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心力衰竭
  • 15篇衰竭
  • 11篇心肌
  • 7篇慢性
  • 6篇心肌梗死
  • 6篇心脏
  • 6篇自身抗体
  • 6篇慢性心力衰竭
  • 6篇抗体
  • 6篇梗死
  • 5篇肾上腺
  • 5篇肾上腺素
  • 5篇卡维地洛
  • 5篇急性心肌梗死
  • 4篇凋亡
  • 4篇心功能
  • 4篇心肌病
  • 4篇心律
  • 4篇心律失常
  • 4篇心室

机构

  • 37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秦皇岛市第一...
  • 1篇淮安市第二人...
  • 1篇北京市朝阳区...
  • 1篇北京市通州区...

作者

  • 37篇陈瑾
  • 18篇王树岩
  • 12篇杨新春
  • 11篇那开宪
  • 7篇刘秀兰
  • 6篇胡大一
  • 5篇吴雅峰
  • 5篇张麟
  • 4篇李静
  • 4篇朱建国
  • 3篇王喆
  • 3篇秦海
  • 3篇范谦
  • 2篇崔亮
  • 2篇池洪杰
  • 2篇温金莲
  • 2篇贾三庆
  • 2篇杨光忠
  • 2篇马利祥
  • 2篇张智勇

传媒

  • 6篇中国医药导刊
  • 5篇中国临床医生...
  • 5篇中国医刊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首都医药
  • 2篇中级医刊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病案
  • 1篇世界急危重病...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 11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1998
  • 2篇1997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肾功能及N末端前脑钠肽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口服铁剂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心功能、肾功能参数的影响。方法将87例心功能Ⅱ~Ⅳ级(NYHA)的老年CHF合并贫血(Hb<110g/L)患者随机分至治疗组(n=44例)及对照组(n=43例)。在CHF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铁剂,治疗组给予口服铁剂+皮下注射EPO。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血红蛋白、血肌酐、肌酐清除率、心功能、N末端前脑钠肽(NT- ProBNP)变化。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治疗组Hb明显升高[(112.1±3.4)g/L vs(98.3±5.4)g/L,P<0.01],血清肌酐水平明显降低[(162.1±39.3)μmol/L vs(185.0±31.2)μmol/L,P<0.05],肌酐清除率增加[(43.5±7.1)ml/min vs(38.2±9.0)ml/min,P<0.05],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2.5±0.5 vs 3.2±0.7,P<0.01),血浆NT-Pro BNP显著下降[(1636.3±436.7)ng/L vs(2217.8±960.2)ng/L,P<0.05]。对照组,上述参数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2)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Hb高于对照组,血清肌酐水平低于对照组,肌酐清除率高于对照组,NYHA心功能分级级别低于对照组,血浆NT-Pro BNP低于对照组。结论在CHF合并贫血的老年患者中应用EPO和口服铁剂治疗,在纠正贫血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肾功能并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
焦震宇王树岩陈瑾秦海那开宪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心力衰竭贫血
卡维地洛对心脏β_1、β_2和α_1受体自身抗体及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1
2005年
目的旨在探讨卡维地洛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中的治疗作用及其对抗心脏β1、β2和α1受体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54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常规治疗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卡维地洛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随访半年,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心功能和β1、β2和α1受体自身抗体进行疗效观察。结果(1)治疗后卡维地洛组左室舒张期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期末内径分别为(57.50±7.29)mm和(43.17±8.27)mm,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64.09±7·40)mm和(52.93±8.35)mm;左室射血分数为(50.41±10.91)%,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41.70±7·45)%,P<0.01。(2)治疗后卡维地洛组三种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卡维地洛组三种抗体阳性率及三种抗体滴度(分别为1∶72.44、1∶61.66和1∶67.30)均较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113.24、1∶110.66和1∶113.24)显著降低(P<0.05)。结论卡维地洛通过β1、β2和α1受体阻滞作用,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降低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和抗体滴度,提示自身抗体参与心衰的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卡维地洛对其有抑制作用。
陈瑾胡大一张麟刘秀兰吴雅峰李静
关键词:卡维地洛自身抗体心功能超声心动图
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探讨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轻、中度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3年6-12月间就诊的79例H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45例,女34例,年龄18-80岁。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A组)39例,采用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每天依那普利10mg/叶酸0.8mg;对照组(B组)40例,采用依那普利治疗,每天10mg。两组连续用药5周。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治疗5周后的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结果:治疗5周后,A组的血压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治疗后Hcy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B组治疗前后Hcy无明显变化。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明显,同时能降低Hcy水平。
冯海军吕平陈瑾
关键词:高血压依那普利叶酸
循环系统物理诊断学的教学体会被引量:1
2008年
诊断学是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也是医学生和临床医生最基本的临床技能之一。尽管现代化技术手段使得临床诊断技术日臻完善,但系统、全面、规范的体格检查对疾病的诊断仍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体格检查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仪器设备帮助明确诊断,另一方面,有些检查是目前仪器设备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学好诊断学对临床实际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瑾
关键词:诊断学教学体会物理诊断学
对急性心肌梗死等位性Q波的判读及诊断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等位性Q波(即不典型坏死型QRs波)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初诊为心功能不全患者入院后动态观察心电图存在等位性Q波,动态观察血清心肌酶学与肌钙蛋白Ⅰ,最终确定为急性心肌梗死36例进行心电图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漏诊心肌梗死,其中存在对应性R波增高、QRS波群顿挫、AVR导联变化的等位性Q波类型易漏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心电图合并束支阻滞者,合并原位陈旧心肌梗死者易漏诊,非ST段抬高者易漏诊。结论通过提高对心肌梗死时不典型坏死QRS波心电图表现的认识,可以减少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漏诊、误诊。
焦洁陈瑾那开宪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等位性Q波心电图
再灌注心律失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细胞凋亡及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RA)对心肌细胞凋亡和心功能影响。方法:122例经急诊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依据有无RA分为RA组(n=43)及无RA组(Non-RA组,n=79)。应用ELISA方法检测再灌注治疗成功后7天及4周血清细胞凋亡信号分子Fas/APO-1水平,1年后随访患者心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无显著差异。(1)再灌注治疗成功后7天RA组血清Fas/APO-1浓度与Non-R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周时RA组血清Fas/APO-1浓度明显高于Non-RA组(P<0.01);(2)AMI再灌注治疗成功1年后,RA组心功能NYHA分级高于Non-RA组(P<0.001)。结论:AMI患者早期成功地进行再灌注治疗,但发生RA患者,心肌细胞凋亡重,远期心功能较未发生心律失常患者差。
张婧王树岩陈瑾秦海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细胞凋亡心功能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旨在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常规组应用传统心力衰竭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卡维地洛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平均最大剂量为(30.7±13.0)mg/d。两组均治疗半年,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6分钟步行试验等方法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卡维地洛组较常规治疗组心功能明显改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明显增加[(419.26±71.98)m/(382.50±53.4)m],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50.41±10.91)%,(41.70±7.45)%],左室舒张末经、收缩末经明显缩小[(57.50±7.29)mm/(64.09±7.40)mm、(43.17±8.27)mm/(52.93±8.35)mm],心肌耗氧量明显降低[(7748.38±1984.00)/(9461.00±1413.19)]。结论:常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能够显著缩小左心室舒张及收缩末径,显著提高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降低心肌耗氧量。
陈瑾胡大一张麟吴雅峰李静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卡维地洛药物治疗临床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β_1受体自身抗体与心功能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中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水平的监测,预测心功能情况,并指导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的临床应用。方法 65例心衰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中β_1受体自身抗体水平,据此分为β_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β_1阳性组)30例和β_1受体自身抗体阴性组(β_1阴性组)35例,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随访半年,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 (1)β_1阳性组卡维地洛靶剂量明显高于β_1阴性组[(36.25±14.31)mg/d 与(25.97±8.83)mg/d],P<0.01。(2)治疗前,β_1阳性组心率显著高于β_1阴性组[(94.19±14.46)次/min 与(86.56±15.88)次/min],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1),β_1阳性组心率与β_1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β_1阳性组 LVEDD 显著大于β_1阴性组[(66.01±5.47)mm 与(63.07±5.64)mm],P<0.05;LVESD 大于β_1阴性组[(54.24±8.43)mm 与(50.72±6.12)mm],P=0.052;LVEF 显著低于β_1阴性组[(32.16±9.00)%与(36.64±8.20)%],P<0.05。治疗后,两组 LVEDD、LVESD 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LVEF 较治疗前提高(P<0.01)。β_1阳性组 LVEDD、LVESD和 LVEF 与β_1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β_1阳性组治疗后血清中抗心脏β_1受体自身抗体滴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119.35与1:72.21),P<0.01。结论β_1受体自身抗体参与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对β_1受体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以预测患者的临床过程,提示对β_1受体抗体阳性患者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受益更大。
陈瑾杨新春王树岩朱建国刘秀兰吴雅峰张麟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卡维地洛自身抗体肾上腺素能Β
比索洛尔对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阳性心力衰竭大鼠Bcl-2/Bax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在降低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自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的同时,是否可以抑制细胞凋亡。方法将90只SD大鼠中80只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方法,建立心力衰竭的大鼠模型,15只死亡,入组65只,将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40只)和非治疗组(25只)。治疗组接受比索洛尔4周治疗后,应用ELISA技术检测两组大鼠血清β1-AR自身抗体阳性率和滴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测两组大鼠血清β1-AR自身抗体阳性的Bax/Bcl-2。结果治疗组较治疗前β1-AR自身抗体阳性率降低27.5%(P<0.05);非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治疗前β1-AR自身抗体滴度降低(P<0.01);非治疗组β1-AR自身抗体阳性滴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中Bcl-2的表达在β1-AR自身抗体阳性大鼠比阴性大鼠、非治疗组β1-AR阳性大鼠明显增高(P<0.01);Bax的表达比非治疗组阳性大鼠降低(P<0.01);且比同组阴性略有降低。结论比索洛尔治疗降低心力衰竭大鼠β1-AR自身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升高了β1-AR自身抗体阳性心力衰竭大鼠Bcl-2/Bax的比值。
马利祥杨新春王树岩陈瑾刘秀兰范谦张智勇张薇薇
关键词:比索洛尔自身抗体
细胞凋亡和心力衰竭:临床相关性和治疗目标被引量:1
2006年
心力衰竭(HF)是以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为特点的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在心血管疾病中,HF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是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公共难题。HF的发病机理是心肌细胞数目减少(传统解释是细胞死亡),近10年来有大量证据冲击这一传统理论,它们证实细胞凋亡在HF的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细胞凋亡是细胞受外环境和细胞内基因调控的一种主动性、程序性死亡形式。许多研究已经把细胞凋亡由“组织特异性”指标变成可延缓HF进展的“治疗目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与HF的试验模型的临床相关性及抗细胞凋亡治疗的确切疗效方面。
张婧王树岩陈瑾
关键词:心力衰竭细胞凋亡通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