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芳
- 作品数:23 被引量:152H指数: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核医学科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以分肾功能为参考重度肾积水肾切除指征的探讨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是探讨能否以术前分肾功能(DRF)小于10%作为重度肾积水行肾切除术的指征。并进一步探讨若以术前分肾功能作为参考,重度肾积水行肾切除术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期间,在本院泌尿外科经手术治疗的单侧UPJO肾积水患儿。根据术前分肾功能,将其分为3组,即Ⅰ组:10%≤术前DRF〈40%,Ⅱ组:5%≤术前DRF〈10%,Ⅲ组:术前DRF〈5%。分析各组手术前后分肾功能的变化,并以分肾功能增加5%作为肾功能好转的标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IBM SPSS v21软件,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128例患儿进入本研究,其中男108例,女20例。Ⅰ组、Ⅱ组患肾的DRF分别由术前的27.50%±7.44%、8.58%±1.38%提高到术后的39.28%±8.34%、26.73%±11.97%,两组患肾手术前后DFR的增加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表明肾盂成形术后患肾分肾功能得到明显提高。而Ⅲ组患儿术后DRF由3.89%±0.88%变为3.63%±0.94%,手术前后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602),表明术后分肾功能没有提高。结论分肾功能小于10%不能作为小儿肾积水肾切除术的指征,这部分患儿行肾盂成形术后患肾功能有得到提高甚至恢复正常的可能。但若以术前分肾功能低于5%为参考,肾盂成形术后患肾功能未见提高,因此,可以考虑以分肾功能低于5%作为肾切除术的参考标准。
- 张碧颖李益卫赵瑞芳阮双岁
- 关键词:儿童肾盂积水肾切除术
- 小儿肾积水手术前后利尿性肾动态显像对比研究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探讨利尿性核素肾动态显像在小儿肾积水手术疗效评价和术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肾积水患儿的利尿性肾动态显像(F15法,常规方法中第15 min注射呋塞米),对肾脏影像、单肾肾小球滤过率(SKGFR)及肾图曲线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①以利尿性核素肾动态显像进行积水分类,术前轻、重度积水各9例,中度积水31例,均被手术证实。功能差的25例SKGFR术前为(26.99±13.85)ml·min-1,术后为(31.15±17.04)ml·min-1,平均提高4.16 ml·min-1。②术前完全梗阻30例,部分梗阻18例,无明显梗阻1例;术后部分梗阻12例,无明显梗阻37例,没有完全梗阻病例,术后梗阻改善明显(P<0.001)。③术前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UPJO)47例,输尿管膀胱交界处梗阻(UVJO)2例,术前梗阻定位为手术证实。④综合梗阻和肾脏功能信息对患儿分类,术前最差型21例,较差型28例,无正常型;术后较差型15例,正常型34例,无最差型。手术前后患儿的构成类型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利尿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是评价小儿肾积水的可靠方法,能准确反映手术疗效和疾病转归并指导治疗。
- 吴哈赵瑞芳季志英吕孝妹李益卫顾凡磊赵晓斐阮双岁
- 关键词:肾积水核素肾动态显像手术前后利尿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小儿手术疗效评价
- ^99Tc^m-DMSA肾皮质显像预测急性肾盂肾炎患儿肾瘢痕危险性的价值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应用^99Tc^m-二巯基丁二酸(DMSA)肾皮质显像预测急性肾盂肾炎(APN)患儿肾瘢痕危险性及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118例临床首次诊断为APN的患儿,男44例,女74例,年龄1个月至14岁。所有患儿急性期行^99Tc^m-DMSA肾皮质显像,根据肾受累范围将肾损害程度分为5级,0级为肾功能正常,肾损害自轻度到重度依次分为Ⅰ至Ⅳ级,治疗至少6个月再次显像判断是否形成肾瘢痕。72例患儿进行直接法核素膀胱显像(DRC)评价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反流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应用SPSS 11.5软件,分别对相应数据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118例患儿以单肾为单位共236个肾,急性期(发病2周内)肾显像结果,正常肾组79个,Ⅰ级肾损害组64个,Ⅱ级肾损害组51个,Ⅲ级肾损害组19个,Ⅳ级肾损害组23个。6个月后再次显像显示肾功能正常组无一个肾形成肾瘢痕;肾损害形成肾瘢痕的发生率分别为Ⅰ级7.81%(5/64),Ⅱ级49.02%(25/51),Ⅲ级68.42%(13/19),Ⅳ级100.00%(23/23)。肾瘢痕发生率与首次肾显像肾损害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877,P〈0.01)。另外,72例进行DRC患儿中,以单肾为单位共144个肾,VUR发生率54.17%(78/144),其中轻、中、重度反流。肾分别为4,43和31个。66个无VUR肾瘢痕发生率仅为4.55%(3/66),肾瘢痕发生率在轻度VUR为1/4,在中度VUR为46.51%(20/43),在重度VUR为87.10%(27/31)。VUR与肾瘢痕形成呈明显正相关(r=0.624,P〈0.01)。结论APN患儿急性期^99Tc^m-DMSA。肾皮质显像肾损害程度分级对预测肾瘢痕危险性有重要价值,肾损害程度越重,VUR程度越重,肾瘢痕形成危险性越大。对于急性期有肾损害,尤其是Ⅱ级以上肾损害、伴有输尿管反流的APN患儿应重视,积极治疗,以预防或减少永�
- 赵瑞芳季志英吕孝妹吴哈李益卫顾凡磊赵晓斐
- 关键词:肾盂肾炎膀胱输尿管返流DMSA
- 进一步认识核素显像的儿科临床应用——发热的鉴别诊断
- 2015年
- 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因安全、无创伤、辐射低、提供各组织器官功能定性及定量指标等特点,近年来逐渐成为诊断或随访许多儿科疾病的常用手段。为了普及儿科临床医生对核素显像的认识,本文主要简述核素显像在儿科发热有关疾病的临床应用。
- 赵瑞芳徐灵敏
- 关键词:核素显像发热
- 血清IGF_1、IGFBP_3及OST用于判断性早熟儿童骨骼发育异常及疗效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Ⅲ (IGFBP3)及骨钙素 (OST)在性早熟儿童骨骼发育异常严重程度的判断及疗效考核上的价值。方法 对 117例特发性性早熟女孩 ,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血清IGF1 及IGFBP3含量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OST含量。患儿按年龄分组 ,各项测定值与同龄儿正常值对比 ;再将患儿按青春发育分期 (病情严重程度 )分组 ,各项测定值与青春发育分期水平之间行相关分析。并对骨龄提前程度与血清IGF1 含量间行相关分析。其中 38例患儿于治疗 6个月后重复测定各项指标 ,作治疗前后对比。结果 ①性早熟女孩血清IGF1 及OST浓度均较同龄儿明显增高 ,而血清IGFBP3浓度较同龄儿明显降低。②血清IGF1 浓度与青春发育分期水平呈正相关 (r=0 4 89,P <0 0 5 ) ,与骨龄提前程度亦呈正相关 (r=0 4 11,P <0 0 5 )。③治疗后IGF1 浓度从 (4 5 5 5 2± 119 4 5 ) μg L降为 (2 84 5 5± 99 5 2 ) μg L(P <0 0 0 1) ,血清OST浓度从 (2 9 82± 10 6 2 ) μg L降为 (14 0 7± 4 71) μg L(P <0 0 0 1) ,表明随病情缓解 ,血清IGF1 及OST均明显下降。结论 血清IGF1 及OST可作为判断特发性真性性早熟女孩骨骼生长加速、成熟提前严重程度的定量指?
- 季志英赵瑞芳吕孝妹顾凡磊蔡德培
- 关键词:IGF1IGFBP3OST骨骼发育异常
- 血清IGF-1和IGFBP-3在矮小症患儿中的诊断意义被引量:8
- 2007年
-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矮小症患儿诊断中的价值。对青春发育前矮小症患儿9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48名,用精氨酸激发试验和胰岛素低血糖激发试验检测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并根据患儿GH峰值分为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CGHD组,20例)、部分性生长激素缺乏(PGHD组,38例)、特发性矮小(ISS组,34例)。采用CLIA检测血清IGF-1和IGFBP-3。对CGHD组、PGHD组、ISS组和对照组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发现,除PGHD组和ISS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本文结果显示血清IGF-1和IGFBP-3检测对矮小症患儿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确诊CGHD有价值的指标,但对于PGHD和ISS患儿则需结合GH激发试验加以鉴别。
- 李益卫赵瑞芳吴哈季志英吕孝妹顾凡磊赵晓斐
- 关键词:矮小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生长激素缺乏
- 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痪瘫疗效。治疗方法:穴位注射,主穴取①哑门,肾俞;②风池, 足三里;③大椎,内关。每次轮流选择1组穴位,合并有其他肢体瘫痪等症状者,则根据不同症状选取相应穴位1~2个。头部穴位采用脑蛋白水解物注...
- 施炳培卜怀娣史惟杨红王素娟朱珍赵瑞芳
- 文献传递
- 核素扫描诊断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04年
- 赵瑞芳曾纪骅季志英吕孝妹吴哈顾凡磊
- 关键词:核素扫描小儿消化道出血肠重复畸形
- 应用核素显像评价小儿肾瘢痕形成与膀胱输尿管返流被引量:8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膀胱输尿管返流 (VUR)与急性肾盂肾炎 (APN)后肾瘢痕形成的关系及评价小儿泌尿道感染 (UTI)核素显像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临床首次诊断为上尿路感染的患儿 4 8例 ,均经99Tcm 二巯基丁二酸 (DMSA)肾皮质显像确诊为APN。肾显像后 10d内行直接法放射性核素膀胱显像 (DRC)以评价VUR。结果 ①肾皮质显像示 2 9 2 % (14 4 8例 )患儿APN伴瘢痕形成。DRC示4 7 9% (2 3 4 8例 )患儿、4 4 8% (30 6 7个 )病变肾存在VUR。②伴瘢痕形成APN患儿 ,其VUR发生率为 85 7% ,明显高于无瘢痕者 (32 4 % ,P <0 0 1) ;伴瘢痕肾VUR发生率为 88 2 % ,明显高于无瘢痕肾(30 0 % ,P <0 0 1)。③有VUR的 30个肾中 ,重度VUR侧肾瘢痕发生率为 73 3% ,明显高于无VUR及轻、中度VUR侧肾 (11 5 % ,P <0 0 1)。结论 证实VUR是诱发APN后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DRC为一辐射低、灵敏度高的评价VUR的方法 。
- 曾纪骅赵瑞芳季志英吕孝妹顾凡磊
-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小儿膀胱输尿管返流急性肾盂肾炎
- 小儿肾积水肾盂成形术后分肾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探讨UPJO患儿手术后患肾功能能否提高,及术前各种因素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期间本院泌尿外科手术的单侧UPJO肾积水患儿,分析手术前后分肾功能的变化,以增加5%作为分肾功能好转的标准。将术前患儿性别、月龄分组、积水的左右侧、积水肾的SFU分级及DRF分级作为潜在的影响因素,与术后肾功能是否改善作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IBMsPssv21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213例患儿进入本研究,手术后随访DRF由术前32.61%±14.09%增加到40.43%±11.32%,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得到P〈0.05,即术后首次随访分肾功能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以5%变化来判断,110例术后分肾功能恢复。术前各影响因素与术后肾功能是否改善作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的分肾功能、肾积水的程度以及手术时的年龄是影响术后分肾功能恢复的因素,而性别、积水的左右侧、术前患肾肾图则不是。术后分肾功能并不随访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增长。结论小儿肾积水手术解除梗阻后,患肾的分肾功能是可以得到提高的,术前的分肾功能、肾积水的程度以及手术时的年龄都是影响术后分肾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 李益卫乔中伟赵瑞芳阮双岁
- 关键词:肾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