  • 7篇血流
  • 6篇血流动力学
  • 6篇血清
  • 6篇原发性
  • 6篇发病
  • 6篇发病机制
  • 5篇胆管
  • 5篇硬变
  • 5篇肿瘤
  • 5篇酒精
  • 5篇酒精性
  • 4篇胰腺
  • 4篇脂肪
  • 4篇糖尿

机构

  • 3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6篇上海第二医科...
  • 11篇本钢总医院
  • 4篇上海消化疾病...
  • 3篇上海市消化疾...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57篇黄颖秋
  • 14篇萧树东
  • 14篇莫剑忠
  • 13篇张德中
  • 6篇李蓉蓉
  • 5篇孟庆媛
  • 4篇马瑞宏
  • 3篇程兵
  • 3篇袁晓艳
  • 3篇刘丽
  • 2篇王昕
  • 2篇李骢
  • 2篇彭延申
  • 2篇张雅宁
  • 2篇刘旭妍
  • 2篇韩春丽
  • 1篇刘彩刚
  • 1篇李晓萍
  • 1篇袁晓艳
  • 1篇刘焕

传媒

  • 21篇世界华人消化...
  • 4篇中国冶金工业...
  • 3篇胃肠病学
  • 3篇胃肠病学和肝...
  • 3篇中国医药导报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国外医学(消...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国外医学(内...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华人消化杂志
  • 1篇新消化病学杂...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年份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 9篇1997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2年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肝内小胆管破坏及血清高特异性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AMAs)增加为特征.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与PBC的易感性显著相关,非HLA基因,包括IL12A、IL12RB2、STAT4、IRF5-TNPO3、ORMDL3/IKZF3、MMEL1、SPIB、CTLA-4、FCRL3和A2BP1等也与PBC的易感性密切相关.4个AMAs(抗-M2、抗-M4、抗-M8、抗-M9)、抗核抗体(ANAs),包括抗多核点抗体(SP100、PML、N D P52和S P140)、抗核孔抗体(g p210和p62)、抗核膜抗体(核板层蛋白、核板层蛋白B受体)及抗着丝粒抗体可能也涉及PBC的发病机制.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疫失衡在PBC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此外,胆管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s,BECs)的衰老、自噬、凋亡以及环境因素,如EB病毒(EBV)感染、吸烟等可能也参与PBC的发病.这些最新研究进展为PB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黄颖秋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遗传易感性胆管上皮细胞发病机制
先天性双幽门伴十二指肠溃疡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6年
先天性双幽门(congenital double pylorus,CDP)是极其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指2个幽门孔连通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CDP的幽门由正常的黏膜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少数CDP手术证实缺乏黏膜肌层但存在异位胰腺组织.本文报道CDP合并十二指肠溃疡1例.患者男,67岁,主诉:反复上腹痛8年,伴黑便6年,再发3 d.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抗体(+).8年前胃镜:双幽门(double pylorus,DP)、胆汁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6年前第1次胃镜:D P、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性病变,性质待定.病理回报: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慢性炎症,伴腺体轻度异型增生.6年前第2次胃镜:DP、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2期).本次住院胃镜:DP、幽门管炎.病理回报:幽门管黏膜炎症伴糜烂,轻度肠化.给予该患者PPI联合抗H.pylori治疗,症状明显改善.本病例提示:胃镜检查是诊断CDP最直接、最准确的诊断方法 .
袁晓艳黄颖秋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双幽门胃镜
肝硬化鼠食管、胃及肝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被引量:2
1998年
肝硬化鼠食管、胃及肝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黄颖秋,萧树东,张德中,莫剑忠,彭延申我们应用NADPH-d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硬化大鼠食管下段及胃底粘膜及肝组织中NOS分布,以期探讨NO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胃、食管静脉曲张中的致病作用。材料与方法一、肝硬化...
黄颖秋萧树东张德中莫剑忠彭延申
关键词:肝硬变食管
肝硬变大鼠食管一氧化氮含量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被引量:6
1997年
目的观察肝硬变大鼠血清及食管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用60%CCl4油性溶液皮下注射,诱导肝硬变大鼠模型.随机取8只肝硬变大鼠作为实验组,另取8只正常SD大鼠作为对照组.应用57Co同位素标记微球技术测定肝硬变大鼠平均动脉压(MAP)、门静脉压(PV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内脏血管阻力(SVR)及内脏器官血流量(SBF);应用荧光比色法检测肝硬变大鼠血清及食管组织匀浆中NO含量.结果肝硬变大鼠血清(μmol/L)及食管组织中NO含量(nmol/g)显著高于对照组(4204±1253对0532±0257,P<001;0203±00323对0064±00135,P<001);肝硬变大鼠全部出现高动力循环状态,其MAP(kPa),100g体重的SVR(kPa·ml-1·min-1)显著低于对照组(1442±047对1705±034,P<001;2974±0186对4234±0118,P<001);而PVP,CI,CO,SBF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肝硬变大鼠存在高动力循环状态;内源性NO在肝硬变大鼠血流动力学改变中可能?
黄颖秋张德中莫剑忠李蓉蓉李蓉蓉
关键词:肝硬变食管一氧化氮血流动力学
急性小肠大出血1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小肠出血在临床上较少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较困难。虽近年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小肠出血仍难以及时确诊,甚至误诊。我们回顾性分析我科首诊的10例急性小肠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程兵黄颖秋
关键词:小肠出血
一氧化氮在肝硬化大鼠高动力循环状态中的作用实验研究被引量:6
1997年
应用^(57)Co同位素标记微球技术,观察小剂量长期口服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四氯化碳(CCl_4)所致肝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应用荧光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表明,肝硬化大鼠全部出现高动力循环状态,其平均动脉压(MAP)及内脏血管阻力(SVR)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P<0.01),其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门静脉压(PP)、内脏器官血流量(SBF)及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L-NAME治疗组高动力循环状态明显改善,血清NO含量较未治疗组显著降低(P<0.01)。提示,内源性NO在肝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中起重要作用。长期小剂量L-NAME治疗可明显改善肝硬化大鼠的高动力循环状态。
黄颖秋张德中萧树东莫剑忠李蓉蓉
关键词:一氧化氮肝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3年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种慢性胰腺炎症,以慢性阻塞性黄疸、淋巴浆细胞组织浸润、纤维化以及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应答为特征.AIP分2个亚型,1型为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lymphoplasmacytic sclerosing pancreatitis,LPSP),2型为特发性导管中心性胰腺炎(idiopathic duct centric pancreatitis,IDCP).AIP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遗传易感性、自身抗体、分子模拟、T细胞免疫调节失衡以及基因突变等.本文系统地阐述了AIP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组织病理学的典型及非典型特征.此外,本文还重点阐述了AIP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黄颖秋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相关性疾病遗传易感性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分子模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和治疗的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肝内小胆管破坏及血清高特异性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升高为特征.本文详尽阐述了PBC的临床特征、血清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进展.此外,本文还系统地阐述了PBC的治疗进展,包括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布地奈德(budesonide)、甲氨蝶呤(methotrexate)、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激动剂、环孢素A(cyclosporine A)、苯扎贝特(bezafibrate)、利妥昔单抗(rituximab)、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移植以及肝移植.目前,肝移植仍是治疗终末期PBC患者的唯一有效方法.
黄颖秋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和(或)食管组织学损伤的疾病;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并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与RE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为探讨Hp感染与RE的关系,本文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报告如下。
孟庆媛黄颖秋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十二指肠内容物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几种白细胞介素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00年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白细胞介素 2 (IL 2 )、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8(IL 8)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测定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 6、IL 8及sIL 2R含量 ;应用MTT法检测血IL 2活性 ;应用荧光法检测血清NO水平。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清IL 2、sIL 2R、IL 6、IL 8及NO水平 :(5 741.5 3± 4376 .5 2 )U/ml、(486 .76± 46 .41)U/ml、(15 .78± 3.0 4) pg/ml、(2 3.89± 2 .13)pg/ml及 (6 .33± 0 .37) μmol/L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73.88± 92 .2 1)U/ml、(2 42 .36± 35 .78)U/ml、(6 .14± 3.12 ) pg/ml、(17.71± 1.32 )pg/ml及 (3.6 8± 0 .34 ) μmol/L ,并随肝功受损程度进行性增加。 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IL 2、sIL 2R、IL 6及IL 8增加可能为NO增多的诱发因素 ;肝功能损伤可能是白细胞介素活性增加的重要原因。
张德中黄颖秋萧树东莫剑忠
关键词: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肝硬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