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杰
- 作品数:34 被引量:220H指数:8
-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沧州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西他赛和吉西他滨协同放疗增敏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分别联合多西他赛、吉西他滨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06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多西他赛组和吉西他滨组;所有入组患者均先给予2个周期诱导化疗,多西他赛20~25mg/m2,d1、8、15,28天重复;吉西他滨800mg/m2,d1、8、15,28天重复。有效者于化疗第3个周期的第1天开始联合局部三维适形放疗,共接受4个周期化疗。结果多西他赛组完全缓解率(CR)为27.7%,部分缓解率(PR)为63.0%,总有效率(CR+PR)为90.7%;吉西他滨组CR为15.4%,PR为69.2%,总有效率(CR+PR)为83.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3.48,P=0.154);多西他赛组3~4级血液毒性发生率1.9%,西他滨组为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多西他赛和吉西他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吉西他滨组3~4级血液毒性高于多西他赛组。
- 张明云韩立杰李兴德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多西他赛吉西他滨
-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08-2019-12入住本院的84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入院顺序单号者42例归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放疗,双号者42例归为观察组,采取大分割放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美容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85.71%,其中对照组略低于观察组,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美容效果优良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达到了83.33%、76.19%,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急性皮肤不良反应、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晚期皮肤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实施大分割放疗与常规放疗均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美容效果,但大分割放疗的安全性更好。
- 魏冬冬韩立杰王洪兵赵悦卢会杰
- 关键词:常规放疗大分割放疗美容效果
- CT图像下胸段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放疗靶区探讨被引量:3
- 2016年
- 基于CT图像的精确放疗,需要依据解剖标志来定义临床靶区范围。目前关于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区,尚无像头颈部肿瘤推荐的淋巴引流区范围,且上肢位置会影响颈部淋巴结位置。笔者通过对386例胸段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自然转移规律进行分析,以探索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规律,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区域,为界定食管癌锁骨上放疗的临床靶区范围提供依据。
- 李兴德赵瑾刘明翟福山朱正飞张明云韩立杰赵悦王明
-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规律胸段食管癌放疗靶区CT图像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下颈部
- 食管鳞癌中CAV-1基因的表达及甲基化状态被引量:2
- 2014年
- 背景与目的: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学现象之一,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功能。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基因组正常DNA甲基化模式异常改变所导致的肿瘤相关基因功能异常可能参与肿瘤发生与发展。本研究通过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ESCC)组织中质膜微囊蛋白-1(caveolin-1,CAV-1)基因的表达及甲基化状态,探讨CAV-1基因在食管鳞癌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RT-PCR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食管癌及相应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标本中CAV-1基因甲基化状态、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AV-1 mRNA在食管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86±0.56和0.40±0.36,食管癌组织中CAV-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V-1 mRNA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CAV-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6.7%(34/51);显著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15.7%,8/51)(P<0.01)。CAV-1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51例食管癌组织中1例发生了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甲基化率为2.0%(1/51);而相应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未发现有该基因的甲基化现象。食管癌组织中该基因的甲基化率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V-1基因在食管鳞癌组织中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该基因的高表达对于肿瘤的发生及淋巴结的转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癌及癌旁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异常均与该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无关。
- 周珍郭艳丽韩立杰郭炜李书梅沈素朋董稚明
- 关键词:甲基化
- 肿瘤抑制基因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在遗传学作用中的机制研究
- 韩立杰刘伟魏冬冬高雅丽杜娟朱中成李会欣郭炜董稚明
- 课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肿瘤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旨在探讨消化系统肿瘤中该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各个基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消化系统肿瘤的预防、诊...
- 关键词:
-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遗传学肿瘤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辅助固定装置对适形放疗摆位误差影响的研究
- 李兴德何文志赵悦赵瑾朱中成韩立杰高雅丽王明张明云
- 该研究利用模拟机验证片与计划系统中的数字重建射野图像,对传统热塑体膜固定方法和辅助体膜固定方法的摆位精度进行比较,探讨辅助固定装置的应用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精度可行性。进而证实了对固定装置的改良,实现了固定体模、定位体...
- 关键词:
-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联合DC-CIK细胞生物治疗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9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同步放化疗联合DC-CIK细胞生物疗法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了解该治疗方法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意义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同步放化疗组、同步放化疗交替DC-CIK免疫治疗组、同步放化疗序贯DC-CIK免疫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免疫水平以及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同步放化疗交替DC-CIK细胞免疫治疗能够提高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以及临床有效率,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步放化疗交替DC-CIK细胞免疫治疗以及同步放化疗序贯DC-CIK细胞免疫治疗均能够提高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水平。此外,同步放化疗交替DC-CIK细胞免疫治疗能够降低单纯同步放化疗导致的粒细胞水平降低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但可能导致患者发热的发生。结论:同步放化疗交替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较单纯同步放化疗具有优势。
- 赵悦李兴德韩立杰朱中成王明李宝辉
- 关键词:同步放化疗DC-CIK非小细胞肺癌
- 微RNA-203b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检测微RNA-203b(microRNA-203b,miR-203b)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探讨miR-203b基因在ESC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itydine,5-aza-dC)处理前后食管癌细胞系(TE1、TE13、YES-2、EC109和T.TN)和54例ESCC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03b基因的表达水平。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5-aza-dC处理前后5种食管癌细胞系和83例ESCC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03b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统计学分析ESCC组织中miR-203b基因表达水平和甲基化状态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miR-203b基因表达水平与其甲基化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未经5-aza-dC处理的5种食管癌细胞系中miR-203b基因的表达水平均相对较低,同时表现为高甲基化状态;经5-aza-dC处理后,食管癌细胞系中miR-203b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同时甲基化程度均降低(P<0.05)。miR-203b基因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并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ESCC组织中miR-203b基因的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并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发生miR-203b基因甲基化的ESCC组织中miR-203b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未发生甲基化的ESCC组织(P<0.05)。结论 :miR-203b基因在ESCC中异常低表达,可能与ESCC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且其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导致miR-203b基因沉默的机制之一。
- 梁佳董稚明郭艳丽韩立杰沈素朋郭炜
- 关键词:食管肿瘤微RNASDNA甲基化
-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盆腔肿瘤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盆腔肿瘤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76例盆腔恶性肿瘤需行放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实验组采用调强放疗配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放疗前、放疗5次后、放疗10次后、放疗15次后、放疗20次后、放疗25次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治疗结束后发生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等级和人数。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放射治疗前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对照组相近,但是放疗5次后、放疗10次后、放疗15次后、放疗20次后、放疗25次后实验组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发生0级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人数为10例,对照组2例,二者差异显著(P=0.001);实验组发生Ⅱ级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为1例,对照组为9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实验组发生Ⅰ级和Ⅲ级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人数分别为27例和0例,对照组为23例和4例,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发生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平均放射剂量也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采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配合调强放疗对盆腔恶性肿瘤放疗患者并发急性放射性直肠炎防治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 朱中成赵悦王明张明云韩立杰李兴德
- 关键词: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盆腔肿瘤急性放射性直肠炎
- 基于CT图像的胸段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放疗靶区探讨
- 目的 分析基于CT图像的胸段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锁骨上野照射范围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4年8月胸段食管癌386例,在CT图像上将下颈部淋巴引流区分为颈段气管食管沟(CTG)、内...
- 李兴德赵瑾张明云韩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