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冬梅

作品数:55 被引量:116H指数:7
供职机构: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1篇科技成果
  • 10篇专利
  • 1篇标准

领域

  • 4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1篇小麦
  • 18篇冬小麦
  • 10篇性状
  • 10篇小麦品种
  • 10篇邯6172
  • 10篇高产
  • 6篇冬小麦新品种
  • 6篇栽培
  • 6篇亲本
  • 6篇稳产
  • 5篇单株
  • 5篇多抗
  • 5篇农艺
  • 5篇农艺性
  • 5篇农艺性状
  • 5篇麦区
  • 5篇灌浆
  • 4篇栽培技术
  • 4篇种植密度
  • 4篇主要农艺性状

机构

  • 54篇邯郸市农业科...
  • 4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邯郸市农业局
  • 1篇邯郸市气象局
  • 1篇邯郸县农牧局
  • 1篇河北东昌种业...

作者

  • 54篇陈冬梅
  • 54篇马永安
  • 47篇刘保华
  • 37篇苏玉环
  • 36篇王雪香
  • 11篇曹江
  • 8篇张桂珍
  • 8篇张恒
  • 6篇张清华
  • 4篇杨璞
  • 3篇孙全德
  • 3篇赵志军
  • 3篇李平
  • 2篇刘红耀
  • 1篇张青文
  • 1篇龚豪
  • 1篇周进宝
  • 1篇马晓牧
  • 1篇刘小侠
  • 1篇李建成

传媒

  • 13篇河北农业科学
  • 5篇农业科技通讯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中国种业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土壤肥料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种业导刊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0篇2022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适多抗国审小麦品种邯麦19节水稳产绿色栽培技术
2022年
邯麦19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小麦品种,适宜黄淮北部麦区节水稳产栽培。根据该品种区试表现及多年的试验、示范,研究集成了邯麦19节水稳产绿色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栽培的基础条件、主要生育指标和产量结构指标、关键生育时期田间管理目标、关键技术和常规管理技术等。
马永安陈冬梅苏玉环刘庆芳刘保华李小康王雪香
关键词:节水稳产栽培技术
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墒补灌对邯麦16号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为给邯郸地区小麦节水栽培提供依据,于2016-2017年选用高产小麦品种邯麦16号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测墒补灌处理(分别用W70、W75和W80表示,W70处理拔节期、开花期的0~40cm土层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W75处理均为75%,W80处理均为80%),以全生育期不灌溉W0和当地常规灌溉WN为对照,研究了拔节期、开花期测墒补灌对邯麦16号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N处理相比,W75处理的总灌水量明显降低,土壤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明显提高,促进了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W75处理的总耗水量明显下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灌溉效率均显著增加。开花期依据土壤含水量补灌至目标相对含水量为75%的水分管理措施,较传统灌溉明显降低了总耗水,同时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实现了高产、节水及水分高效利用,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优测墒补灌处理。
苏玉环刘保华王雪香张清华宋彦龙陈冬梅马永安
关键词:籽粒产量耗水特征
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旗叶光合特性对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为明确冬小麦品种间籽粒灌浆特性和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对产量的影响,为冀南地区冬小麦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选取河北省4个主栽品种为材料,测定冬小麦灌浆速率,并在开花后每7 d测定旗叶SPAD值和光合特性参数。结果表明,邯麦17的产量最高,为7232.25 kg/hm^(2),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各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均呈现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其中邯麦17、济麦22的灌浆速率在花后20 d达到最大值,衡4399、石麦22的灌浆速率在花后15 d达到最大值,且邯麦17的灌浆速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籽粒的灌浆进程用Logistic方程拟合程度好,灌浆持续时间的变化范围为38.46~41.62 d,邯麦17的籽粒灌浆参数优于其他品种;随冬小麦发育进程的延长,各品种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蒸腾速率呈下降趋势,且均表现为邯麦17>济麦22>衡4399>石麦22,胞间CO_(2)浓度与之相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的灌浆持续时间与千粒质量呈正相关,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细胞间隙CO_(2)浓度与产量呈负相关。调节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时间,延长旗叶功能期,提高光合特性,能提高冬小麦千粒质量,增加产量。
刘庆芳李小康刘保华马永安陈冬梅王雪香苏玉环杨利军
关键词:冬小麦灌浆特性光合特性
邯麦20节水栽培技术规程
陈冬梅马永安苏玉环刘保华刘庆芳李小康王雪香康洲
邯麦13号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2017年
对邯麦13号的生长发育和籽粒灌浆特性进行研究,可以明确其栽培管理要点,充分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促进其在黄淮北片麦区的推广应用。以石4185为对照,在人工点播、大小行(大行距30 cm、小行距15 cm)种植条件下,研究了邯麦13号单株鲜(干)重、单株分蘖、单株次生根、幼穗分化进程、千粒重日增量、上三叶比叶重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邯麦13号生长发育呈现"两快一慢"的特点,即:冬前生物量增长快、籽粒灌浆后期灌浆速度快,返青后生物量增长慢。该品种分蘖力一般,但成穗率高;幼穗分化进程"前快后慢"(穗轴分化快,小穗分化慢);籽粒快速增重期为花后16~25 d,持续期10 d;千粒重较高,旗叶和倒三叶在后期干物质向籽粒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生产中,主攻穗数的管理重点是保证冬前分蘖成穗;在起身拔节前做好浇水追肥工作,以形成较多粒数;注重生育后期的"一喷综防"工作,充分发挥该品种的粒重优势。
刘保华苏玉环蔺桂芬王雪香张清华杨璞陈冬梅马永安宋彦龙
关键词:小麦分蘖灌浆穗分化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邯麦13号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为明确国审小麦新品种邯麦13号在冀南麦区适期播种(10月10日)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设基本苗密度270万、360万、450万、540万和630万株/hm2计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有效分蘖成穗率、收获指数和叶面积指数等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邯麦13号在适播期内播量弹性较大,10月10日播种条件下适宜的基本苗密度为270万~450万株/hm2,其中密度为3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并明确了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收获指数较高、有效分蘖成穗率高、单株次生根条数多、单株干物重高。
刘保华苏玉环王雪香张桂珍陈冬梅马永安李燕敏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密度成穗率
播期和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为明确冀南麦区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以邯麦16号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播期(10月3日、10月8日、10月13日、10月18日和10月23日)和密度(300万株/hm^2、375万株/hm^2和450万株/hm^2)对小麦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均对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数以及分蘖成穗率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对最大茎蘖数之前群体茎蘖数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播期对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基本没有影响,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出苗、抽穗和开花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推迟。相同播期下,不同密度对小麦生育期影响较小。播期和密度均对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播期推迟,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逐渐降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密度对产量构成三因素均有显著影响。播期与密度互作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播期有其相应的种植密度。在邯郸地区,邯麦16号的适宜播期为10月8~13日,适宜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
苏玉环刘庆芳马永安刘保华王雪香陈冬梅张恒赵志军王伟宋彦龙
关键词:播期小麦
不同施肥运筹对冬小麦邯6172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05年
以当前推广面积较大的冬小麦新品种邯6172为材料,在中水肥条件和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底肥量、追肥时期、追肥次数及追肥量进行了五个处理的综合试验,通过对产量结果的统计和对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动态、次生根等项目的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最佳施肥方案。即磷、钾全部底施,氮底施60%,起身拔节期1次追N占40%(即每公顷施底肥P2O590kg+K2O90kg+N126kg;起身拔节期1次追N84kg)。
马永安孙全德陈冬梅刘保华曹江杨章华
关键词:冬小麦邯6172施肥运筹
药剂拌种和喷雾对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被引量:6
2022年
为筛选出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高效防治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比较药剂拌种及后期喷施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剂拌种显著降低返青期小麦纹枯病病株率,2种拌种药剂处理(复剂1:萎锈·福美双,复剂2:多·福·唑醇)的田间防效分别为58.0%和55.0%,产量较CK(清水)分别增加10.6%和9.3%。后期配合喷施杀菌剂三唑酮和戊唑醇,能够有效防治灌浆期小麦白粉病,且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幅度为12.8%~24.0%,其中以复剂1+三唑酮+戊唑醇处理产量最高(9309 kg/hm^(2)),防效最好(62.3%)。综合田间防效和产量,复剂1拌种+三唑酮+戊唑醇处理控病效果好,增产效果明显。
刘庆芳苏玉环刘保华陈冬梅武玥王雪香李小康马永安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白粉病拌种
氮肥基追比对冀南麦区冬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为明确冀南麦区冬小麦高产创建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例,在总施氮(N)量270 kg/hm2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基追比3∶7、5∶5和7∶3为主处理,以当地主推的3个冬小麦品种邯6172、河农6049和衡4399为副处理,探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重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其中,氮肥基追比为5∶5时,小麦千粒重和拔节期干物重均最大,无效小穗数最少,产量最高,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的氮肥运筹模式。不同品种小麦适宜的氮肥基追比有所不同,邯6172和河农6049适宜的氮肥基追比均为5∶5,衡4399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为3∶7。因此,在冀南麦区进行高产创建时,还应结合品种特性适当调整氮肥基追比例。
刘保华苏玉环马永安陈冬梅王雪香张清华张恒杨璞李平
关键词:冬小麦基追比农艺性状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