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志刚

作品数:446 被引量:1,802H指数:21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理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283篇期刊文章
  • 121篇专利
  • 32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9篇一般工业技术
  • 72篇化学工程
  • 62篇理学
  • 31篇金属学及工艺
  • 31篇环境科学与工...
  • 26篇农业科学
  • 20篇文化科学
  • 10篇冶金工程
  • 10篇电气工程
  • 7篇电子电信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医药卫生
  • 3篇矿业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8篇纳米
  • 51篇复合材料
  • 51篇复合材
  • 47篇石墨
  • 43篇CEO
  • 43篇催化
  • 39篇氧化铈
  • 36篇凹凸棒
  • 35篇膨胀石墨
  • 32篇光催化
  • 29篇粉体
  • 27篇陶瓷
  • 20篇电容
  • 19篇凹凸棒石
  • 18篇电容器
  • 18篇掺杂
  • 17篇喷雾
  • 16篇抛光
  • 15篇生物模板
  • 14篇纳米CEO2

机构

  • 205篇江苏大学
  • 103篇常州大学
  • 99篇江苏工业学院
  • 85篇苏州科技大学
  • 65篇苏州科技学院
  • 10篇常州市高分子...
  • 10篇江苏省陶瓷研...
  • 9篇苏州市环境科...
  • 8篇河海大学
  • 8篇大连海事大学
  • 6篇山东大学
  • 6篇特拉华大学
  • 4篇江苏省凹土工...
  • 3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南京理工大学
  • 3篇扬州环境资源...
  • 3篇中国农业机械...
  • 2篇东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443篇陈志刚
  • 85篇陈丰
  • 81篇刘成宝
  • 68篇钱君超
  • 52篇陈杨
  • 47篇姚超
  • 45篇李霞章
  • 40篇吴正颖
  • 38篇赵晓兵
  • 28篇黄新友
  • 27篇高春华
  • 26篇付猛
  • 26篇李为民
  • 21篇陆晓旺
  • 16篇陈彩凤
  • 16篇陈建清
  • 14篇吴凤芹
  • 13篇吴春笃
  • 13篇陈爱莲
  • 11篇刘军

传媒

  • 34篇机械工程材料
  • 22篇硅酸盐学报
  • 12篇中国有色金属...
  • 12篇江苏大学学报...
  • 10篇功能材料
  • 8篇材料导报
  • 7篇稀有金属材料...
  • 6篇硅酸盐通报
  • 6篇复合材料学报
  • 5篇非金属矿
  • 5篇高电压技术
  • 5篇润滑与密封
  • 5篇江苏工业学院...
  • 4篇农业机械学报
  • 4篇无机材料学报
  • 4篇摩擦学学报
  • 4篇人工晶体学报
  • 4篇农机化研究
  • 4篇电子元件与材...
  • 3篇排灌机械

年份

  • 8篇2023
  • 16篇2022
  • 8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25篇2018
  • 18篇2017
  • 13篇2016
  • 14篇2015
  • 20篇2014
  • 21篇2013
  • 28篇2012
  • 31篇2011
  • 36篇2010
  • 42篇2009
  • 32篇2008
  • 41篇2007
  • 39篇2006
  • 13篇2005
  • 10篇2004
4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磨料硬度对超光滑表面抛光粗糙度的影响被引量:17
2005年
通过均相沉淀法制备了纳米CeO2和Al2O3粉体,研究了在相同抛光条件下纳米CeO2、Al2O3和SiO2磨料对硅片的抛光效果,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抛光表面的微观形貌并测量其表面粗糙度。结果表明:纳米CeO2磨料抛光后表面具有更低的表面粗糙度,在5μm×5μm范围内表面粗糙度Ra值为0.240nm,而且表面的微观起伏更趋向于平缓;考虑了纳米磨料在抛光条件下所发生的自身变形,其变形量相当于一部分抵消了纳米磨料嵌入基体材料的切削深度,而这个切削深度最终决定了抛光表面的粗糙度;分析指出这个变形量与纳米磨料的硬度成反比,硬度低的纳米磨料由于自身变形量大,导致切削深度小,抛光后表面的粗糙度值低。解释了在相同的抛光条件下不同硬度的纳米磨料具有不同的抛光表面粗糙度的原因。
陈志刚陈杨
关键词:粗糙度超光滑表面抛光
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科技学院“五化”模式为例被引量:18
2012年
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结合自身行业优势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探索,通过树立"服务地方、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确立"责任共担"的培养观念和"大工程观"的教育观念,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地合作,践行"导入需求、嵌入课程、植入平台、介入培养、回归工程"的培养思路,创建了由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多元化的培养平台、工程化的师资队伍和系统化的培养机制构成的"五化"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陈志刚杨新海吴健荣付保川徐宗宁张兄武
关键词:地方高校
仿生CuO-CeO2复合材料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性能被引量:1
2016年
以擦镜纸纤维为模板,经硝酸铈和硝酸铜溶液浸渍,煅烧后制得 CuO-CeO2复合材料,分析了其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研究了其表面性能以及催化脱硝性能,并与商用纳米 CeO2和块状CeO2的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CuO-CeO2复合材料为长管状,管径约为7μm,其中的 CuO 和CeO2晶粒大小均匀,粒径为5~8 nm,自然堆积形成了纳米尺寸的孔隙;该复合材料中存在立方萤石结构的CeO2,与商用纳米CeO2相比,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达到106.5 m2?g-1;掺杂 CuO的CuO-CeO2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较高,在催化NH3还原NO 时,当温度为280℃时NO 的转化率就超过了94%,远高于商用块状CeO2和纳米CeO2的.
陈志刚刘灿斌钱君超张凯
关键词:CEO2选择性催化还原生物模板氮氧化物CEO2
尿素均相沉淀法制备超细CeO_2的研究被引量:13
2003年
以Ce(NO_3)_3·6H_2O和尿素为原料,采用均相沉淀方法制备CeO_2前驱体经灼烧获得了超细CeO_2粉体。前驱体经灼烧分解形成CeO_2的过程中,在形貌和尺寸上具有遗传性,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控制所制备的前驱体的形貌及大小控制所制备的粉体的形貌及大小。制备了球形,粒径在200纳米左右,尺寸均一,分散性好的CeO_2粉体。
陈建清陈志刚
关键词:均相沉淀法尿素煅烧
SiO<Sub>2</Sub>纳米棒/CdS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SiO<Sub>2</Sub>纳米棒/CdS复合材料的方法,特征是采用了凹凸棒石黏土经酸化处理后得到的活性SiO<Sub>2</Sub>纳米棒为载体,镉盐为镉源,Na<Sub>2</Sub>S为硫源,以...
李霞章胡宗林孟英芹陆晓旺赵晓兵姚超陈志刚
文献传递
具有聚集态荧光增强与双光子荧光特性的吡啶查尔酮衍生物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聚集态荧光增强与双光子荧光特性的以烯丙酰-2-吡啶基为母体连接不同的芳环或芳杂环的吡啶查尔酮衍生物,所述吡啶查尔酮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Image file="DSA000000075261...
王筱梅陈志刚范丛斌吴莉娜
文献传递
Ag/介孔Ce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性能(英文)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改进的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法(EISA)制备高比表面积介孔CeO2,通过改进的乙二醇还原法,在得到的介孔CeO2中负载上不同量的银。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仪(EDS),N2吸附-脱附法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由BJH方程计算得到材料的孔径分布,以BET法计算材料的比表面积。研究负载不同比例银纳米粒子的介孔CeO2的结构及其抗菌活性。实验表明所制备的新材料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
陆晓旺钱君超陈丰李霞章陈志刚
关键词:CEO2介孔银纳米颗粒抗菌活性
介孔介晶Ce_(1-x)Sm_xO_2固溶体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2013年
以乙酸盐为原料,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模板,采用溶剂诱导自组装法(EISA)合成介孔介晶Ce1-x-Smx O2固溶体。利用X射线衍射、N2吸-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样品属于立方萤石结构,平均颗粒尺寸为7.65nm,孔径分布在2.0~3.8nm之间,平均比表面积为96m2/g。介孔介晶Ce1-x Smx O2材料对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具有良好的脱色能力,在反应120min时脱色率基本超过70%。
马娟宁陈志刚钱君超
关键词:介孔氧化铈
图像清晰度检测方法被引量:19
2006年
针对目前清晰度检测方法中存在的速度慢、局部量化不明显和受光照亮度影响大等不足,在分析了几种常见图像清晰度评价函数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中心距的清晰度评价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图像中心距和高通滤波图像中心距的线性组合,在保持评价结果良好全局性的同时提高了其局部量化精度。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种基于五区域的图像清晰度评价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计算效率、可靠性和量化等级。
李峰陈志刚储金宇
关键词:数字图像清晰度
碳、氮沉积形成CN_x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008年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单个C、N原子以及C_2、N_2和CN团簇在硬质合金表面的吸附结构、吸附能和成键情况。研究发现,WC(100)对C、N原子及C_2和CN团簇都成化学吸附,但对N_2团簇不吸引。态密度分析表明,C、N原子及C_2团簇与WC(100)表面W原子相互作用导致新的化学键的生成。N_2团簇在WC(100)表面的态密度变化不大,对WC(100)表面的影响很小。对CN团簇,由于CN分子的吸附,W—CN键的离子性增强,使得CN能够较稳定地吸附在WC(100)表面上。
刘军刘桂勇陈志刚
关键词:氮化碳第一性原理
共4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