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齐华
- 作品数:17 被引量:64H指数:6
- 供职机构: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只”的句法功能和语义指向考察被引量:7
- 1993年
- 现代汉语中,“只”同“都”一样,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范围副词.不同的是“都”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总括,“只”的基本作用是表示限制.表示总括的“都”已有诸多专家学者进行过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而表示限制的“只”迄今为止则论述不多.本文试图对“只”的句法功能和语义指向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
- 陈伟琳贾齐华
- 关键词:语义指向句法功能范围副词谓词性成分动词性
- “得兼”“兼得”不一般
- 2003年
- 贾齐华
-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词语释义词义古汉语
- 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札记五则
- 2003年
- 本文的五则札记指出并分析了北京大学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文选注释中的错误或疏漏,并提出了笔者的一得之见。
- 贾齐华
- “被发”之再商榷——回应汪少华先生被引量:2
- 2010年
- "被发文身"的"被"是"披"的借字,应释为"剪"或"断"。汪少华《再论"被发"》一文分别从字形关系、词的同一性、对文求义、异文运用、发式范围等五个方面质疑笔者的这一观点,而至为关键的是否定"披荆斩棘"中"披"与"斩"的意义等同关系。笔者认为,无论从词义理论还是言语实践来看,"披"都可归入"斩"类动词,汪先生"一分披一斩截"的理解模式因与语言事实相悖而不能成立。
- 贾齐华
- 也论“被发文身”被引量:8
- 2006年
- 本文从三个角度论证了“被发文身”的“被”同“剪发文身”的“剪”,应释为“剪短”。(1)把“被发文身”和“被发缨冠”中两种情形的“被”混为一谈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2)两个“被”与“披”的联系枢纽不同(一为音,一为义),因而两个“被”形同义异;(3)“被发文身”的“被发”虽然在发式上兼具“剪短”、“披散”两面,但与“披散”相比,“剪短”是区别性特征。
- 贾齐华
- 关键词:区别性特征
- “词类活用”说的理论探讨与思考被引量:10
- 1997年
- “词类活用”说是汉语词类划分中“以义分类”和“以位归类”双轨制的产物。在汉语语法尚未脱尽印欧语法羁绊的今天,“词类活用”说有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既避免了语法理论上的“词无定类”的错误,又增强了现行语法系统解说汉语历史语言现象的能力。但它毕竟是套用印欧语法的结果,不尽符合汉语语言实际。该文尝试提出依据纯粹的语法功能划分词类,尔后靠定位分析确定词品,最终取消“词类活用”说的构想。
- 董性茂贾齐华
- 关键词:词类活用双轨制
- 《吕氏春秋·察今》“可得”辨正被引量:1
- 2001年
- 对《吕氏春秋·察今》中的“可得”,目前存在理解上的分歧 :一种为同义连用说 ,另一种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叠加说。从同一文献同一时代的语言用例、《察今》的整体文意以及知人论世方法这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考察分析 ,本文认为 。
- 贾齐华
- 关键词:考释能愿动词古代汉语训诂
- 略论清初尚真求实的社会思潮
- 2001年
- 清初尚真求实社会思潮的内涵包括经世致用、求真务实、躬行实践和求实重据的科学精神等,其实质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弘扬民族意识,进行思想启蒙,解决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思潮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贾齐华杨有山
- 关键词:清朝初年社会思潮实学思潮启蒙思想民族意识
- 疑问句尾的“为”词性演变探略被引量:6
- 2003年
- "何以……为"句式中的"何"和"为"原本是动宾词组"何为"的分拆,"为"是动词。后来随着"何以……为"内部构成成分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何+动+为"句式,"为"的词性也随之发生了从动词到介词的演变,"为"的动词词性或介词词性都可从答问语中得到证明。"为"最终虚化为语气词,是"何"与"为"的远距离间隔、"何"的表义功能多样性、"为"的特定位置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 贾齐华
- 关键词:词性疑问句动词介词语气词
- “五经”中的《礼》纠误
- 2006年
- 在《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的《礼》到底指什么的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这与“三礼”的合称有关。本文从“三礼”的名称、形成时代和内容、取得儒家经典地位的时代等角度论证汉代“五经”中的《礼》当为《仪礼》,唐代以后“五经”中的《礼》当为《礼记》。
- 贾齐华
- 关键词:五经三礼《仪礼》《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