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福生

作品数:10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4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德勒兹
  • 3篇欲望
  • 3篇生命
  • 3篇内在性
  • 2篇吉尔·德勒兹
  • 1篇新理性
  • 1篇虚空
  • 1篇塞缪尔·贝克...
  • 1篇推翻
  • 1篇破灭
  • 1篇追寻
  • 1篇自我
  • 1篇自我毁灭
  • 1篇自性
  • 1篇悖论
  • 1篇文体分析
  • 1篇文学
  • 1篇文学解释
  • 1篇小说
  • 1篇写作

机构

  • 7篇汕头大学
  • 4篇河南大学

作者

  • 10篇贾福生
  • 3篇高丽萍

传媒

  • 4篇汕头大学学报...
  • 2篇山西高等学校...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黄河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德勒兹:于悖论处寻找流动的生命被引量:1
2008年
以德勒兹对流动内在性的关注为中心,探索了德勒兹的生活、学术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悖论性表现,涉及到德勒兹游牧思想和非游牧身体的对比、从哲学向非哲学的转移、从概念到非概念的发展和从解构到建构的发展等悖论问题。德勒兹一生都在寻求着内在性,而正是在这些流动的内在性中,蕴含着他孜孜以求的生命。
贾福生高丽萍
关键词:德勒兹悖论内在性
推翻表征思想 建立游牧思想——精神分裂症分析方法研究
2005年
德勒兹和加塔里精神分裂症分析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之间是一种在断裂的基础上发展的关系。聚焦于二者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的差异,特别关照精神分裂症分析的独特思想和思维主张及其生成过程,可详细解读其游牧式或曰“根茎式”的新理念。
贾福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分析方法德勒兹
精神分析与精神分裂症分析的“断裂”:欲望被引量:1
2005年
从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到德勒兹-加塔里发展的精神分裂症分析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精神分析与精神分裂症分析二者之间是一种断裂关系,然而正是断裂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连接体。精神分析和精神分裂症分析对于欲望的解读差异,带来了人们对于生产性欲望的不同解读。
贾福生
关键词:欲望
存在主义的“后现代”思考被引量:1
2003年
后现代社会尽管物象繁华 ,但是在“狂欢”的背后 ,仍然是存在主义者当初提出并关注的个体存在的基本问题 ,即以存在的荒谬为核心的情绪体悟。循此思路加以探究 ,并在存在主义及文学作品和后现代的现实间穿梭 ,而展开追问和思辨 ,分析了存在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对于现代社会的解读意义。我们应融合东西方的思想提出解决的思路。为此 ,应强调 :人作为存在的价值和受到关注的必要性 ;人与“周围世界”、人与“共同世界”的责任和权益的关系 ;肯定存在主义者对于“行动”“介入”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死亡的关注来引领人对生之热爱和精神的追寻 ;呼吁人们将目光投向“新理性”
贾福生
关键词:存在主义荒谬后现代新理性
现实与想象的结合——《仅仅是存在》的文体分析
2004年
对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的短诗进行功能文体学分析可以揭示其艺术主张,即对物自性的追求以及现实和想象的结合。这些主张可以从诗人对小句及物性、词汇集、代名词、头韵、半谐音、衔接手段、意象等方面得以证实。将文本的主观解读与形式分析结合起来颇有裨益。
贾福生高丽萍
关键词:文体分析
《1984》的聚焦分析:自我的追寻与破灭被引量:6
2004年
毫无疑问 ,乔治·奥威尔所著的《1984》是一部“反乌托邦”的政治寓言小说。但使我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它所试图传达的字面意义 ,更重要的是个体遭毁灭的心理过程。本文结合热奈特的聚焦叙事分类方式和拉康的镜子阶段理论来研究这一过程 ,试图论证不同叙事方式的辩证使用是如何增进作品内容和美学意义的。文章认为 ,小说采用了两种聚焦模式 :内聚焦和外聚焦。内聚焦的使用有助于表达主人公温斯顿的内心世界 ,而外聚焦主要用于并且充分再现了奥布赖恩的言行。文章认为 ,温斯顿的毁灭来自于外界的极权统治 ,同时也来自于他本人自我认证的欲望。
贾福生
关键词:自我毁灭
流动中的生命
以尼采为代表的西方非理性哲学,在和理性哲学的斗争中,从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理性哲学强调主体的绝对理性地位,排斥非理性因素带来的迷乱和怀疑,采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非理性哲学则强调本能和情感的力量。二十世纪末期,非理性...
贾福生
关键词:吉尔·德勒兹内在性欲望
文献传递
唯有“生成”:德勒兹、惠特曼和《自我之歌》
2009年
沿用德勒兹内在性理论,对惠特曼的诗歌,尤其是《自我之歌》进行解读。惠特曼无意识中追求的是流动无我的纯粹情感和欲望,主要关注了惠特曼诗歌中罗列的语言现象,分析了惠特曼诗歌中破碎的语言现象的深刻含义、精神分裂症式的游牧主体、惠特曼对纯粹情感的追求。
贾福生
关键词:惠特曼德勒兹《自我之歌》
在写作中生成“不可感知”——评塞缪尔·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动机被引量:3
2004年
借助于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里的“生成”概念 ,着重探索爱尔兰小说家和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主观追求 ,认为他借助于“反”小说的创作形式和写作过程来传递自己的哲学理念 ,即对所谓虚空的“真实”的追求 ,在写作中 。
贾福生高丽萍
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写作虚空
流动中的生命——德勒兹内在性理论及对于文学解释的初步研究
本文共有八个章节组成。引言评述德勒兹的生活经历、其作为一名悖论思想家的一般特征、基本学术贡献、与福柯和德理达的基本异同、以及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其中特别关注了德勒兹对哲学的建设性举措。   第一章介绍德勒兹以何种...
贾福生
关键词:吉尔·德勒兹内在性欲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