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均
- 作品数:22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拉斯·冯·提尔:疯癫的进阶
- 2016年
- 在当今的电影现实下开展结构作者批评,意味着必须澄清系统的结构与杂乱的无意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对导演结构分析的同时恢复对风格特征的考察,使意义能够在风格、主题、作品结构与创作意图的融合中得以浮现。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立场来观照拉斯·冯·提尔的电影序列,并尝试指出他的电影作品始终经受着理性与非理性的无意识精神结构的深层制约,经由结构渗出表面的重复过程,最终完成一系列影片的意义表达与形态变异。
- 陈彦均
- 关键词:疯癫
- 尼尔之死:一个毁灭的俄狄浦斯之路
- 2012年
- 对于同一影像文本,一种解读路径的设定本身就带着极强的理论预设性和实践封闭性。然而,当我们面对《死亡诗社》这部掷地有声的影片,激荡过后,借助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重新看待"尼尔之死"这一段落高潮,在揭示"死亡真相"的同时,我们不仅能够重组主体构建的意义结构,也能在这一残酷青春物语的侧影中体味出现代伦理生活的困境与出路。
- 陈彦均
- 关键词:镜像阶段
- 《边境风云》:空间重于时间的类型变奏被引量:2
- 2013年
- 类型作为一种"叙事经济学",在激发观众对类型元素期待的同时,也潜在地呼唤着创作者对类型惯例的超越。从这一视角来看,《边境风云》在类型的程式和革新之间构建出良好的平衡关系。本文尝试从该片的时间构成和空间体系两个方面揭示出这种平衡的存在,并试图指出对技法的过度依赖导致的对既定目标的削减和偏离。
- 陈彦均
- 关键词:时间轴
- 数字时代下对“电影是什么”的本体追问被引量:1
- 2014年
- 数字技术出现后,"影像本体论"是否还有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价值?这一话题从诞生之初就吸引了国内外理论层面的广泛关注。本文认同技术革命带给电影形式与风格的重大影响,然而在牵涉"电影是什么"的论题上,笔者认为传统的"影像本体论"与当今的"数字美学"具有截然不同的阐发逻辑。如果说,两种方式在追寻电影绝对精神的道路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妄与偏离,那么这场争辩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最终以反思的姿态揭示出了电影作为文化文本的价值真实。
- 陈彦均
- 关键词:数字技术唯理论经验论
- 增速放缓状态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升级策略刍议
- 2017年
- 2016年的中国电影在历经十年的迅猛增长后,进入了增速放缓阶段,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效提升中国电影的整体品质,值得整个业界为之深思。在对电影市场的观察中,结合自身实际,学习、借鉴先进的工业管理方法 ;通过对内"挖潜"与对外"间性"实现文化的现代感表述与海内外传播;运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从根本上提升电影增长的质量与数量,这些都是助推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
- 程波陈彦均
- 关键词:文化间性
-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个“新大脑影像”
- 2017年
- 本文以德勒兹的相关概念对李安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展开分析读解,认可它作为一个"新大脑影像"的身份。这种身份不但体现在"人物影像"对不可思之思的思考博弈中,更体现在电影整体对思维过程的影像构建中。本文肯定了"顶配"技术在思维的自身演绎中发挥着精神自动装置的作用,也明确指出"新大脑影像"和新技术之间并非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 陈彦均
- 世纪之交第六代导演电影中的三重想象被引量:1
- 2014年
- 关于第六代导演的群体命名,从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至今,其指称与疆域不断发生着调整与变化,而世纪之交这一特殊时期便在多重事件的偶合之下,为我们铺设了一条解读第六代导演发展演变的迷宫之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第六代转型前后艺术特征的差异对比,而在于风云变幻的电影历史如何定义这场转型,以及这种定义所呈现的文化内涵本身。笔者正是基于这一立场,以对自我、对边缘/底层、对主流的三元想象为要素构成,探讨特定时期第六代导演电影与电影事实的复杂关系。
- 陈彦均
- 寓言VS神话:中国对比美国的动物影像
- 2011年
- 从某种角度来看,当代的电影叙事一直处在矛盾的岔路口上:一方面,莎士比亚之后再没有新鲜的故事;另一方面,电影工作者却运用各种实践着力扩大叙事的场域和空间。在这种双重视野下,各种动物形象获得了进入电影领域的可能。如果说,文本只是作为一个结果存在,那么,与之连接的文化阐释就必定具有丰富的多义性。
- 陈彦均尚峰
- 关键词:文化语境寓言式
- 虚拟现实叙事电影:意义缩减与奇观消费
- 2017年
-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相较于“完整现实”的客观再现,虚拟现实给观众带来更加逼真的体验。以此为背景,荷兰电影学者品斯特看到了新一轮电影革命的可能。不同于“电影已死”的悲观论调,品斯特认为当今的电影依然生机勃勃。她相信,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有制作电影的可能,任一事件都可以演化为电影景观,而与数字时代适配的“神经-影像”也就这样应运而生。
- 陈彦均
- 关键词:电影学者虚拟现实叙事数字技术
- 《亲密敌人》:现代性的灾难与后现代性的狂欢
- 2013年
- 关于现代和后现代,一个不甚确切的表述是,这是一组在文化图景上彼此重叠的概念。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双重视角,对导演徐静蕾新作《亲密敌人》的创作得失问题进行审视。一方面,依据现代戏剧的构成要素,指出现代性原质的偏离导致的结构缺陷;另一方面,借助后现代的开放场域,肯定文本中多元女性形象的塑造对传统女性主义的修正价值。
- 陈彦均
- 关键词:后现代性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