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大道

作品数:229 被引量:7,332H指数:4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8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2篇经济管理
  • 26篇天文地球
  • 25篇历史地理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文化科学
  • 9篇社会学
  • 6篇政治法律
  • 5篇建筑科学
  • 5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军事

主题

  • 39篇地理
  • 33篇地理学
  • 31篇城市
  • 27篇理学
  • 27篇城镇化
  • 20篇经济地理
  • 17篇经济地理学
  • 16篇可持续发展
  • 14篇经济发展
  • 12篇城市化
  • 11篇生态
  • 10篇地缘
  • 10篇地缘政治
  • 10篇新型城镇化
  • 10篇人文
  • 9篇中国地理
  • 9篇城市群
  • 8篇地理学发展
  • 8篇人地关系
  • 7篇一带一路

机构

  • 183篇中国科学院
  • 30篇中国科学院地...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3篇中国地理学会
  • 11篇北京大学
  • 9篇华东师范大学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中山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鲁东大学
  • 4篇苏州大学
  • 4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云南师范大学
  • 3篇香港大学
  • 3篇广州地理研究...
  • 2篇广州大学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作者

  • 221篇陆大道
  • 18篇刘卫东
  • 16篇陈明星
  • 8篇姚士谋
  • 7篇孙东琪
  • 5篇孙峰华
  • 4篇樊杰
  • 4篇刘春腊
  • 4篇白永平
  • 4篇蔡运龙
  • 3篇王振波
  • 3篇郭来喜
  • 3篇郭腾云
  • 3篇郑度
  • 3篇方创琳
  • 3篇贾绍凤
  • 3篇张华
  • 3篇胡志丁
  • 3篇张晓平
  • 3篇张雷

传媒

  • 45篇地理学报
  • 22篇经济地理
  • 21篇地理研究
  • 17篇地理科学
  • 11篇地理科学进展
  • 6篇科技导报
  • 6篇地理教育
  • 5篇地球科学进展
  • 5篇中国科学院院...
  • 4篇科学中国人
  • 4篇人文地理
  • 4篇今日国土
  • 3篇地域研究与开...
  • 3篇资源环境与发...
  • 2篇人民论坛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学习与实践
  • 2篇云南地理环境...
  • 2篇纪念中国地理...
  • 1篇资源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7篇2020
  • 5篇2019
  • 12篇2018
  • 10篇2017
  • 14篇2016
  • 8篇2015
  • 12篇2014
  • 10篇2013
  • 6篇2012
  • 12篇2011
  • 5篇2010
  • 13篇2009
  • 4篇2008
  • 9篇2007
  • 5篇2006
  • 11篇2005
  • 8篇2004
2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未来十年中国地缘政治学重点研究方向被引量:36
2017年
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世界大国之间最有可能发生实力盛衰,权力转换,世界格局和区域格局发生相应变化,地缘政治研究的重要性将会日益凸显。中国地缘政治学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凝练方向、汇聚合力才是当前中国地缘政治学当务之急。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归纳了未来十年中国地缘政治学重点研究的五个方向,即地缘环境解析理论与方法、地缘结构与未来全球地缘环境变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区域响应与中国面临的地缘环境、和平崛起的中国国家地缘战略和地缘环境大数据集成与服务平台建设,并对每一个重点研究方向阐明了其原因和各研究方向的当前研究现状、未来研究思路。最后对五个重点研究方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国内外地缘政治学发展思路的不足进行了探讨。
胡志丁陆大道杜德斌葛岳静骆华松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缘环境地理学
近2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效果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0
2002年
在对近 2 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 ,文中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和有关统计数据 ,对我国对外开放这一区域发展政策对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 ,首次从量的方面探讨了对外开放政策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及其差异。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模拟计算 ,2 0世纪 80年代初至 1 999年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GDP的直接作用率达到 2 1 39% ,使其相应的GDP年增长速度由9 1 %提高到 1 0 2 4 % ,提高了 1 1 4个百分点。而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 ,由于对外开放较晚 ,对外开放政策的力度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大 ,从 90年代初期开始的沿江、沿边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中西部地区GDP的直接作用率为 4 2 4 % ,仅为前者的 2 0 %左右 ,使其相应的GDP年增长速度也仅由 8 96 %提高到 9 2 7% ,仅提高 0 31个百分点 ,两者的差距非常明显。
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
关键词:计量经济模型
大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战略演化——以美国为例被引量:26
2017年
作为全球性大国,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系统分析美国所处的地缘区位特征,并归纳美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战略阶段演化及不同阶段的地缘战略特点。远隔重洋为其建国营造了相对独立的优越环境;美国是美洲唯一的强权,控制着美洲大陆的核心;美国本土地势广阔且平坦,具有全球最大的宜居和连续适宜耕种土地。依托于优良的地缘区位,美国自1776年建国以来,历经独立与建国、大陆扩张、海外扩张、世界秩序搭建、全球霸权等地缘政治发展阶段。在其崛起过程中,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表现出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地缘政治战略;美国"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大陆控制战略;强化海权的战略保障力量;国际秩序体系的制定、维护;价值观的输出与推广等特点。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在于:崛起阶段,中国决策者有必要积极参与和制定涉及货币、贸易等重要方面的全球治理秩序;提高海权的战略保障力量;通过"一带一路"确保中国在欧亚大陆的核心地位;制定中国全面、长期和完善的地缘战略图谱;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加强地缘战略研究智库建设。
宋涛陆大道梁宜
关键词:地缘政治地缘战略一带一路
一部富有开创性的力作——评李小建教授新著《农户地理论》被引量:1
2010年
第一、成功之作李小建教授的新作《农户地理论》以不同于一般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学者的视角阐述了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户各种活动的空间区位及空间结构。这部著作是古典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成果,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学术园地。
陆大道
关键词:经济地理农户区位理论空间结构
关于经济增长支撑系统领域研究的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但面临着一系列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支撑的突出问题。主要从地理学视角综述了经济增长及其支撑系统(资源、环境)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经济增长支撑系统的主要研究方向。
陆大道孙东琪
关键词: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国沿海地区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被引量:47
1995年
“持续发展”思想对于区域开发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据此,结合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本文就经济的持续适度快速增长,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重大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城市化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自然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等影响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对策。
胡序威毛汉英陆大道郭文卿
关键词:产业结构城市化经济发展
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与全球战略被引量:32
2016年
简要叙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崛起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当今全球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重要区域(国家)的地缘政治倾向及与中国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可能的前景,指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可能将遇到的问题,并就加强"一带一路"研究及资料收集、整理、管理工作提了建议。
陆大道
关键词:经贸合作
关于“十四五”规划:领域与认识被引量:17
2020年
中国发展在"十四五"阶段将进入全面深刻转型的关键期。本文仅从国情与发展关系角度阐述几个主要领域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在规划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与原则。全文是根据作者在中国国情与发展论坛2019年年会上发言整理而成,所涉研究成果受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我国经济发展支撑体系分析与‘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41530634)资助。
陆大道
关键词:支撑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关键期
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国家智库建设被引量:8
2020年
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智库建设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发展及学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80年来,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智库为传播人类文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持续利用、维护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回顾了80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地理资源所在高端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时间为主线,总结了智库建设的重点领域及特色方向,包括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家重大区划与规划、国情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建设、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美丽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科技防灾减灾等方面研究和决策服务;提出要继续瞄准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继续提升智库建设在研究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围绕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标SDGs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建好智库,围绕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应急重大事件建好智库,强化地理模拟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对智库建设的技术支撑,以智库建设推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建设。力争通过5~10年努力,把研究所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成为生产智库产品和支撑国家发展决策的中坚力量。
葛全胜刘卫东孙鸿烈郑度孙九林陆大道方创琳杨林生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与建构被引量:147
2019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既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跨学科视野下,围绕城镇化问题的争论和持续研究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产生重要影响,也标志着中国城镇化方向的重大调整。但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认知和理论挖掘仍不充分。本文归纳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指出半城镇化、特殊国情、复杂因素及治理体系交织的中国城镇化特征,阐明了中国城镇化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论述作为最显著的人文空间过程的城镇化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意义,并解读了新型城镇化认知与建构的4个方面理论内涵:人本性、协同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伴随结构主义向人本主义发展理念的转变,新型城镇化应逐步实现从"人口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的转变,其中有6个关键议题: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化城乡综合过程与协同研究、资源环境承载与气候变化适应下的城镇化、多样化区域模式、城镇化人文社会空间效应及机制、大数据与技术方法创新。本文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框架,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借鉴。
陈明星叶超叶超陆大道郭莎莎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