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室
  • 3篇右心
  • 3篇右心室
  • 2篇电图
  • 2篇心电
  • 2篇心电描记
  • 2篇心电描记术
  • 2篇心电图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肌
  • 2篇心肌病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心律失常性
  • 2篇右心室心肌
  • 2篇右心室心肌病
  • 2篇致心律失常
  • 2篇致心律失常性
  • 2篇致心律失常性...
  • 2篇射频

机构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核工业医...

作者

  • 6篇韦伟
  • 6篇张澍
  • 6篇楚建民
  • 6篇赵英杰
  • 6篇王靖
  • 5篇贾玉和
  • 4篇毛克修
  • 3篇陈旭华
  • 2篇丁立刚
  • 2篇关立克
  • 2篇华伟
  • 1篇浦介麟
  • 1篇刘霄燕
  • 1篇张玉梅
  • 1篇陶燕
  • 1篇方丕华
  • 1篇张莹
  • 1篇谭洪勇
  • 1篇王宇彬
  • 1篇郭琦

传媒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与电压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CARTO系统下三维电解剖电压标测技术,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与电压的关系。方法:45例频发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记录到临床发作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共56种,其中室性早搏(室早)50种,室性心动过速(VT)6种。在窦律下,应用CARTO系统建立RVOT的三维电解剖电压图。标测心内膜电压的分类标准为:〈0.5mv为低电压区,在0.5~1.5mV之间为电压移行区,〉1.5mV为高电压区。在此电压标测基础上,分析成功消融靶点所处区带的分布情况。结果:45例患者中,38例(84.4%)患者记录到48种(85.7%,48/56)RVOT室早/VT,并得到成功消融。成功消融靶点记录在高电压区的1种(2.0%),移行区44种(91.7%),低电压区3种(6.3%)。结论: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靶点多位于电压移行区。电压标测有助于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靶点的判定。
王靖刘霄燕楚建民韦伟郭琦赵英杰王宇彬谭洪勇张莹浦介麟华伟张澍
关键词: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射频消融
特发性心室颤动长期随访的临床与心电图特征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分析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患者的心电图与临床特征,探讨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21例特发性室颤患者,男性10例(47.6%),初次发生症状年龄平均(38.5±19.0)岁,随访分析其临床及体表心电图特征,按照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阳性组(J+组)和J波阴性组(J-组),比较两组死亡和室颤、晕厥发生的情况.结果 21例特发性室颤的患者中,9例室颤发生于凌晨睡眠时,5例室颤发生于情绪激动时,7例室颤发作无明确诱因.J+组(n=15)中有7例心电图J波合并QRS波切迹,1例合并早期复极.合并QRS波切迹的7例患者室颤发作时间为凌晨睡眠中.平均随访(42.4±39.9)个月后,J+组患者的年平均室颤发作次数明显高于J-组(n=6),分别为(1.3±0.5)次/年和(0.4±0.3)次/年,P<0.01.J+组死亡2例,J-组死亡1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特发性室颤患者中J波阳性患者出现室颤复发的危险性高于J波阴性患者(RR 1.9,95%CI 1.1~2.9;P=0.03).结论 报道QRS波切迹的室颤患者有相似的凌晨睡眠时发作特点;J波在特发性室颤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而且预示着具有更高的室颤复发率.J波有望成为特发性室颤预后的预测因子.
王靖贾玉和毛克修陈旭华赵英杰韦伟张玉梅祝夏阳陶燕华伟张澍楚建民
关键词:心室颤动心电描记术
心电图评价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病变程度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病变程度与心电图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61例已确诊的ARVC患者,根据心脏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将其按病变侵犯部位分为右心室局部病变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双心室病变组,分析比较三组的心电图特征。结果心脏MRI结果显示右心室局部病变组19例(31%),右心室弥漫病变组28例(46%),双心室病变组14例(23%)。心电图正常者3例,三组中各1例。伴有Epsilon波的患者24例(39%)、V1~V3导联的QRS波时限≥110ms的患者21例(34%)、V1~V3导联S波升支≥55ms的患者17例(28%)、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10例(16%)、病理性Q波的患者9例(15%),这些指标的发生率均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右心室局部病变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双心室病变组)。Epsilon波、V1~V3导联的QRS波时限≥110ms、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在双心室病变组中要高于右心室局部病变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1~V3导联S波升支I〉55ms的发生率在双心室病变组中要高于右心室局部病变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心室病变组要高于右心室弥漫病变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在双心室病变组中要高于右心室弥漫病变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局部病变组患者心电图T波倒置多局限于V1导联,右心室弥漫病变组和双心室病变组T波倒置多数表现于胸前导联V1~V3或超过V3导联的胸前导联、以及下壁导联。结论心电图正常并不能排除ARVC。ARVC患者T波倒置在12导联心电图上具有很高的发生率,并且T波倒置在胸部导联的延伸与病变程度是相关的,T波倒�
赵英杰贾玉和关立克韦伟王靖毛克修陈旭华刘萧燕张澍楚建民
关键词: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心电描记术磁共振成像
Ebstain畸形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2010年
韦伟丁立刚赵英杰王靖贾玉和楚建民张澍
关键词: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宽QRS波心动过速发作性心悸室上性心动过速形合
低能量放电下标测无室性早搏的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2010年
目的本文报道11例非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的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伴反复晕厥病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的体会,并由此介绍一种新的针对这类患者的标测方法。方法11例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39.9±13.7)岁,全部曾使用2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均有晕厥或黑噱病史1~3年。结果(1)所有11例患者在术中经过各种方法均可记录到至少1次室早、室速发作心电图,其中6例经程序刺激不能诱发的通过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能诱发室早、室速。(2)所有患者先在右心室流出道预测起源区以15—20W低能量放电下微调消融电极导管位置和方向,在诱发出与所记录、冻结的室早完全一致的位点时,加大能量至35~50w,反复巩固2—3次,直至室早、室速不再出现。然后以此点为中心,向周围微移动电极导管约5mm,最终消融出大约1am。的面积。所有11例患者,采用这种方法全部都诱发出与记录室早12/12导联完全一致的室速。(3)11例患者中有10例达到消融终点,其中9例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及后壁,1例在右冠窦基底部。另1例未达到消融终点的患者,在消融开始时用异丙。肾上腺素仅可诱发极少的室早,但在低能量消融后诱发频发的短阵室速,激动标测提示最早激动点位于左冠窦中下部,该处放电诱发出与自发室早一致的图,但反复放电室早、室速不能完全消除,考虑为靠外膜区室早而放弃。(4)术后所有患者经电话、预约门诊随访3~14个月,没有1例主诉再发黑嚎和晕厥者。结论低能量放电标测完全可作为一种新的标测手段在实际工作中配合使用,尤其对那些反复黑噱、晕厥但室早、室速发作较少的患者,常规标测方法几乎无用,此时低能量放电标测就显得更加实用。
贾玉和王靖毛克修韦伟赵英杰方丕华楚建民张澍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射频消融
超声心动图评价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病变程度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病变程度与超声心动图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61例已确诊的ARVC患者,根据心脏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将其按病变侵犯部位分为右心室局部病变组(A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B组)、累及左心室的双心室病变组(C组),分析比较3组间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心脏MRI结果示,A组患者19例(31%),B组28例(46%),C组14例(23%)。共15例(25%)患者超声心动图结果正常(A组13例,B组2例)。A组患者中均无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室壁变薄、右心室室壁运动减弱。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心室增大,右一tk,室流出道增宽、右心室室壁变薄及室壁运动减弱均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而左心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无症状或局部轻度病变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容易漏诊,应当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并进行心脏MRI检查。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中右心参数可以判断病变进展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赵英杰贾玉和丁立刚韦伟王靖毛克修陈旭华关立克张澍楚建民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磁共振成像超声心动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