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治强
- 作品数:26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论英语新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被引量:3
- 2003年
- 英语新文学指加勒比海英语区和非母语英语(特别是第二语言型英语)使用者的英语文学创作。这种延续了一两百年的活动在最近半个多世纪变得尤其活跃。由于某些误解,中国学者对之注意甚少。本文分析了造成误解的原因,指出了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研究的方法。
- 颜治强
-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言
- 以穆·拉·安纳德为例看双语作家英文作品的翻译
- 2016年
- 双语作家有两种:一种分别用两种语言创作,另一种只用一种语言创作。然而后者不管用哪种语言,文本都会携带其他语言的因素,从而增加翻译的难度。这种现象经由某些学者在后殖民翻译理论,尤其是"杂合"的名义下介绍到国内,但是缺乏中国翻译的例证。本文认为,印度英语是接触语言,印度英语文学是接触文学,并以印度英语小说奠基人穆·拉·安纳德(Mulk Raj Anand)的作品汉译为例,分析此类作品翻译的难点,并且说明翻译家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 颜治强
- 关键词:安纳德翻译
- 拉迦·拉奥:两面千相的哲理小说家
- 2005年
- 拉迦·拉奥在主题、风格和语言方面都既与安纳德和纳拉扬不同,也与绝大多数印度国内外的英语作家不同。他的思想可分为入世和出世前后两个阶段,创作也因此泾渭分明。他的作品内容哲理胜于故事,叙述和思辨压倒言情,风格和语言都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因此多数作品不易读。本文同时也展示了拉奥对印度英语小说的贡献。
- 颜治强
- 论阿契贝小说《再也不得安宁》的主题思想被引量:4
- 2007年
- 本文聚焦《再也不得安宁》的主角奥比,指出导致他堕落的有两种社会力量:从西方教育中接受的个人主义和尼日利亚在从部族社会向民族国家急剧转变过程中的产生的社会离散心理。两者中又以后者为分析的重点。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忽略了这一点,先前的批评大多不得要领。
- 颜治强
- 关键词:个人主义贿赂
- 中国英语用途和用法调查被引量:3
- 2005年
- 英语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每年六七千万人学英语,到底有多少人在用?在哪里用得多?哪里用得少?主要是以什么方式在用?这些问题是要靠用途调查来回答的.中国人教,中国人学,学了主要在中国用,这些条件会对英语本身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要靠用法调查来回答的.围绕着这些问题,本文论述在我国开展英语用途和用法调查的必要性和方法.
- 颜治强
- 关键词:中国英语用法
- 东方英语代表作家的居留状况及创作取向被引量:1
- 2007年
- 在以"后殖民文学"名义下开展的各种讨论中,大陆学界对作家的国籍状况普遍带有误解,从而忽略了他们的若干主题和艺术追求。本文提取13个最优秀的东方英语作家进行研究,计算他们居留西方的年限,并分析原因,进而论述创作取向。指出移民作家、经常出国工作作家、间或出国作家的区别,提出了移民作家和作家移民两个对立的概念,批评了后殖民文学文本解读中的用美国代替东方,用移民作家及其问题代替20世纪独立国家作家及其问题的错误倾向。
- 颜治强
- 关键词:后殖民文学国籍移民作家
- 非洲文学的内外之争——析阿契贝与康拉德公案
- 2013年
- 阿契贝怒斥康拉德是一桩事关非洲文学历史进程的著名公案,可是在中国并未得到充分理解。文章从赵海平分析该事件的文章入手,指出其有只知局外人康拉德、不知局内人阿契贝之病;然后将批评的视角调整至非洲文学一方,截取阿契贝对人的描写数例与康拉德比较,以显示他们对原住民的态度;最后谈论阿契贝挑战康拉德的意图,以及重新讨论这场争论的意义。
- 颜治强
- 关键词:非洲文学康拉德局内人局外人
- 马克思主义与安纳德
- 2011年
- 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英语文学的关系,至今仍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印度英语文学的奠基人,安纳德及其创作颇能说明这个问题。由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安纳德给印度文学带来了两个变化:拓宽了社会题材,重塑了西方人形象。
- 颜治强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安纳德
- 从《吉檀迦利》看东方英语文学在西方的接受被引量:1
- 2003年
- 随着 1912年发表的《吉檀迦利 :献歌》 ,泰戈尔成为第一个被西方广泛承认的东方英语作家。本文分析了当时西方人的评价 ,指出了他的英语诗能够在西方被人接受的原因。这将为我们认识新的。
- 颜治强
- 关键词:泰戈尔英语诗英语学习
- 论印度英语文学的起点被引量:2
- 2010年
- 对于印度英语文学的起点,学界普遍采用血统定位法,即从当地出生的第一位作者算起。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政治现实所造成的局限,这种方法未能说明这种文学的本质特征,既未能确定其真正的起点,又给今天的研究造成了混乱。文章首先分析印度一词在历史上的不同含义,指出英属印度与独立印度的区别;然后从大一统的印度入手,揭示社会需要英语和英语文学的原因;最后从20世纪30年代的几个代表人物,推导出印度英语文学的本质特征,从而解决了其起点问题。
- 颜治强
- 关键词:英语文学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