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雪梅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华北油田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盐岩
  • 2篇油藏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酸盐岩
  • 2篇碳酸盐岩油藏
  • 2篇挖潜
  • 2篇裂缝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震资料
  • 1篇调整井
  • 1篇油水
  • 1篇油水界面
  • 1篇增储
  • 1篇任丘雾迷山组
  • 1篇剩余储量
  • 1篇试油
  • 1篇双重孔隙介质

机构

  • 5篇华北油田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5篇顾雪梅
  • 4篇毛琼
  • 2篇郭铁路
  • 1篇曾旭
  • 1篇邹光富
  • 1篇李淑民
  • 1篇刘玉聪
  • 1篇陈淑兰
  • 1篇蔡建国
  • 1篇孟庆春
  • 1篇卢克勤
  • 1篇张学臣
  • 1篇于俊吉
  • 1篇陈岚

传媒

  • 2篇油气田地面工...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资源与产业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5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任丘潜山无地震资料区滚动开发的实践与认识
2004年
任丘潜山油藏"九五"期间利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布钻了一批高效调整井,实现了三年的产量硬稳定,但由于油田进入深度开发,老区挖潜的潜力难度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深入研究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任北无地震资料区的新、老层系。通过滚动、开发有机结合,试油、试采证实潜力。部署开发评价井落实潜力,实现了滚动勘探、开发增储上产一体化。
顾雪梅郭铁路陈淑兰孙怀仁
关键词:调整井增储试油挖潜老区
裂缝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后期精细描述与挖潜技术被引量:1
2011年
任丘潜山油藏是我国最大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块状底水低饱和油藏,经过30多年开采,已进入高含水后期低速缓慢递减阶段,搞清剩余油分布特点对后期挖潜与改善开发效果意义重大。本文在裂缝储层预测基础上,开展水锥间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运用新建地质模型,结合生产动态,开展单井和区块数值模拟研究,建立单井和多井双孔单渗模型,研究不同时期油水界面变化形态,研究水锥的演变过程和形成机理,确定现阶段油水界面和水锥形态,初步计算在裂缝系统油水界面以上剩余地质储量,进行水锥间剩余油富集区复杂水平井或其他有效动用途径的可行性研究,提出经济有效的挖潜方式。
毛琼孟庆春赵明千刘玉聪顾雪梅庞宝锐
关键词:油水界面剩余储量
任丘雾迷山组油藏调整产液结构的措施及效果被引量:2
2005年
为有效控制任丘潜山油藏的含水上升速度和产量递减速度,保持相对稳定的开发效果,华北油田采油一厂采取了一系列调整产液结构的措施,创经济效益429.6万元。实践证明:结合单井经济效益评价,对高含水负效益井采取关井、间开、调参措施,是降低无效产水量,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地下、地面工艺技术配套措施是提高堵水、提液效果的根本保障。
郭铁路张学臣卢克勤顾雪梅毛琼
关键词:产液结构任丘雾迷山组含水上升速度减速度产水量关井
碳酸盐岩油藏储层裂缝预测——以任丘潜山油田为例
2010年
本文在对任丘潜山油藏测井资料重新建立双重孔隙介质储层裂缝参数解释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储层综合评价指数,对多井进行了储层重新评价;并利用叠后地震资料,采用边缘检测技术对任丘潜山储层裂缝发育情况进行综合预测。综合评价成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吻合度较好,基本搞清了储层裂缝发育规模和展布规律,为三维精细地质建模及潜力分布特点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于俊吉毛琼李淑民顾雪梅蔡建国曾旭
关键词:双重孔隙介质裂缝储层评价边缘检测
西藏南部岗巴—定日地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对出露于西藏南部岗巴—定日地区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中SiO2,Al2O3,Na2O和FeO,MgO等的含量均高,贫CaO和Fe2O3;w(SiO2)介于71.40%~73.06%,A/CNK在1.17~1.34之间,为铝和硅过饱和类型的强过铝质花岗岩。岩石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56.80×10-6~89.12×10-6,(La/Yb)N=6.30~18.26,(La/Sm)N=2.62~3.40,ΣLREE/ΣHREE=2.41~4.6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的负铕异常。Nb,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亏损,而Rb,U,La,Nd,Hf,Eu,Y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岩石的87Sr/86Sr初始比值较高,87Sr/86Sr为(0.738 71~0.751 12)。综合研究认为,本区花岗岩的成因为陆壳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属陆壳改造型强过铝质花岗岩。本区花岗岩岩浆源区岩石成分主要为砂屑岩,其次为泥质岩,是上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结果。岩石的微量元素标准化曲线图、岩石地R1-R2图解、Rb-(Yb+Ta)和Rb-(Nb+Yb)图解均显示本区岩体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的花岗岩,具有同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喜马拉雅早期印度板块与冈底斯板块的俯冲碰撞导致的地壳增厚,上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为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的花岗岩。
毛琼邹光富顾雪梅陈岚
关键词:强过铝质花岗岩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同碰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