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广军

作品数:13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间作
  • 7篇菌根
  • 6篇土壤
  • 5篇滇池
  • 5篇滇池流域
  • 4篇AMF
  • 3篇紫色土
  • 3篇磷素
  • 3篇根系
  • 3篇根系分隔
  • 3篇红壤
  • 3篇大豆
  • 2篇氮磷
  • 2篇养分
  • 2篇玉米
  • 2篇坡耕地
  • 2篇坡耕地土壤
  • 2篇磷迁移
  • 2篇磷素吸收
  • 2篇模拟装置

机构

  • 13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广东省生态环...
  • 1篇四川省科技信...

作者

  • 13篇贾广军
  • 13篇夏运生
  • 11篇张乃明
  • 8篇张丽
  • 7篇岳献荣
  • 5篇张仕颖
  • 4篇段红平
  • 4篇谷林静
  • 3篇宁东卫
  • 3篇史静
  • 2篇刘大会
  • 1篇年夫照
  • 1篇白来汉
  • 1篇郭先华
  • 1篇张旭东
  • 1篇杨继宇
  • 1篇张龙杰
  • 1篇褚素贞
  • 1篇柳勇
  • 1篇范世杰

传媒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大豆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菌根对滇池流域玉米//大豆间作红壤磷素迁移削减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为研究菌根对间作红壤磷素迁移削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径流模拟试验,选取1.6 m×20 m玉米//大豆间作的红壤径流区,设置单作玉米、大豆对照,并设置抑菌处理(施用能够抑制真菌生长的苯菌灵)和不抑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间作和单作大豆处理下,抑菌处理增加了径流水中总磷浓度;无论种植模式如何,抑菌处理均降低了植株根际的菌丝密度,且不同程度降低了根际土壤总球囊霉素的含量。另外,除未抑菌—单作大豆处理外,未抑菌处理增加了≥0.25~2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且土壤总球囊霉素含量以坡地上部较高。在抑菌处理下,间作处理的>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在未抑菌处理下,与单作处理相比,间作处理降低了径流水中总磷浓度,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总之,所有处理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水中总磷浓度最低,未抑菌—间作玉米处理的根际菌丝密度最高,未抑菌—单作大豆处理的总球囊霉素显著较高。
张丽杨继宇贾广军宁东卫夏运生范世杰张乃明刘大会
关键词:菌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紫色土上玉米/大豆体系接种AM真菌对间作植物生长的影响
贾广军史静张仕颖谷林静夏运生
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素迁移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为了研究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迁移的减控影响,根据2013年5—10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选取玉米大豆间作的红壤径流区,以单作玉米、单作大豆为对照,并设置抑菌处理(施用苯菌灵)和未抑菌处理,模拟分析间作和菌根处理复合作用下的径流磷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除7月19日外,整个雨季各处理下径流中ρ(TP)、ρ(可溶性磷)和ρ(颗粒态磷)随采样时间均无明显变化;所有组合处理中,未抑菌-间作处理下径流中ρ(TP)最低,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25.6%、12.2%;无论是否抑菌,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可使径流中ρ(可溶性磷)较单作玉米处理降低约24.7%;未抑菌处理下,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约14.3%、20.2%,并且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未抑菌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显著低于抑菌处理.另外,无论是何种种植模式,抑菌处理下土壤中w(TP)均显著高于未抑菌处理,增幅在9.0%以上;抑菌条件下,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w(速效磷)较单作玉米处理显著降低;与抑菌-单作玉米处理相比,未抑菌-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和w(速效磷)也分别降低了0.25 gkg和2.56 mgkg.研究显示,菌根真菌协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坡耕地红壤磷的径流流失,对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一定削减潜力.
张丽贾广军夏运生张乃明刘大会宁东卫陈瑞
关键词:菌根间作滇池流域红壤磷迁移
滇池流域坡耕地土壤氮磷流失效应被引量:12
2018年
为了揭示间作对坡耕地上不同类型土壤径流和侧渗氮(N)、磷(P)浓度的削减及作用机制,通过径流和淋溶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类型土壤(红壤和紫色土)、坡度(8°和15°)和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 L.)间作及各自单作对照,比较分析了各因素影响下径流和侧渗N、P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径流总氮(TN)、总磷(TP)在红壤不同坡度条件下,与单作大豆处理相比较,间作处理对径流TN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削减作用,分别降低27.5%和30.8%,且间作处理下TN浓度在坡度为8°时最低为0.75mg/L;在紫色土8°条件下,与单作大豆、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处理对径流TN浓度的削减效应更为明显,降幅分别为97.8%和89.8%,与单作玉米处理相比较,间作处理对径流TP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减作用;从8°至15°处理,径流TP浓度相应有所增加。(2)侧渗TN、TP在红壤8°和15°条件下,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处理对侧渗TN浓度也有较大的削减作用,分别降低87.9%和86.8%,且在8°时侧渗TN浓度最低为2.91mg/L;在紫色土8°和15°条件下,与单作玉米处理相比,间作处理对侧渗TN浓度有约50%和80%的降幅,与单作玉米处理相比较,间作处理对侧渗TP浓度亦有不同程度的削减作用;其中红壤8°条件间作处理下侧渗TP浓度最高为0.25mg/L,15°条件间作处理下TP浓度最低为0.07mg/L。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中N、P的输出量不同,且随着坡度增大,径流或侧渗中N、P总体的流失量也呈一定的增加趋势。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对径流和侧渗中的N、P有一定的削减作用;对于红壤和紫色土,由于其自身理化性质的不同,对坡耕地土壤中N、P流失的削减效应也不尽相同。因此,控制坡耕地氮、磷流失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于保护滇池流域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钟雄张丽张乃明张乃明贾广军年夫照贾广军
关键词:坡耕地总氮总磷
菌根与滇池流域磷素迁移研究进展与展望
滇池是我国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高原湖泊,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质。在滇池流域周边区域,一方面丰富的磷矿资源可随水土流失进入农田,另一方面集约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应用,致使农田P...
岳献荣贾广军张丽张乃明夏运生
关键词:丛枝菌根滇池流域磷迁移
文献传递
菌根对磷石膏利用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磷石膏(Phosphogypsum,PG)在农业生产、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磷石膏添加水平(0,20,40 g/kg)和接种3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GM)、Glomus aggregatum(GA)、Diversispora spurcum(DS)]对玉米与小葱种植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磷石膏添加量的增加,小葱种植土壤的pH值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分别随之显著降低和提高、砷(As)质量分数除DS处理外也随之显著增加,玉米种植土壤的pH值随之呈现下降趋势、速效磷质量分数和As质量分数除GM处理外也随之增加;与PG0处理相比,磷石膏的添加还显著增加了玉米、小葱种植土壤的有效硫质量分数。PG20和PG40添加处理下,与不接种相比,GA和DS处理能有效增加玉米种植土壤的速效磷质量分数,却显著降低了有效硫的质量分数;GM和DS处理则能不同程度增加小葱种植土壤的速效磷和有效硫质量分数。接种GM菌根真菌对玉米种植土壤As质量分数有显著降低作用;接种DS菌根真菌则对小葱种植土壤As质量分数也有降低作用。可见,所有复合处理中,以PG40-GM组合处理和PG40-DS组合处理分别对玉米、小葱种植土壤的主要化学属性改良效果较好。
贾广军白来汉史静张乃明岳献荣段红平夏运生
关键词:菌根土壤化学性质
AMF和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坡耕地土壤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被引量:12
2019年
坡耕地氮、磷流失是导致河湖污染的主要因子。该文在坡耕地开展田间小区试验,定量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AMF)与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对径流氮、磷流失的协同削减贡献,可为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抑菌处理相比,间作玉米-未抑菌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与单作-抑菌处理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未抑菌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植株茎叶、籽粒磷吸收量及茎叶、根系氮吸收量。与单作玉米-抑菌处理相比,间作玉米-未抑菌处理的土壤全磷、全氮的削减量分别为0.25、0.11 g/kg,径流总磷、总氮浓度的削减量分别为0.13、12.94 mg/L;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相比,间作大豆-未抑菌处理的土壤全磷、全氮的削减量分别为0.07、0.11g/kg,径流总磷、总氮浓度的削减量分别为0.27、24.80mg/L。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未抑菌处理的总磷、总氮流失量分别减少了0.51、19.93 kg/hm^2。经相关分析可知,径流颗粒态磷浓度与植株各部分磷吸收量均呈负相关,且与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也呈负相关性;径流各形态氮浓度与植株各部分氮吸收量、菌丝密度和球囊霉素均呈负相关。可见,丛枝菌根真菌协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能够通过促进植株对氮、磷养分的吸收而减少土壤氮、磷的残留,进而阻控了氮磷随径流迁移的损失。
张丽张乃明张仕颖贾广军宁东卫岳献荣夏运生
关键词:AMF间作坡耕地氮磷流失
菌根对紫色土上间作玉米生长及磷素累积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土壤与植物系统的磷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AMF接种状况[不接种(NM)、接种Glomus mosseae(GM)、接种G.etunicatum(GE)]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膜分隔)对间作玉米植株生长及磷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M处理下的间作玉米根系侵染率在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GE处理则在塑料膜分隔处理下对玉米的侵染率最高。接种不同AMF对间作玉米促生效果不同,GM和GE处理在不同根系分隔情况下表现出各自的优势,与未接种处理相比,GM处理能使玉米生物量、株高有一定程度增加并在根系不分隔处理下玉米磷吸收较多、生长较好;GE处理能使植株生物量有一定程度增加并在尼龙网分隔处理下的玉米磷吸收较多、生长较好。间作体系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玉米的影响也不同,其中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在根系分隔处理下普遍小于不分隔处理,但根系生物量的大小情况则刚好相反。另外,无论何种接种状况,玉米根系磷含量及吸收量均以尼龙网分隔处理显著较高。而根系磷吸收效率则以接种G.mosseae且不分隔根系处理显著高于分隔处理。所有复合处理中,以接种G.etunicatum与尼龙网分隔根系组合处理对间作玉米的生长及磷素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好,若应用于滇池流域,可望有效控制坡耕地土壤磷素的迁移。
贾广军张仕颖谷林静张乃明张龙杰段红平夏运生
关键词:紫色土间作根系分隔磷积累
AMF接种与根系分隔对红壤上间作玉米生长及磷素吸收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比较以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etunicatum(GE)为接种剂,设置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不分隔,隔尼龙网,隔塑料膜)对间作玉米植株生长及磷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真菌GM和GE对玉米根系的侵染效果相近,GM为玉米优势丛枝菌根真菌(AMF),接种GM使玉米根长、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磷吸收量均显著提高;接种GE显著降低了玉米根冠比、株高和根系磷吸收效率。间作体系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玉米的影响也不同,根系隔尼龙网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根长和根系生物量,显著提高了根系的磷含量;根系隔塑料膜处理对玉米的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磷吸收量以及根系磷吸收效率均起显著降低作用。所有复合处理中,以GM不分隔处理组合对间作玉米的生长及磷素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好。
贾广军郭先华谷林静夏运生张旭东张乃明段红平
关键词:玉米红壤根系分隔
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坡耕地径流磷素流失的影响
<正>随着点源污染治理的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丛枝菌根真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由于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及促进宿主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因而具有了减少土壤养分随降雨冲刷而流失的潜力;间作作为一种...
张丽岳献荣张仕颖贾广军夏运生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