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妍
-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肺复苏中心肌损伤及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PR)患者外周静脉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及心电图ST段抬高的动态变化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探讨患者CPR后心肌损伤及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鉴别方法。方法选择26例CPR且自主循环恢复(ROSC)〉24h的患者,于入院后CPRO(即刻)、4、8、12、16、20h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CK—MB、cTnI活性,ROSC后每隔2h复查心电图,CK—MB、cTnI活性升高并出现心电图ST段抬高,可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者,即进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无ST段抬高者(C组,5例)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冠脉造影显示冠脉血流通畅、未发现梗塞者列为A组(15例);若冠脉主干或分支发现梗塞,出现心肌梗死,即列为B组(6例);D组为15例健康体检者。对各组患者CK—MB、cTnI的动态变化及心电图ST段抬高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CK—MB、cTnI于CPR4h开始升高,CK—MB于12h达峰值,cTnI于16h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ROSC即刻心电图出现多导联ST段抬高,之后迅速下降,于ROSC 2h ST段降幅多超过50%。B组CK—MB、cTnI于CPR4h开始升高,20h内逐渐升高;心电图于ROSC即刻出现多导联ST段抬高,2h后升高的ST段进一步上移。C组CK—MB、cTnI于CPR后逐渐升高,分别于CPR后12h、16h达峰值;心电图ST段压低或无明显偏移。D组CK—MB、cTnI在正常范围内表达,心电图ST段无明显偏移。结论CPR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部分患者出现了急性STEMI。CK—MB、cTnI在CPR后逐渐升高,但对心肌损伤与STEMI的早期鉴别无特异性价值。相对而言,心电图具有较早的预测价值:抬高的ST段于ROSC2h回降〉50%以上,或CK—MB、cTnI酶峰分别前移至CPR 12h或16h内多提示心肌损伤;而ROSC 2h后ST段无回降趋势或CPR20h内CK—MB、cTnI逐渐升高多提示合并STEMI,此时需行紧急溶栓�
- 王金高孔德全黄妍黄继义张自立吴伟程潘晓文
-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损伤
- D-二聚体在心肺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溶栓治疗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对心肺复苏(CPR)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有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CPR患者,按〈2005国际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复苏治疗,ROSC后,患者仍昏迷不醒、生命体征不稳,予颅脑CT及胸部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主动脉夹层、气胸等溶栓治疗禁忌证,共有47例患者入选,分为A、B、C 3组,A、B组经家属同意并签字后进行溶栓治疗,于溶栓前、溶栓1、2、4、8、12 h,检测外周静脉血中D-二聚体(D-Dimer).A组(17例):溶栓前D-二聚体≥512 μg/L;B组(14例):溶栓前D-二聚体<512μg/L;C组(16例)家属拒绝溶栓治疗的患者,不论D-二聚体升高与否,作为对照组.对各组患者-般资料、D-二聚体、治愈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D-二聚体于溶栓1 h即明显升高(P<0.05),溶栓2 h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最终治愈率达67%,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24 h GCS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二聚体溶栓4 h内基本不变(P>0.05),溶栓8 h后逐渐下降(P<0.05),治愈率较低,溶栓24 h GCS无明显升高(P>0.05);C组为对照组,未进行溶栓治疗,治愈率及ROSC24 h GCS均较低.结论 CPR患者ROSC后,部分患者D-二聚体(≥512μg/L)明显升高,其心脏骤停可能与血栓栓塞、循环系统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在初步排除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后,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开通梗塞的血管,改善血流循环,解除心脏骤停的病因,从而提高了CPR患者的最终治愈率.部分患者D-二聚体(<512μg/L)无明显升高,考虑非血栓栓塞性疾病所致的心脏骤停,这时溶栓治疗不能改善患者的病情,也没有最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失去了溶栓治疗的意义.
- 王金高孔德全张自立黄继义俞祥玫杨成彬潘晓文黄妍
-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血栓溶解疗法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