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开雄

作品数:14 被引量:280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植物
  • 3篇森林群落
  • 3篇群落
  • 3篇物种
  • 3篇海拔
  • 3篇海拔梯度
  • 2篇多样性
  • 2篇影响因素
  • 2篇针叶
  • 2篇针叶林
  • 2篇植被
  • 2篇生境
  • 2篇秦岭南坡
  • 2篇区系
  • 2篇区系特征
  • 2篇物种丰富度
  • 2篇丰富度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因子
  • 1篇东江干流

机构

  • 14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4篇邢开雄
  • 12篇康慕谊
  • 7篇赵鸣飞
  • 6篇王宇航
  • 5篇王国义
  • 5篇薛峰
  • 3篇王强
  • 2篇段锦
  • 2篇王菁兰
  • 2篇刘全儒
  • 2篇宋富强
  • 2篇刘阳
  • 1篇董满宇
  • 1篇黄永梅
  • 1篇孟世勇
  • 1篇江源
  • 1篇李秋颐
  • 1篇廖剑宇
  • 1篇戴诚
  • 1篇陈雅如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资源科学
  • 2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地理学报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1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SEBAL模型的冀蒙接壤区ET反演被引量:4
2011年
以位于半干旱地区的冀蒙接壤带为研究对象,利用SEBAL模型和邻近研究区1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反演得到研究区内各种土地覆被/利用类型的日蒸散规律,并与来自张家口市的蒸散数据作了比较,反演得到的蒸散发精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1)水体、林地蒸散呈现双峰结构,其他土地覆被/利用类型呈现单峰结构;2)研究区域内日蒸散发量的排序是:林地、水体、草地、居民点、未利用地、耕地、沙地.
王强康慕谊邢开雄段锦
关键词:遥感蒸散发
山西芦芽山针叶林草本层群落谱系结构与多样性的海拔格局被引量:21
2017年
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是生态学的经典问题之一。谱系方法将演化信息(即物种亲缘关系)整合到群落学研究中,给群落学研究带来了全新视角。该研究以山西芦芽山针叶林冠层下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将群落物种组成数据、厘定有进化时间的谱系树与地形、土壤等生境数据相结合,运用一般线性回归、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和谱系结构主坐标分析(PCPS)等统计方法,探究了草本群落谱系结构与谱系多样性的海拔格局及其与生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有样地的谱系结构指标均落在随机置信带之内,说明中性因素对草本群落构建的影响较为强烈。同时,谱系结构与海拔梯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线性关系,暗示确定性过程的作用也不可忽略,种间竞争排斥可能促进了低海拔地区谱系结构呈发散趋势,而高海拔的生境过滤引发了谱系聚集趋势。基于最近谱系距离的beta多样性与海拔差异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样反映了草本层物种集聚受到了生境过滤的显著影响。PCPS模型前两轴代表了55.9%的谱系-物种组成变异,海拔是引起该变异的关键因子;PCPS二维排序图显示,高海拔地区群落的谱系聚集可能由菊科、禾本科等大科所主导,低海拔则显示出较高的演化分支多样性,从而表现出谱系发散。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山西芦芽山山地针叶林冠层下草本群落谱系多样性格局,并初步明晰了主要生态过程对物种集聚的影响规律。
赵鸣飞薛峰王宇航王国义邢开雄康慕谊王菁兰
关键词:草本植物
芦芽山寒温性针叶林冠层下植被beta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被引量:7
2017年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对山地植被beta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的探究有助于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以芦芽山寒温性针叶林群落冠层下植被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获取的详细数据,运用Mantel检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统计方法,探讨了林下植被的beta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结果显示:(1)沿海拔梯度相邻群落间草本层物种周转率呈现递减格局,而灌木层变化规律不明显;(2)灌、草层beta多样性与海拔差异、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局地环境异质性关系不显著。控制海拔作用后发现,灌、草层beta多样性与地理距离关系依然显著,而当消除地理距离的线性影响后,beta多样性与海拔关系也变得不显著(3)CCA模型中,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物种组成变异的74.4%,其中,海拔、坡度、凋落物厚度、乔木密度与总干面积对林下灌、草植被物种组成具有显著影响,但土壤因子的作用未见显著。综上,生境筛滤与扩散限制共同主导了芦芽山寒温性针叶林冠层下群落构建过程,但扩散限制的影响强于生境筛滤作用。
赵鸣飞邢开雄王宇航王国义薛峰左婉怡康慕谊
关键词:海拔梯度
东江干流河岸带植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3年
以东江干流河岸带为案例研究区,借助回归分析和冗余分析(RDA),从不同尺度探讨了研究区内河岸带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等指示群落α多样性的指数沿东江干流河岸带的变化情况相似,从下游至上游总体上均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其中除Pielou指数外,另三种指数的回归拟合均达显著水平(P<0.05);②以Bray-Curtis指数表示的群落β多样性在上、中、下游不同样地间群落相似性整体较低(均值仅0.17),经广义可加模型(GAM)拟合后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其中β多样性相对高值点出现于中、下游区域;③相邻样地间Bray-Curtis指数显示该干流的群落β多样性具较强波动性;④经RDA排序揭示的群落分异主要影响因素,首推纬度与海拔的叠加效应,表征为群落样地沿第一轴从左到右按下、中、上游顺序清晰排布;⑤下游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低,外来物种入侵程度较高,中游次之,上游情况与下游相反;⑥东江干流的物种多样性与入侵植物对群落的侵入程度,以及与土壤总磷、总氮、pH值、有机质等营养要素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又以土壤总磷的影响最为突出。
赵鸣飞康慕谊刘全儒邢开雄王菁兰孟世勇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入侵植物东江干流河岸带
秦岭西部森林群落相似性递减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7年
群落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递减格局与生境过滤、空间过程密切相关,探索其成因涉及到群落构建机制等生态学核心问题。本研究以秦岭西部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Mantel检验和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方法,探究了不同生态因子对群落相似性变异的贡献,并通过置换检验比较不同生活型之间相似性的空间递减率差异。结果显示:(1)3种生活型物种组成相似性与地理距离、海拔距离、局地生境异质性差异均呈显著递减趋势;(2)地理距离与生境差异作为主导因子,分别共同解释乔木、灌木和草本群落相似性变异的41.1%、59.0%和47.4%,且地理距离的单独解释率均大于生境过滤的单独解释率;(3)不同生活型相似性在空间上的递减率大小关系为:乔木>灌木>草本,表明物种因扩散能力的不同而对空间阻隔效应的响应存在差异。本研究初步确定扩散限制与生境过滤共同主导了秦岭西部森林群落的构建过程,且扩散限制所起作用更为显著。
赵鸣飞王国义邢开雄王宇航薛峰康慕谊罗开
关键词:生境异质性海拔梯度
近50年东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被引量:14
2013年
基于东江流域1960年-2009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东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江流域极端降水指数的多年平均值及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极端降水指数增幅较大的区域位于流域下游,以增城为中心的地区升幅尤为明显,流域上、中游地区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近50年来,整个东江流域极端降水指数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除连续湿日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仅呈现出弱的上升趋势。东江流域的极端降水与年降水量密切相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的突变特征并不一致,5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日数、连续干日数及连续湿日数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73年、2005年和1978年前后发生突变。近50年东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普遍存在着22~23年左右的主周期和7~8年左右的次周期。
董满宇王炳钦廖剑宇江源邢开雄
关键词:极端降水事件突变气候变化东江流域
运用稀疏法分析物种丰富度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以样方实测乔木种数据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植物物种丰富度随山地海拔梯度的变化格局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种-面积关系的任何模型对群落物种数目所作估计,其精度都依赖于样本的代表性、抽样尺度以及所涉及的分类群。作者以秦岭南坡森林群落样方实测的乔木种数据为例,借鉴群落最小面积(minimum area,MA)的概念及其确定方式,利用稀疏法(rarefaction)确定了能够反映研究区物种丰富度的最小表现样方数(minimum plot number),利用3种分组方式将样方总体数据按海拔带分为不同的亚组计算各亚组的物种丰富度,分析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在样方总体内计算任意数目的样方亚组的物种数时,稀疏法可以整合整个研究区的物种组成特点,避免单个样方数据对物种数估算的误差影响;以最小表现样方数为基础来确定物种丰富度,体现了物种数与样方数(所占面积)的非线性关系,从而保证了计算结果的物种丰富度有充分的代表性。(2)秦岭南坡森林群落乔木物种的丰富度在中海拔范围(1,400-1,900m)达到最大(≥80种),而乔木物种密度分布的最大值出现在海拔1,890m处(=9.5种/km2),与以往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等样方数高度带滑动分组方法结合物种密度计算分析,不仅样方分组较详尽,而且减少了各样方组间的微小差异,是运用稀疏法考察区域物种丰富度时相对理想的样方分组方法。
邢开雄康慕谊王强段锦段锦
关键词:物种丰富度物种密度秦岭南坡
黄土高原森林枯落物储量、厚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5
2016年
森林枯落物的储量(LM)和厚度(LD)等物理属性,能够表征森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水源涵养、物质循环等生态功能,然而目前对枯落物储量和厚度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较少。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通过系统取样获得该区主要森林群落枯落物的储量与厚度数据,利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E)、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等统计方法,分别对不同林型枯落物储量和厚度的差异、储量和厚度的影响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枯落物储量和厚度差异不显著,但二者都显著大于阔叶林的储量和厚度。2)在纬度方向上,除南部个别点外,枯落物储量和厚度存在单峰格局,如储量在35°—36°N之间存在峰值,而厚度峰值则出现在36°—37°N之间。3)在海拔方向上,储量分布规律并不明显,厚度除了高海拔(3000 m以上)个别点外总体呈现递减格局;LME模型显示,枯落物储量与气温年较差、非生长季降水、总干面积和立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乔木层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枯落物厚度与最冷月均温、生长季降水、总干面积和立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乔木层丰富度、非生长季降水和坡度呈显著负相关;枯落物储量与厚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中,而对于针阔混交林来说二者并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评估和水土保持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赵鸣飞薛峰吕烨左婉怡王国义邢开雄王宇航康慕谊
关键词: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基于MODIS/NDVI的陕北地区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被引量:137
2011年
陕北地区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区域植被发生很大变化,退耕前后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任务之一,而当前植被恢复监测评价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由于退耕而引起的植被变化。针对此问题,选取适合陕北地区植被变化监测的MOD IS/NDVI数据,利用均值变化及趋势分析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不同坡度植被指数动态变化两方面分析退耕还林对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结论如下:(1)陕北地区平均NDVI从2000—2008年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坡耕地和草地NDVI增长速度相对较快;(2)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陕北绝大部分地区植被恢复良好,植被指数呈明显改善的面积占整个地区面积的64.96%,中度改善占18.58%,其中又以坡耕地、草地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陕北地区明显改善面积的45.43%和17.10%,坡耕地对陕北地区植被明显改善面积贡献最大;(3)7-15°、15-25°及25-3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总改善面积的39.91%、25.81%、2.28%,其中7-2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占总面积的65.72%;(4)基于陕北地区近年气候呈暖干化发展趋势,同期降雨并未呈现显著变化,说明非气候因子中退耕还林等人为因素是引起NDVI增长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对于陕北地区植被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宋富强邢开雄刘阳刘志超康慕谊
关键词:退耕还林植被
基于水资源约束的张家口坝上生态经济发展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以统计年鉴及各项规划提供的水资源量数据为依据,运用SD模型和情景分析法,分析、探讨了可以促进张家口坝上生态维持和生产持续增长的合理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从水资源量可供给水平出发,该区应该合理规划工业规模,适当控制工业增长速度;2)农畜加工业产品的单位用水量及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较重工业更为显著,故主导产业应适度向农畜产品加工业倾斜;3)应该酌情压缩蔬菜种植面积,该区不适宜继续作为蔬菜基地进行建设;4)变种植蔬菜为种植牧草,这样做不仅会减少水资源压力,而且可以以有限的水资源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增进经济收益;5)2004年用水量已经处于超支状态,考虑到保护生态与环境,仍应该适当减少放牧数量.
王强康慕谊邢开雄
关键词: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情景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