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景龙

作品数:192 被引量:625H指数:12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4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18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1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3篇颗粒骨
  • 27篇腰椎
  • 24篇颈椎
  • 23篇微小颗粒
  • 22篇缺损
  • 22篇微小颗粒骨
  • 22篇骨缺损
  • 19篇脊柱
  • 18篇手术
  • 16篇自体
  • 15篇植骨
  • 15篇细胞
  • 13篇脊髓
  • 13篇骨折
  • 12篇椎管
  • 12篇自体微小颗粒...
  • 12篇磷酸钙
  • 11篇后路
  • 10篇椎体
  • 8篇切除

机构

  • 112篇哈尔滨医科大...
  • 89篇哈尔滨医科大...
  • 5篇北京大学第一...
  • 5篇河北医科大学...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5篇河南省人民医...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山东大学第二...
  • 4篇北京大学第三...
  • 4篇复旦大学
  • 4篇南京大学医学...
  • 4篇南昌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青岛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4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浙江大学医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92篇闫景龙
  • 29篇徐公平
  • 29篇姬烨
  • 27篇奚春阳
  • 27篇夏景君
  • 20篇周磊
  • 15篇祖佳宁
  • 15篇王新涛
  • 14篇庄金鹏
  • 14篇张志鹏
  • 12篇由长城
  • 12篇张志鹏
  • 12篇杨显声
  • 11篇王玉玞
  • 7篇关国发
  • 6篇侯占江
  • 6篇金勋杰
  • 6篇杨显生
  • 5篇吕松岑
  • 5篇王洪伟

传媒

  • 14篇中国脊柱脊髓...
  • 13篇医学综述
  • 8篇中国骨质疏松...
  • 8篇中华创伤杂志
  • 8篇脊柱外科杂志
  • 7篇哈尔滨医科大...
  • 7篇现代生物医学...
  • 6篇实用骨科杂志
  • 6篇中国临床康复
  • 6篇中国骨肿瘤骨...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5篇中国地方病学...
  • 5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黑龙江医学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3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5篇2024
  • 6篇2023
  • 7篇2022
  • 10篇2021
  • 7篇2020
  • 7篇2019
  • 10篇2018
  • 9篇2017
  • 9篇2016
  • 14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 10篇2012
  • 10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14篇2007
  • 14篇2006
  • 10篇2005
1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复合人工骨的体外降解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特性。方法:实验于2005-02/1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取兔髂骨制成直径300~500μm的微小颗粒骨。②分别按质量比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1∶4∶4(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组)和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1∶1(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组)制成两组生物复合材料。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的孔径并计算孔隙率。③进行体外降解实验,将两组复合材料置于pH值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观察复合材料在降解液中失重率的变化,降解液pH值的变化及在不同降解时间复合材料生物力学的变化。结果:①两种复合材料孔隙率及溶液pH值、降解质量变化: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孔隙率为72.1%,孔径为100~400μm,降解过程中pH值稳定,4周内质量变化较小,4周后下降较快,12周时为初始质量的50%;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组复合材料孔隙率为58.2%,孔径50~300μm,降解过程中pH值有轻度变化,6周内质量变化较小,6周后下降较快,12周时为初始质量的70%。②两种复合材料在降解过程中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初始抗压强度9.28MPa,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初始抗压强度为6.21MPa,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颗粒骨强度在0~4周下降较慢,4周后下降较快,12周时为0.18MPa,磷酸钙骨水泥/颗粒骨强度均匀下降,12周时为0.24MPa。结论: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具有良好孔隙率、孔径和降解性能,可能成为一种新型治疗骨缺损材料。
周磊闫景龙胡春杰
关键词:磷酸钙类骨代用品
椎旁肌血运对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愈合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在杂种犬体内建立带有原位椎旁肌一肌骨瓣的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方法,评价植骨融合效果,并与横突间融合进行对比。方法将32条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8周和16周处死犬。取材后行放射线、组织学及血清骨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术后8周及16周的放射线及组织学评分结果均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放射线融合率分别为57.1%、21.4%;16周分别为93.8%、62.5%,实验组的融合率均高于对照组;血清骨生化指标中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Ⅰ型胶原末端肽(CTX-1)3项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始终处于较高的骨转换状态。结论该植骨方法植骨位置确切、牢靠、融合率高,能够有效减少假关节的形成。
奚春阳闫景龙迟志永徐公平王新涛周磊刘金龙
关键词:腰椎融合椎旁肌肌骨瓣血运
姜黄素经JAK2/STAT3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姜黄素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用下对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活化抑制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常规培养细胞,用LPS及不同浓度的姜黄素(curcumin,CUR)处理24 h,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LDH、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Western blot检测P-STAT3(Tyr705)、STAT3、P-JAK2(Tyr1007/1008)和JAK2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BV2细胞上清中LDH、TNF-α、IL-1β和IL-6含量增多(P<0.01),P-STAT3和P-JAK2水平增高(P<0.05);与LPS组相比姜黄素各组降低了BV2细胞上清中LDH、TNF-α、IL-1β和IL-6含量(P<0.01),降低了P-STAT3和P-JAK2水平(P<0.05)。结论姜黄素经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且呈剂量依赖性。
祖佳宁庄金鹏闫景龙徐公平夏景君张志鹏
关键词:姜黄素小胶质细胞活化
不同直径的骨移植物中骨细胞转归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观察不同直径的骨移植物修复骨缺损过程中,供体骨内细胞转归的情况.方法近交系DA大鼠174只,其中雄性大鼠58只,作为供体;雌性大鼠116只,作为受体.将受体随机分为块状骨组、颗粒骨组和空白对照组,建立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取雄性大鼠髂骨为供体骨,分别制成直径为2 mm的骨块和直径为0.3~0.5 mm的颗粒骨,植入骨缺损,分别于术后1、4 d和1、2、4、6、10周取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观察受体骨组织中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各组的组织学改变. 结果块状骨组在移植早期Sry的表达逐渐减少,至1周消失,4周后再次出现,并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颗粒骨组Sry的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但各时间段均有Sry的表达.在同一时间点,颗粒骨较块状骨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其成骨效果优于块状骨. 结论不同直径的骨移植物修复骨缺损时均有供体骨细胞参与,但颗粒骨内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这些骨细胞参与骨缺损修复的各个阶段,并能加速骨缺损的修复,为临床上修复骨缺损和脊柱融合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方法.
王新涛闫景龙麻松吕松岑杨显声
关键词:骨移植物骨细胞骨缺损脊柱融合
微小颗粒骨移植骨细胞活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2
2008年
目的观察微小颗粒骨在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的骨细胞存活情况和生物活性。方法建立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近交系DA大鼠88只,其中雄性大鼠28只,作为供体;雌性大鼠60只,作为受体。将受体随机分为块状骨组(n=56)、微小颗粒骨组(n=56)和空白对照组(n=4),取雄性大鼠髂骨为供体骨,分别制成直径为2mm的骨块和直径为300~500μm的微小颗粒骨,植入骨缺损,于术后1d、4d、1周、2周、4周、6周、10周取材,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受体内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磷酸酶(ALP)和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块状骨组在移植早期Sry的表达逐渐减少,至1周消失,4周后再次出现,并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微小颗粒骨组各时间段均有Sry的表达,在同一时间点,微小颗粒骨组Sry的阳性细胞数多于块状骨组(P〈0.05),两种骨移植物中参与修复骨缺损的细胞类型不同。微小颗粒骨内和周围组织中BMP-2、TGF-β1、ALP和Ⅰ型胶原的阳性细胞数在术后2周内多于块状骨组(P〈0.05)。结论微小颗粒骨与块状骨修复骨缺损时均有供体骨细胞参与,但微小颗粒骨内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微小颗粒骨内存活的骨细胞具有生物学活性,合成并分泌骨生长因子和骨基质蛋白,可以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王新涛闫景龙杨显声麻松周长龙奚春阳
关键词:骨生成骨细胞
脊髓缺血性损伤预防措施新进展被引量:1
2019年
随着复杂脊柱矫形、脊柱肿瘤、椎体切除、人工椎体及替代物植入术等高难度脊柱外科手术的开展,胸段脊髓原发疾病、椎旁肿物的外科治疗以及血管外科介入手术的广泛应用,脊髓缺血性损伤(SCI)的问题备受关注,而如何对SCI进行有效预防也是每个脊柱外科医师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对此类疾病进行更好的预防,现对SCI的机制、预防措施及药物干预的研究新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李家鑫奚春阳闫景龙
关键词:脊髓缺血性损伤药物干预
硬脊膜缝合修补的研究现状
2017年
硬脊膜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位于椎管内包裹着脊髓,对脊髓有保护、支持作用。由于外伤、外科手术等原因导致硬脊膜破裂时,需要对硬脊膜破裂口进行及时的修补,以防止脑脊液漏、感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更利于患者康复。硬脊膜破裂的修补方法较多,但缝合修补以其廉价、排斥反应小、粘连刺激神经反应较轻等特点仍是最常用也最可靠的修补方式。目前,国内外对于缝合修补的方法及所用的缝合材料尚无统一的标准。
梁雄杰闫景龙
T细胞及树突状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包括原发性损伤及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是由直接暴力引起的血管损害,轴突变性崩解,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死亡等;继发性损伤由一系列生化、免疫机制引起,是脊髓原发性损伤之后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脊髓再损伤级联反应,
赵松王玉玞闫景龙
关键词:脊髓损伤细胞治疗树突状T细胞原发性损伤继发性损伤损伤级联反应
丝素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及进展
蚕丝作为缝合线应用于临床已有多年历史,其中的丝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丝素可制备成不同性状的新型生物材料如溶液、粉末、薄膜等,用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已相继开展。本文主要对丝素在骨组织工程中修复骨缺损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
陈盈君周磊闫景龙
关键词:丝素骨组织工程
低氧影响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1年
氧稳态是机体或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的,低氧是人正常发育的一个重要的生理因素,并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在骨发育过程中,组织和细胞缺氧是经常存在的。体内生长板软骨增殖区氧浓度仅为2%-5%,肥大区氧浓度为0.15%-1%[1]。机体损伤后,由于损伤部位血流中断或血肿形成。
刘晓奇闫景龙
关键词:低氧干细胞成骨分化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